写到心坎里了,好想照着这本书再把自己养大一次啊!
孩子两岁之前,我和大部分父母一样,看的育儿书都是工具类型的;过了两岁,开始关注育儿心理,每次看到特别触动自己的内容,都会有同一个想法闪过:“好想照着育儿书再把自己养大一次啊!”
还好,大部分时候都还来得及。《自驱型成长》这本,给了我很多信心。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译者序”,译者叶壮用更符合中文阅读理解习惯、更贴合国情的写法,提纲挈领总结了这本书的精华:
01
自律在本质上与听话和守规矩就不是一个事儿,自律有着更高的优先级,也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02
让孩子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而不是父母想让他过的生活,想要做到这一点,靠着听话和守规矩,是不够的,更多的还是靠带着孩子的个人气息、个人理想、个人牺牲的“自律”。
03
中国孩子得到了巨量的关爱和资源,但从小开始,路子却越来越趋同——都要学乐器,都要学画画,都要学主持,都要穿名牌,都要去国外玩,都要用某款刚上市的好手机。
04
一个人过不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他就会以自己决定的形式,来毁掉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是最起码能证明“我的生活还在我的掌控之中。”这是听话、懂事、起跑线对今天的孩子所起到的负面影响。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更多的情况是:一个人过不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又没有勇气毁掉它,当生活彻底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个人慢慢就从听话的少年变成了被生活彻底锤扁的中年人。成功什么的变成了奢望,压力和焦虑还要加了系数冤冤相报地传给下一代。
那么问题来了:自驱、自律,真的很难吗?这本书结合大脑构造、学历与成功的相关性、睡眠、锻炼、手机成瘾等各方面的内容,给出了翔实的答案。
三十多岁了,
对于改变自己还有多大的决心。
我特别喜欢书里的这段话:
大多数人工作太忙、吃得太多、睡得太少、投资理财失意,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没有按计划推进,所以我们还是谦卑点儿吧。有时候,你压根儿就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每一个苦口婆心对孩子说“我是为你好”的父母,都应该把上面这段话默读十遍。再问问自己,你真的确信你自己的判断和经验,放到20年后的世界,仍然是最好的、最正确的吗?
即便是对的,也可能是好心办坏事。
因为对于一切人类的幸福来说,自主权可能是最重要的元素了。当你逼迫孩子吃他不愿吃的东西,不吃,就是他的自主权;当你逼迫孩子写作业,不写,就是他的自主权。所有的逼迫,都在剥夺孩子的自我控制感。
所谓自我控制感,书中给的定义是:一种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引导生活进程的信念。它会带来很多健康的表现:更好的身体状况、更少地摄入酒精、寿命更长、压力更小、更积极的情绪感受、更高水平的内驱力、更强大的自控力、更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增强职业成就。
可如果大人对自己都没有自控,也搞不定自己的焦虑,就会变成,大人焦虑→孩子焦虑→大人更放不下→大人的焦虑飙升→导致更强的控制欲,层层递进,成为恶性循环。
去年有一次坐高铁,旁边座儿的妈妈教育初一的儿子:你看你现在考二十多名,每个学期前进几名,到初三中考的时候,就是第一名了。我当时心想:人是不是当了父母自动就患上了失忆症,这位妈妈自己当年上学时能这样从二十多名考到第一吗?
