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叶草微课堂】@所有家长 不良家庭环境、不当监护方式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家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前端、最有安全感的避风港湾。因此,家庭教育是关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关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持续加强,成效显著,但是形势仍然不容乐观。2021年5月31日,两法正式实施前夕,最高检、妇联、关工委联合下发《关于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当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多发高发,性侵害、欺凌、虐待等成为社会痛点和治理难点;未成年人犯罪虽然总体下降,但是犯罪低龄化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对大量个案分析,不良家庭环境、不当监护方式是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或者受侵害的深层次原因。
案情简介:
2010年,犯罪嫌疑人胡某因独子意外身亡,遂在福利院领养时年3岁的小杰,十年间视如己出。但因胡某平时脾气急躁,且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观念,一直采取暴力管教的方式教导小杰,打骂成为日常。
2020年,13岁的小杰得知自己系父母收养,遂产生了报复的想法。因父母年事已高不擅长使用电子产品,小杰盗用父母身份信息、窃取父母退休工资用于消费挥霍,短短3个月,共计消费50余万元。得知真相的胡某暴跳如雷,抄起扫把裹上毛巾开始殴打小杰面部、背部,导致小杰鼻梁骨折、眼眶骨折,经鉴定构成轻伤。
案发后,胡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民政局撤销胡某监护权,解除收养关系;小杰被送至福利院生活,同时其虽系被害人,但窃取家庭成员巨额财物的行为系触犯刑法但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不负刑事责任的严重不良行为,被检察机关采取临界预防等矫治措施。
检察官提醒
2021年6月1日《未保法》正式施行,家庭保护章节明确规定了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责任以及监护侵害的法律责任,同时明确了检察机关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监护监督职责。
也就是说,父母不仅是一个生理概念,更是一个法律概念。因此检察官提示,跟着检察“三步”走,帮亲子大手牵小手:
第一步,暴力管教一时“爽”,打碎关系致创伤
为什么我们不提倡以暴力方式管教孩子?这是因为:
首先,用暴力管教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是不健康不牢固的,可能会有一时的效果,即孩子因为害怕而暂时调整失范行为,但是久而久之,用暴力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和父母权威,很容易会被下一次暴力打破。
其次,长期的暴力管教会导致孩子心理创伤,让孩子出现低自尊、高叛逆,甚至会习得以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手段,攻击性增加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经过大量实践案例可以印证的。
第三,暴力管教也会激发家长的过激行为,一次暴力管教有效,会促进家长增加暴力的频率和力度,最终上升为家庭暴力、虐待行为甚至构成故意伤害、杀人等犯罪。
根据《未保法》第108条规定,实施监护侵害行为,有关人员和单位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权。
第二步,暴力管教不可取,违法犯罪不客气
很多家长最大的困惑是:子不教,父之过,我若不管教还是我的错。既然从法律上来说不能打不能骂,父母应当如何做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效管教未成年子女?
首先,教育惩戒非暴力,讲究适度别过激。适度的教育惩戒是父母可以采取的教育方式之一,教育惩戒的方式可以参照教育部于2021年3月1日试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是指基于教育目的,对行为失范的未成年子女进行制止、管教或者以适当方式予以矫治,促使未成年人子女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当然管教方式要适当,比如言语引导、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不可以暴力或者变相暴力管教的方式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
其次,认真对待要客气,处成朋友的关系。亲子关系的根本是关系问题,并非未成年人的行为问题。当父母以平等、理性的视角与子女建立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行为问题的解决会更容易。
第三,父母水平待提升,好好学习别放弃。经过大量个案分析我们发现,罪错未成年人的行为问题背后是家庭问题,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失管失教成为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因此,给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强化父母监护意识、监护能力,是预防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的有效途径。
第三步,好好学习走正道,夸咱听话孩子好
子不教也有孩子的错,不单单是父母的锅,作为未成年人应当树立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做到:
首先,手机网络勿沉迷,多和父母来唠唠。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成为影响亲子关系的首要问题,网络沉迷伤的不仅是身心健康还有家庭和谐,甚至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和受侵害。青少年应当文明上网、适度上网,同时根据《未保法》中网络保护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商也应当采取适当措施构建未成年人保护模式,设置未成年人权限、时间、消费管理。
其次,法治意识不可少,举手投足要三思。对于父母而言,暴力管教不当,可能构成虐待、故意伤害甚至故意杀人等犯罪;同样对于小杰而言,偷拿家庭成员财物,也会构成盗窃罪。
第三,如遭侵害不恐慌,自救求助找人帮。当未成年子女遭受监护侵害时,要及时寻求帮助,比如邻居、老师或报警。
供稿 | 刘莎、王敬敬
编辑 | 斯涵、王晓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