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阳:日本知识分子与战争责任问题:在“战后思想”与“现代思想”之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Author 林少阳
内容提要 欧美(尤其法国)现当代思想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中期,在日本风行大约近四十年,其时间跨度之大,影响之巨,不可小觑。这一被俗称为“后现代思潮”的新理论,其本土化的、有着一定批判意识的部分,近年则被称为“现代思想”开始在日本学术制度中固定下来,并在日本学术和知识分子思想史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战后日本知识分子共同的关心,是新日本的再出发,而这一目标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则与战争责任的追究及历史真相的捍卫息息相关。“现代思想”在战争责任和历史认识问题上与日本“战后思想”之间有着怎样的连续和断裂,这一连续和断裂又是发生在怎样的社会、政治和思想史的脉络中,是本文的主旨。
关键词 日本知识分子 战争责任 战后思想 现代思想
一、日本知识分子思想史中的
“战后思想”与“现代思想”
我们将战争体验作为“战后思想”的内核去分析战后日本,并将此作为所谓的“战后思想”。然而,上世纪80年代之时,这一“战后思想”却失去了影响力。代之而起的,是所谓“现代思想”,知识分子思想逐渐由“战后思想”往“现代思想”推移。在讨论战争责任时,以前是以战败后旋即开始的“悔恨”论为基础进行讨论。而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之间,我们则可以看到有人运用(属于“现代思想”的)列维纳斯和汉娜·阿伦特的思想去讨论战争责任。
(列维纳斯,图片源自Yandex)
(丸山真男,图片源自豆瓣)
就战争责任问题上的含糊性,作家大江健三郎在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发表演讲《我在模棱两可的日本》(「曖昧な日本の私」),其标题不仅是讽刺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日本得主川端康成授奖演讲《我在美丽的日本》(「美しい日本の私」),也是在讽刺近现代日本在历史认识、战争责任上的模棱两可。川端文学独特的东亚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美学不无其魅力,但却是历史无法进来的“美”,客观上是无视血的历史和现实而作美的沉迷。在大江演讲的1994年,也正是日本语境的后现代思潮出版物洛阳纸贵之时,政治上也是日本战后秩序趋于解体、走向进一步保守之际。因此,大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后现代的日本,作为国家,以及日本人的现状,都蕴含着歧义性。正如战后文学工作者作为当事者所表达的那样,日本与日本人,以五十年前的战败为契机——在现代化的历史中,也正因为这一现代化扭曲才有了太平洋战争——是从巨大的悲惨和痛苦中再出发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丸山用语中“悔恨”与“共同体”之不可分割性。丸山的“悔恨”也是指战后社会民主主义者和自由主义左派面对某些拒绝“转向”、坚持抵抗法西斯的日本共产党人的自卑意识,同时也指自由主义左派和社会民主主义者希望与作为整个政党的日共一起,在反省各自战争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统一战线”。也就是说,“悔恨”这一情感的共享可以令日本知识分子获得某种政治性、公共性。类似的,是战后日本“民主”“和平”这一类话语所拥有的政治功用和道德作用。正如学者小熊英二所指出的那样,1946年的和平宪法第九条(“永远放弃战争力量”)正是新的民族主义和道德的基盘。在战后知识分子思想史中,丸山的“悔恨共同体”话语也有着类似效果,起着反省战争、批判专制、走向民主化的知识分子民族主义作用。丸山的民族主义致力于否定战前及战争期间以天皇制国家主义为基础的民族主义,而试图建构起立足国家理性之上的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民族主义,正如马克思主义者中也有着某种公民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构想一样。以上的“悔恨共同体”说法也正是战后日本知识分子监督、批判战后国家权力的民族主义之另类表述。二、知识分子与战争责任:
影响日本战争责任问题的因素
(《旧金山和约》的签署,图片源自Yandex)
(鹤见俊辅,图片源自必应)
三、当“中国”不再成为“方法”:
“现代思想”、战争责任与中国认识
[90年代日本知识分子]在解构日本单一民族神话的过程中,出现了与“大众”的乖离,这些大众不知不觉被[狭隘的]民族主义吸引,持有简单的爱国心。90年代左派的重要课题,是在解构[狭隘的]民族主义同时,响应冲绳、阿依努族、从军慰安妇等“他者”的问题。[……]90年代的左右对立不再是冷战时代左右对立中的比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类的对立,而是围绕着以亚洲为舞台的他者问题上的伦理对立。也许有人会说这一对立的构图没有意义。但是我们确实进入了新的形态。这一新的形态与80年代为止的左右对立结构迥异。东亚成为政治性的引发因素。
在国内政治的层面上,对民族概念的这一类解构、回避,学术上固然有其根据,但也令左派知识分子在与肯定战争的保守派势力的抗衡中失去了批判性的民族主义装置。正如上面引文中成田所谈及的那样,其结果导致了左翼知识分子越来越游离于大众。90年代保守的漫画家小林善范(1953—)1998年的漫画《战争论》在草根阶层和年轻人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亦可视为明证,这一类政治漫画是以大众文化影响大众的有效手段,而令保守派在90年代的社会保守化上发挥作用。它与借助西方最新理论的批判性知识分子的影响对象、影响范围形成对比。而且,当批判性知识分子明确了“民族”之类概念的现代建构过程并因此与之拉开距离时,保守阵营却从来未曾放弃这一类的概念。批判性知识分子对“民族”之类概念所采取的敬而远之的态度,并非仅仅是学术上的认识,更加重要的是,也是经验上的认识,因为他们深明正是此类概念将整个日本推向了侵略战争。所谓日本社会的保守化,更是指原本没有明确政治立场的大众更容易受到保守一方的影响,而为近数十年日本的选民政治带来有利于保守阵营的变化。
(小森阳一,图片源自豆瓣)
(《作为方法的中国》,图片源自豆瓣)
原文载《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1年第5期,专题·“战后思想”与右翼话语反思。为方便阅读,注释从略。感谢“外国文学动态研究”公众号(Dongtaiyanjiu)授权转载。
封面图片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