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文|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发布《轻罪治理白皮书(2018-2023)》

目  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总体情况与特点分析

一、轻罪案件总体情况

二、轻罪案件特点分析

(一)轻罪为主的刑事犯罪结构基本形成

(二)轻罪案件的类型化趋势日益凸显

(三)轻罪案件中非羁押强制措施的适用大幅提升

(四)轻罪案件的轻刑化特点更加突出

第二部分 轻罪治理做法与成效

一、宽严相济,确保办案效果

二、繁简分流,提高办案效率

三、检调对接,化解矛盾纠纷

四、按图索骥,做强数字治理

五、打破壁垒,做优融合治理

六、指数评估,助力城市治理

七、特色普法,打造宣传品牌

第三部分 对策与展望

一、更新理念,构建轻罪治理新格局

二、建章立制,拓展轻罪治理新路径

三、科技引领,探索轻罪治理新方向

结  语



前  言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随着刑事结构轻罪化趋势愈发明显,轻罪[1]治理已成为犯罪治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检察机关开展好轻罪治理工作,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北京是法治中国首善之区,海淀区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海淀区检察院”)始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开展轻罪检察工作的理论指导,以首都意识、首善标准、首都特色为基本要求,立足检察职责,发挥区位优势,不断革新轻罪治理理念和治理机制。2016年7月,海淀区检察院参照轻罪案件的界定标准设立了专门的轻罪案件检察部,成为全市第一批专门办理法定刑在有期徒刑三年以下轻罪案件的检察专业化团队;2019年9月,根据北京市司法体制改革的整体部署,海淀区检察院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第三检察部,持续推进轻罪检察专业化建设。

2021年以来,海淀区检察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和《中共北京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市委《实施意见》),在海淀区委、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坚强领导下,以数字科技赋能轻罪治理,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经过多年深耕,海淀区检察院推动建立“48小时全流程结案速裁模式”、搭建“检调对接”刑事和解平台、建用“轻罪治理图鉴”监督模型、研究制定轻罪治理指数指标体系,这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轻罪工作机制模式,持续推动检察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在此背景下,海淀区检察院发布《轻罪治理白皮书》,以2018年以来办理的轻罪案件与开展的轻罪检察工作为基础,总结轻罪治理“海淀模式”,打造轻罪检察“海淀品牌”,探索数字化治理“海检路径”,持续深化轻罪检察建设,在高质效办理每一个轻罪案件的同时,充分开展轻罪诉源治理和社会治理工作,不断优化区域法治环境,为助力首都平安建设和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海检力量。



第一部分 总体情况与特点分析



近年来,海淀区检察院受理的轻罪案件明显增加,轻罪为主的刑事犯罪结构基本形成。与此同时,轻罪案件在具体案件类型以及案件处理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轻罪案件总体情况

2018年1月至2023年8月,海淀区检察院共受理审查起诉轻罪案件14713件18165人,案件数和人数分别占全院受理审查起诉案件总数的82%、77%。

从轻罪案件数量变化看,海淀区检察院受理审查起诉的轻罪案件数量总体上呈现先升后降趋势。2018年轻罪案件受理数为2901件3527人,2019年上升至2979件3721人,人数同比上升5.5%(以下均以人数计);受疫情影响,2020年案件整体受理数有所下降,轻罪案件受理数量也下降至2199件2853人,同比下降23.3%;2021年受理数量再度上升至3071件3883人,同比上升36.1%;2022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轻罪案件的受理数量再度下降至2059件2505人,同比下降35.5%;2023年1-8月,受理数量为1504件1676人。

从轻罪案件所涉罪名类型看,海淀区检察院受理的轻罪案件涵盖刑法分则各个章节,涉及150个罪名,以传统自然犯和新型法定犯、经济犯罪居多。其中,盗窃罪、危险驾驶罪、故意伤害罪是轻罪案件中人数排名前三的罪名。具体来说,盗窃罪排名第一位,占比26.2%;自醉驾入刑以来,危险驾驶罪持续高发,排名第二位,占比15.5%;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关系更加复杂,人们由于各种生活摩擦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导致的故意伤害类犯罪频繁发生,在轻罪案件中排名第三,占比7.9%;另外,自2021年以来,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以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与之相关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人数排名进入轻罪案件前十位。