书中的解决方案总结起来是,让孩子学会自律,首先我们要切换我们的教育模型。放弃由我们去设置目标,通过父母的管教让孩子达到目标的学习模式,而应该多为孩子提供成长的动力,帮相孩子建立自己内在的动机,让孩子主动成长。
我从中领悟到的是,爱孩子如是,除了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和感情之外,大人管理好自己的压力也是成为高效父母的绝佳方法。如果父母本身很焦虑,对孩子来说可谓双重打击——既把焦虑传染给了孩子,又没帮上什么忙。而平和的心态,才是在孩子游泳时,随时可以递过去的那个救生圈。
书中关于脑科学的部分提到:前额皮质的决策判断功能直到孩子25岁左右才会最终发展成熟,而情绪控制功能成熟得更晚,大约需要到32岁。在成熟之前,长期的疲劳感和紧张感,就是焦虑与抑郁的配方。
一个全情投入、尽己所能的大脑,和一个在毒性压力的影响下高速运转的大脑相比,截然不同。毕竟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培养一个顺从的孩子,而是为了培养出能够理解在生活中如何正确行动和理性交流的孩子。我们要挑战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压垮他们。
关于教育的长远心,我更喜欢这条微博:
总结起来就是:我那么爱你,才不愿跟你吵。
书中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不要养育过度:一个蹒跚不稳的孩子,在体验到走不稳的结果之前,就被父母猛扑过来接住,这就是养育过度。父母疯狂地加大投入,是为了让孩子不吃苦,可是不吃这点苦,韧性怎么发展呢?到底是看不得孩子吃苦,还是父母自己一定要那种被需要的感觉?
对于幼儿:给他们两件衣服,允许他们从中选出心仪的。当孩子想自己完成穿衣服、穿鞋的时候,给予耐心和时间,但并不强迫他们做到完美或必须完成,能随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
01
为他们准备日历,记录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事件。帮孩子梳理过去的时间是怎么流逝的,回顾一天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们了解日子会怎样度过——这有助于提升孩子对自己所过的每一天的控制感。鼓励孩子亲手划掉已经过完的那几天——这种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不仅是父母生活与计划的附属,他们能了解到什么事将何时何地发生在自己的身上。随着年龄渐长,他们还会为自己记录下重要的内容,这些,能进一步培养孩子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
02
让孩子决定时间如何分配,决定哪件事对他们而言最重要。多鼓励孩子玩一些非结构性的游戏,比如戏剧、过家家、体育项目、搭建类游戏等等,这样他们会自行决定如何花时间。
03
从允许你家五岁的孩子自己选择每天穿什么衣服开始。即使他的选择可能完全不搭调。但这能帮助他未来更好地应对任何情况,甚至包括那些他无法控制的状况——小到去参加测试要坐那哪个位置,大到和恋人分手了该怎么办。
为人父母最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并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港湾,当孩子感受到,他们即使身处困境中,也深深地被父母爱着,他的韧性就会增强。
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
到底有多难
当一个妈妈说“我不想让我的孩子重蹈覆辙,走上我的老路”,其实意味着这位家长如果没有从自己的失败中学到什么教训。如果她无法接受孩子像自己,那么更需要被帮助的,反而是这位家长自己——她首先需要接受他自己。
接纳是一种智慧,其实也是一种选择,选择了接纳“本就如此”,自己“本就如此”,孩子“本就如此”,丈夫“本就如此”,不要强人所难、逼人就范,其实是从另一个维度增加了我们的控制感——这是因为,强行改变一些我们改变不了的东西,最终换来的只能是失去控制感。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选择接纳,我们还将更有效地设下边界与纪律。接纳能提高我们的灵活性,让我们更深思熟虑,而不是靠着本能、条件反射地回应孩子。
我们的确应该为孩子提供成年人的学识和生活经验带来的信息和视角,让他们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其实要相信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动力,一旦有了正确的信息,通常都能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平时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备选项,其实更能让他们在必要时服从权威。
做诚实的父母!不要试图取巧了操纵孩子、引导孩子选择我们想让他们选择的方案,真正把决定权教给孩子。
我自己确实曾经很多次想要诱导妞妞选择我想要她选择的,还好小姑娘很坚定,她总是坚定地选择自己想要的,这也让我意识到,既然说了让孩子选,就让孩子选,不要耍大人的小聪明、鸡贼地诱导她。
我们的目的是建立真正的亲子信任,并且培养出孩子的自主能力,一点一滴地让孩子有更多的控制感。
具体的建议是:
01
赞扬孩子身上用于解决问题的切实努力,听他们想到的各种点子,而不是赞扬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比如说“你有这样的好奇心,爸爸觉得很棒”而非“你好聪明”;要说“从你努力筹备开始,我都看在眼里”而非“这次考得真不错!”