二、轻罪案件特点分析

近年来,随着刑事犯罪结构向“轻罪化”转变,海淀区检察院受理的轻罪案件数量不断增长,类型化趋势凸显。面对犯罪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海淀区检察院主动调整工作理念、思路、方式,深入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依法推进非羁押强制措施的适用,强调宽缓化处理,减小“犯罪打击面”,积极拓展诉源治理范围。具体特点和趋势如下:

(一)轻罪为主的刑事犯罪结构基本形成

2018年至2022年,海淀区检察院平均每年受理轻罪案件2600余件3300余人。除2020年和2022年因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案件数量有所下降外,2018年、2019年、2021年三年间,轻罪案件数量逐年增加,以件数计平均每年增长3%,以人数计平均每年增长5%。与此同时,轻罪案件件数在整体刑事案件中的占比维持在81%至86%之间,平均占比达84%,轻罪案件人数占比维持在74%至83%之间,平均占比达78%。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轻罪案件数量和占比明显处于高位,并呈现上升态势,与此同时,重罪案件占比已明显下降,以轻罪为主的刑事犯罪结构基本形成。

(二)轻罪案件的类型化趋势日益凸显

轻罪案件涉案罪名广泛,涵盖刑法各个章节,其中以侵犯财产安全、危害交通安全、人身安全以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案件居多。近年来,随着轻罪案件数量的不断增长,轻罪案件类型化趋势日益明显。结合海淀区检察院研发的“轻罪治理图鉴”监督模型[2],具体分析如下:

1.财产安全领域 自助结账型超市盗窃占比显著提升

财产安全领域的轻罪案件以盗窃罪和诈骗罪居多。盗窃罪在轻罪案件中排名第一,占比高达四分之一。根据入罪标准的不同,盗窃案件又分为普通盗窃、多次盗窃、扒窃、入户盗窃等不同类型,其中普通盗窃占比最大,达48%,扒窃和入户盗窃占比较小,分别为0.9%和0.8%。普通盗窃中,盗窃对象为手机和电动自行车的占比40%,涉案金额在2000元-10000元之间的高达81%。而多次盗窃案件中,以超市盗窃案件最为典型。自2020年以来,随着零售业态的创新和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自助结账等无人值守的新型经营模式被广泛应用,利用自助结账平台故意漏扫或不扫码等方式盗窃超市在售商品的超市盗窃案件集中爆发并呈上升趋势。近三年来,自助结账型超市盗窃占全部盗窃案件的49.9%。在客观行为方面,超市盗窃存在作案次数多、时间跨度长等特点。具体来说,从发案地点看,超市盗窃案件主要发生在设有自助结账系统的超市,其中大型商超和小型便利店较为高发;从盗窃对象看,超市盗窃主要以超市在售的蔬菜、水果、肉类、零食等单价较低的日常生活用品为盗窃对象,部分案件也涉及化妆品、酒水等单价相对较高的商品;从作案次数看,次数在十次以上的占比18%;从持续时间看,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占比69%。在涉案人员方面,犯罪主体多为超市周边居住或上班人员,较少前科劣迹,其中不乏公务人员和高薪收入人员,大多数行为人出于占小便宜心理,法律意识淡薄,对盗窃行为法律后果认识不足。大部分超市盗窃案件都会退赔财物或和解赔偿,个别案件还有高额赔偿情况存在。

诈骗是发案数量仅次于盗窃的侵财型轻罪案件,主要包括请托型诈骗、婚恋交友类诈骗、骗取借款型诈骗以及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电信网络诈骗[3]。根据统计,近三年的诈骗案件中,62%的案件犯罪金额为5000元-20000元,作案人员中无业人员占比达51%;另外从被害人方面来看,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为16%。

2.交通安全领域 危险驾驶案件居高不下

交通安全领域的轻罪案件以危险驾驶和交通肇事为主。近五年来,危险驾驶是轻罪案件中数量仅次于盗窃的第二大高发案件,占交通安全类案件的90%以上。从危险驾驶的发案类型看,73%的案件系被设卡拦截查获,因发生事故而发案的占比仅为20%;从涉案人员情况看,以男性居多,占比97%,相当一部分人有固定工作;从酒精含量看,酒精含量在120-200mg/100ml的案件占比53%,酒精含量在200mg/100ml以上的案件占比18%。

交通肇事案件也是交通安全领域较为常见的轻罪案件,从数量上看,交通肇事案件仅有危险驾驶案件的二十分之一,但对交通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却远超危险驾驶案件。近三年的交通肇事案件中,造成被害人死亡的交通肇事案件占比高达87%;从案发时间段看,35%的交通肇事案件发生在上午8-12时,20%的交通肇事案件发生在16-20时;从涉案车辆类型看,大货车等大型车辆占比32%,小型轿车等小型车辆占比41%,摩托车占比10%。

3.人身安全领域 琐事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案件最为突出

人身安全领域最为典型的是故意伤害案件,占比达70%。从故意伤害的案发起因看,大部分因邻里纠纷、感情纠葛、话不投机等琐事纠纷引发;从犯罪人数看,95%的案件为单人作案,2人以上共同犯罪案件占比5%;从行为方式看,故意伤害案件多表现为拳打脚踢,但也有15%的案件存在使用刀具、酒瓶、棍棒等工具的情况;从伤害后果看,79%的案件造成轻伤二级的后果,其余21%的案件造成轻伤一级的后果。

4.社会秩序领域 酒后妨害公务、寻衅滋事类案件时有发生

社会秩序领域的轻罪案件类型较为广泛,以妨害公务(包含袭警)和寻衅滋事最为高发。妨害公务类案件中,从案发起因上看,38%的案件因行为人酒后不配合执法引发;从涉案人员情况看,有6%的涉案人员为精神病人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从行为方式和危害后果看,80%的案件采用推搡、拍打、踢踹等轻度和中度暴力,20%的案件造成执法人员轻微伤以上后果。寻衅滋事案件中,从案件类型上看,43.3%的案件为酒后殴打他人的伤害型寻衅滋事,39.5%的案件为酒后毁损他人车辆等财物的毁财型寻衅滋事;从作案人数上看,92%的案件为单人作案,2人以上共同犯罪案件占比8%;从侵害结果看,64.7%的伤人型寻衅滋事案件造成他人轻微伤的后果,62%的毁财型寻衅滋事案件造成1万元以下的财产损失。

5.电信网络犯罪领域 “帮信”犯罪“异军突起”

近年来,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迅速发展孕育出新技术环境,传统犯罪搭乘了网络“快车”并与之发生“化学反应”,使得电信网络诈骗、跨境网络赌博等网络犯罪骤增,同时链条化趋势日益显著。上游犯罪所得的巨额钱款依赖下游犯罪分子提供的大量银行卡、电话卡等“两卡”,进入若干个人账户进行“洗白”,形成了巨大的黑灰产业链。2020年10月国家开展“断卡”行动以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件(下称“帮信案件”)迅速上升。2020年海淀区检察院办理帮信案件71件,2021年办理帮信案件137件,2022年办理帮信案件214件,2023年1-8月已办理帮信案件190件,案件数量年均增长一倍,较2019年办理的2件呈现井喷式增长。该类犯罪低龄化现象突出,低学历、低收入群体占多数。值得关注的是,在校大学生、科技公司从业人员、通信、金融等行业内部人员涉案人数持续增加。

(三)轻罪案件中非羁押强制措施的适用大幅提升

拘留和逮捕等羁押性强制措施是为了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适用于严重犯罪或者有社会危险性,有再犯、串供等风险的案件。轻罪案件因行为本身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一些抽象危险犯,如危险驾驶罪等,甚至没有造成实害后果。另外,随着侦查水平和科技程度的与日俱增,刑事案件的定案对口供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尤其法定犯的犯罪性质决定了证据上以客观证据为主,办案过程中对羁押的需求减弱。因此,针对轻罪案件采取羁押措施更为审慎,逮捕强制措施的适用比例不断降低,取保候审等非羁押强制措施的适用比例大幅上升。2018年海淀区检察院受理的轻罪案件中,采取逮捕强制措施的为57.1%,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羁押强制措施的为32.6%;2019年,二者占比分别为48.9%、35.8%;2022年,二者比例则为21.4%、49.7%;2023年1-8月,采取逮捕强制措施的比例下降至14%,非羁押强制措施的适用率则上升至57%。

(四)轻罪案件的轻刑化特点更加突出

轻罪案件社会危害性较小、罪责轻,犯罪嫌疑人认罪悔过可能性较大。检察机关在办理轻罪案件过程中,更加注重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精神,全面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轻罪案件处理趋于宽缓。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情况看,2018年以来,轻罪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率达  97.4%;从轻罪案件的审结处理情况来看,2018年至2023年8月,经审查作出起诉决定的11852人,起诉率为65.2%;作出不起诉决定5848人,不起诉率为32.2%,其中94.5%为相对不起诉。