02
专注于自身内在的努力,在有助于缓解无助感的同时,也能让孩子更接近成功。
如果拿以下两个问题去问小朋友:“你在学校最喜欢上什么课?”“那你喜欢的究竟是科目,还是老师?”大部分小孩子都会回答:“是老师,她真的是个好老师呢!”这个逻辑在父母身上其实也试用。
书中总结说:
如果父母能传递无条件的爱,孩子就会告诉自己“我的父母关心的是我,而不是我考多少分。”
如此一来,你的孩子就更有可能传承并内化你的价值观。自我决定论把这称“整合调节”,指的是:一个孩子通过整合那些关心他的人的价值观与追求,再加上对他无条件的爱,所形成的一种身份认同。
传递爱,或是传递焦虑与压力,全凭父母自身的意愿。
成绩、学历某种程度是幻觉,
放轻松、看长远。
大多数五岁就学阅读的孩子,在九岁时并不比那些六七岁才学阅读的人表现更好。急于开发带来的任何收益最终都会消失。经常有父母炫耀自己的孩子三年级就可以做四年级甚至五年级的数学题,但从来没有26岁的孩子吹嘘说,自己比大多数28岁的人更成功。
假设孩子中总会有1/3的人,在数学技能和语言技能上的水平要低于另外2/3的人。然而,这1/3的孩子却用他们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成为另外2/3人而努力,全然忽略了自己能够做得好的事。对许多人来说,必须要达到某种水平,其实是一种有害的想法。
追随你的激情所在。对孩子对大人都是。
就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你拿爬树的能力去评价一条鱼,那么它这一生都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真正成功的人总是有他擅长的领域,同时也肯定有短板,但他能明智选择投身到擅长的领域,并以此为生。换句话讲,你的成功之路不可能靠着不断扶持最弱的技能,直到把它打造得足够出色来完成。
当孩子对你讲:“我没有XX那么聪明”或者“数学课上别人学得都比我好”,你是不是会本能地说:“不是那样的,你跟他们一样聪明”?
这真的明智吗?书中给出了另一个建议,建议爸爸妈妈告诉孩子:“你只需要在全世界你感兴趣的领域中够聪明,就可以了。而你本就如此。”
父母要做的,是激励孩子转移认知重心:以前是“要成功就得上刀山下火海”,现在是“为了给整个世界作出重要贡献,我可能从许多种让自己成长的方法中选上那么几个。”也就是所谓的:替代路线。
想想看,我们离开饥荒、生死存亡的年代已经有多久远了,社会保障和经济大环境已经前所未有的好,职业选择也比100年前翻了不知道多少倍,凭什么不能选?
健康的控制感:
手机 & 睡眠和锻炼
除了一些教育观点,书中也非常强调一些生活行为方式,比如放下手机,通过睡觉、运动、脑袋彻底的放空、由儿童主导的想象力游戏、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社交互动,来进行自我调节和减压。
自我调节能力和执行能力,在所有年级(包括大学)中,预测学术成功的效果是智商的两倍。
在对待手机这件事上,父母的榜样很重要。很多爸爸妈妈自己都重度手机瘾,怎么可能教孩子负责任地使用电子产品呢?书里给了两个建议:
01
如户外玩耍,回到大自然能让你忘掉手机。
02
设置不碰手机的时间,哪怕从15分钟做起。
好睡眠、坚持锻炼的重要性,更是贯穿这本书的始终。
为什么新手妈妈容易陷入抑郁?因为好睡眠才是一切活动的基础,睡不够,尤其是长期睡不够,离崩溃就不远了。现在的孩子有越睡越晚、户外活动越来越少的趋势,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暑假要来了,儿童心理学家Lyn Fry给的建议是:
01
陪着孩子一起,让他们列出他们想在闲暇时自己做的所有事情,一旦他们抱怨无聊,那就可以参考他们列的单子。
02
孩子必须弄清楚自己该怎么花时间,而不是由着父母来安排。这样他们就可能花时间来思考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会忍受孤独,进而能够享受独处,这是童年时期就要学会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这本书的内容,分享就到这里了。在留言中分享你喜欢的育儿书或其他对你自己帮助最大的书,并写下感想,我将随机送出5个仿真动物模型:
- END -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