从轻罪案件的刑罚情况看,经审判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实刑的6189人,占比53.2%;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1598人,占比13.7%;判处拘役刑的3796人,占比32.6%;判处管制、单处罚金和免予刑事处罚的60人,占比0.5%。此外,经审判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人中,刑期在一年以下的5065人,占比达65%。

从非监禁刑的适用情况看,轻罪案件被宣告缓刑、判处管制、单处罚金等非监禁刑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近两年来尤为明显。2018年非监禁刑适用率仅为15.39%,2022年该比例则上升至41.38%,较2018年上升26个百分点。今年1-8月份,非监禁刑的适用率则上升至55.58%。

轻罪案件的发生受时空、地域、人口、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案件背后往往隐藏着社会治理的问题和短板。近年来,随着轻罪案件类型化趋势凸显,类案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治理问题也越发值得我们关注。比如近年来以管制精麻药品为对象的新型毒品犯罪案件增多,“互联网+物流寄递+电子支付”等非接触式犯罪交易手段逐渐成为毒品贩运的新常态,加强和规范寄递行业管理势在必行。如何更好地发现类案背后的城市治理和社会治理薄弱点,开展精准监督和系统治理,拓展轻罪案件诉源治理的力度和范围,成为检察机关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 轻罪治理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海淀区检察院在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下,结合海淀区轻罪案件发案态势,以推进数字检察战略为契机,不断积累先行先试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海淀特色的轻罪检察之路。

一、宽严相济,确保办案效果

在轻罪案件办理中正确认识和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打击犯罪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挽救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一方面,当宽则宽,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提升诉讼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绝大多数轻罪案件犯罪情节轻微、危害不大,对这类案件综合考虑是否有初犯、从犯、自首、和解等情节,以及是否系亲友、邻里、同学同事等纠纷引发的案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积极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用好不批准逮捕、不起诉裁量权,进一步释放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政策红利。在司法办案中注重释法说理、化解社会矛盾,用好公开听证,向当事人、社会公众说透法理、说明事理、说通情理,最大程度减少对抗,做到情理法相统一。

另一方面,该严则严,准确把握宽与严的辩证关系,提升司法能力,维护公平正义。充分考虑具体案件的危害程度和情节轻重,做到“宽严有据、宽严有度、宽严相济”。轻罪不是一味从宽,对于社会危害性大、社会影响恶劣的案件以及有从重处罚情节的依法从严处理。如对于具有前科劣迹、拒不认罪等情节的犯罪分子,在是否起诉以及提出量刑建议时体现从严处理。确保公平正义不缺席、不迟到,让公平正义以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二、繁简分流,提高办案效率

为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维护当事人权益,海淀区检察院率先提出构想,对速裁案件进行繁简二次分流,并联合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海淀区人民法院在全国首创“48小时全流程结案速裁模式”,打破了我国司法机关制度化刑事结案效率的记录。“48小时全流程结案速裁模式”紧密结合轻罪案件特点,侦办衔接“无缝化”、信息共享“一条龙”,相关经验做法被“两高三部”《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吸收。五年来,海淀区检察院共使用该模式审结案件400余件。

近年来,海淀区检察院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的要求,从多维度升级“48小时全流程结案速裁模式”:一是高效利用智慧检务系统,采用线上阅卷+“云法庭”的云端办案模式,让数据“多跑路”,进一步提高了办案效率。二是加强检警、检法沟通配合,针对48小时速裁模式主要适用的危险驾驶案件制定《醉驾型危险驾驶案件证据审查指引》,统一类案证据和量刑标准。三是强化教育监督,实现行刑反向衔接。2023年2月,“48小时全流程结案速裁模式”获评北京市检察机关轻罪治理体系建设优秀成果。 

三、检调对接,化解矛盾纠纷

海淀区检察院会同海淀区司法局,积极搭建“检调对接”刑事和解平台,实现“人民调解”与“刑事和解”两种社会治理模式的对接与融合。依托海淀区司法局下属海淀区调解协会,海淀区检察院在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共同设立人民调解室,依法聘用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调解经验的专职调解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调解室的日常工作,并配套建立了启动评估机制、提前介入机制和联席通报制度,不断推进检调对接平台规范化建设。针对检察环节捕前、诉前涉及民事内容的刑事案件,以及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和涉检信访案件,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同时,依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实现诉讼内外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有机衔接,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23年2月,“检调对接”人民调解室获评北京市检察机关轻罪治理体系建设优秀成果。

四、按图索骥,做强数字治理

盗窃、故意伤害、寻衅滋事、危险驾驶等轻罪案件,大多是群众身边的“微案”,却是反映城市治理末端问题的“病案”,更是影响群众法治体验的“要案”。对于检察官来说,轻罪案件是一柄放大镜,让检察官观察到某些领域或某些地域的管理存在漏洞。比如,某个社区高空抛物类案件高发,这背后就可能存在物业管理疏漏、社区居民对高空抛物罪不够了解等问题。轻罪案件占海淀区检察院全部受理案件量的八成,这里面可能隐藏着多种犯罪陷阱、城市治理薄弱点。但是,检察官办理刑事案件如果只是就案办案,难以发现某类案件的异常情况。加之检察数据庞杂,人工筛选数据效率低、差错率高,建立一个整合数据、智能分析的法律监督模型势在必行。

海淀区检察院的“轻罪治理图鉴”监督模型应运而生。图鉴监督模型以盗窃、危险驾驶、诈骗、寻衅滋事等11类常见多发轻罪案件数据为基础,为了分析这些类案的发案特点、监督方向、犯罪治理切入点,提取了发案时间、作案方式、犯罪数额、犯罪人信息、处罚结果等130余项数据要素,形成图鉴监督模型数据库。然后,在不同种类的数据间进行碰撞分析,找出异常数据。最后引入电子地图,异常数据集中案发地就一目了然,根据模型推送的异常数据线索,进行重点调查,开展犯罪治理。

“轻罪治理图鉴”监督模型首页

在该界面可以查看海淀区轻罪案件结构情况、案件趋势、各街镇案件数量情况、各街镇案件量增速情况以及治安指数情况等。其中,在首页左侧可以看到海淀区各街镇案件数量情况,点击具体街镇后可查看该街镇具体案由情况等。

(一)类案治理

图鉴监督模型根据常见多发案由设计了盗窃、危险驾驶、诈骗、故意伤害等八个类案治理模块,以盗窃类案和危险驾驶类案为例:

1.盗窃类案治理

图鉴监督模型对各街镇盗窃犯罪发案数量进行统计,可以直接获知哪个街镇需要做盗窃罪重点治理。在图鉴监督模型的地图上,可以直观看到超市、小区等地发生盗窃案件的数量,进一步明确治理的地域范围,这些数据可以为街镇治理和居民防范被害提供参考。图鉴监督模型分别统计了电动车、在售商品、手机、自行车等被盗对象案件数量,其中可能隐含轻罪治理的线索,比如盗窃电动车、快递等案件多发的小区,可能存在安保漏洞、监控盲区等问题。入户盗窃、扒窃虽然发案量不多,但可能继发伤害、抢劫等犯罪,存在一定的危害人身安全的风险,图鉴监督模型统计了这些特殊作案方式的案件,向高发街镇通报信息。此外,盗窃次数、频繁发生案件的重点场所等也在统计之列。

 “轻罪治理图鉴”监督模型盗窃罪类案治理界面

在该界面可以查看各街镇盗窃罪案件数量情况、案件类型情况、案件趋势、涉案金额情况、盗窃次数情况、犯罪对象情况及该类案件高发重点场所等。

近年来,“超市盗”案件占轻罪盗窃案件量将近一半,是盗窃犯罪治理的重点。图鉴监督模型专设页面,对这类案件的发案门店、追赃挽损、涉案金额、次数等进行分析,逐月统计案发数量,并且以趋势图的形式呈现。

海淀区检察院发现辖区设有自助结账的超市普遍存在盗窃隐患,部分超市案发量较多、作案时间跨度长、获赔金额高,反映出超市存在防损漏洞,报案不及时,且有继发敲诈勒索的风险。海淀区检察院向发案较多的商超制发检察建议,与头部企业开展座谈,联合有关部门张贴普法海报等综合施策。此外,在办理“超市盗”案件中深挖出三名超市防损员敲诈勒索的事实,涉案人员均被刑事处理。经治理,今年1-8月“超市盗”发案量同比下降70.4%。

在区域内超市制作超市盗普法标语

2.危险驾驶类案治理

醉酒驾驶机动车是最常见的危险驾驶类型。自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驶机动车入刑以来,危险驾驶案件发案量逐渐升高,已经成为仅次于盗窃罪的轻罪案件,是检察机关进行犯罪治理的重点。醉驾指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不少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醉酒驾驶的行为人将面临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行政处罚,并且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如果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10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以危险驾驶罪论处,可能面临被判处拘役、并处罚金的刑事处罚。近年来,随着危险驾驶罪打击力度增大,由酒驾、醉驾肇事导致的伤亡事故有所减少,但是仍有人抱有侥幸心理顶风作案。对这类案件开展源头治理,降低案发量,势在必行。

对此,海淀区检察院惩防并重、疏堵结合,除高质效办理醉驾案件,还结合案发原因、案件特点等,深入案件多发区域开展普法宣传、推动整改等工作,进行源头治理。如繁华商圈附近经济活动聚集,餐饮业比较发达,该类区域是醉驾案件发生的“重灾区”。而通过数据推送,某商圈附近相当比例的驾驶员已经预约了代驾,但仍因醉酒驾驶被公安机关查获这一不太符合常理的现象引起了办案人员的关注。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该商圈的停车场位于商场地下,通讯信号较弱,且停车场面积较大,驾驶员和代驾难以联系、寻找对方,因此驾驶员饮酒后开车出停车场找代驾。海淀区检察院轻罪部门和公益诉讼部门融合履职,针对代驾交接不畅的问题与商场物业管理公司、停车场管理公司座谈,提出问题和整改建议。相关公司了解情况后立即整改,加强了地下停车场的信号,设置了专门的代驾等候区。为了巩固治理效果,海淀区检察院开展了“回头看”,再次实地走访,铺设普法宣传物料,持续跟进类案治理,目前没有再次发生因代驾交接不畅引发的危险驾驶案件。

“轻罪治理图鉴”监督模型溯源治理界面

模型设定了某些数据要素的频次阈值,超过该阈值后模型会在该界面自动推送相关线索。如模型推送了海淀区某商圈醉驾案件超过频次阈值的线索。

(二)高校治理

海淀区高校云集,海淀区检察院因地制宜,在图鉴监督模型中专设高校治理模块,以涉案高校为要素,统计各高校案件量,对涉案较多的高校重点调研,建议、协助高校加强校园安全建设;以罪名为要素,明确各高校高发案件,对不同类型的案件提出针对性犯罪预防建议;以身份为要素,区分校外人员、教职工、学生高发罪名,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犯罪治理措施。

数据分析显示,辖区内高校犯罪有以下特点:一是犯罪主体以校外人员居多,60%以上的涉案人员为校外人员。二是涉案罪名多样,其中盗窃罪发案数量占总案件数的近60%,此外,还有故意伤害罪、危险驾驶罪、诈骗罪、寻衅滋事罪、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等诸多罪名。三是作案手段多元,既有扒窃、撬锁盗窃、拳脚殴打他人、编造虚假代办事项骗取他人财物、“校园贷”“裸贷”等较为常见的作案手段,也有利用技术手段、技术漏洞实施犯罪行为。如某校学生通过破解校园卡密码、复制卡内信息,多次消费累计金额高达两万余元。四是部分案件危害后果严重,造成人身伤亡,甚至严重扰乱学校秩序、威胁校园安全。

以上案件特点反映出部分高校在法治教育、队伍建设和校园安保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为此,海淀区检察院一方面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妥善办理案件。在办案中注重充分考虑学生心理不成熟、具有可矫正性的特点,调取涉嫌犯罪的学生日常表现相关证据,全面评估批捕和起诉的必要性。对严重侵害了高校人员人身和财产权益,危害校园安全的行为,从严处理。另一方面,结合检察建议、检察意见、训诫教育、法治宣传等工作,开展精准的源头治理。如某高校近年来连续发生五起教职工危险驾驶案件,海淀区检察院向该校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开展“酒驾醉驾”专题教育活动,杜绝此类案件再次发生。该校接受监督,并根据检察建议整改,目前未再发生此类案件。再如,在办理某大学生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中,检察机关邀请校方参加听证会,现场进行释法说理,使师生深入了解犯罪危害和法律政策。为提高普法宣传效果,海淀区检察院的检察官进入校园开展法律讲座,举办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将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件编撰成普法故事,发布普法文章、漫画、短视频等,守护“象牙塔”,为校园安全铸造坚强的法律后盾。

 “轻罪治理图鉴”监督模型高校治理界面

在该界面可以查看涉高校案件案由分布情况、各高校案件数量情况、涉案人员身份情况等。

(三)街镇治理

街镇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模型根据犯罪地点将案件落位在电子地图上,并对各街镇案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宏观把握各街镇的犯罪活动特点和刑事发案规律,进而提出针对性犯罪预防和社会治理建议,为区委、街镇科学调配治理资源、有效进行决策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

为落实“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的要求,海淀区检察院在海淀区区委政法委大力支持下,以智慧化检察监督主动服务辖区社会治理大局。海淀区检察院与29个街镇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将检察机关信息化、智能化成果与街镇共享,结合街镇解决基层治理难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需求,向街镇提供区域高发罪名、重点发案场所等数据信息和典型案例,为街镇精准治理提供直观、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助力街镇开展源头治理。图鉴监督模型中盗窃、诈骗、故意伤害等关系群众安全感的轻罪案件数据以及街镇与检察机关协作治理工作情况被纳入了区域考核标准。

此外,海淀区检察院作为城市智能运营指挥中心——海淀“城市大脑”工作专班的成员单位,将数字检察建设融入了海淀区数字城市建设全局。

五、打破壁垒,做优融合治理

海淀区检察院充分发挥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打开轻罪治理新局面。构建“四大检察”互联互通协作机制,以刑事案件线索为先导,探索建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同步发现、双向移送、协同办理机制,同时通过关口前移摸排线索,实现刑民、刑行融合履职新突破。如在办理毒品类案中发现大量案件通过快递邮寄毒品的方式交易,发现部分快递公司没有严格落实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等制度,轻罪检察部门和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联合邮政管理部门与20余家快递企业进行座谈,合力消除“毒包裹”。

办案过程中发现有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公益诉讼相关案件线索的,依法及时向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部门移送,及时提供监督线索和数据支持。如,承办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借助图鉴监督模型,发现辖区内部分中小学周边交通肇事和发生事故的危险驾驶案件高发,学生通勤路段存在安全隐患,经实地走访取证,发现这些校园周边存在交通安全标识设置不完善等情况,后将线索移交相关部门并得到妥善处理。

六、指数评估,助力城市治理

轻罪案件数据不仅可以发现监督线索,更能反映出社会矛盾、制度漏洞、隐藏风险等深层次问题,映射出城市治理的薄弱环节。为了深入挖掘数据价值,精准定位城市治理的难点和堵点,检验治理工作实效,海淀区检察院提出了治安指数的构想,通过设定逻辑规则对模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形成了交通安全、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三个指数,用来评估各街镇的安全状况,并通过分析指数及其所含指标的变化,复盘治理过程,判断治理工作的成效,为决策提供依据。以交通安全指数为例,该指数涵盖了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的相关数据,抽取出对交通安全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作为一级指标,比如事故发生时间、道路类型、损害后果等,再将一级指标细化形成二级指标,比如将时间分为日间、夜间,将道路类型分为普通道路、快速路、环路等,最后根据二级指标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程度赋值,综合分析各因素在全部案件中出现的频次及其相应的赋值计算得出交通安全指数,用以反映某时期某地区的交通安全状况,并且可以通过指标变化分析导致指数值偏高或偏低的内在原因。

“轻罪治理图鉴”监督模型交通安全指数界面

在该界面,可以查看各街镇交通安全指数和海淀区交通安全指数变化趋势,及交通安全指数的某些指标情况,如案件类型、涉酒案件酒精含量分布、涉案车辆类型情况及损害后果情况等。

在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指导下,海淀区检察院在图鉴监督模型3项安全指数、130余项数据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提炼完善,形成北京市轻罪治理指数指标体系。从数据采集、深度分析到征询意见、完成可供决策参考的分析报告,形成闭环,将在检察工作中发现的城市治理薄弱环节推送到相关部门,以法律监督之“我管”促依法履职“都管”,监督和推动解决相关问题,将风险矛盾化解在萌芽,维护社会稳定。

目前,该指标体系已纳入4级、100多个指数指标:

一级指标聚焦社会安全指数和司法文明指数,是对轻罪治理的效果和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其中社会安全指数是对刑法各章常见罪名案发情况的分析统计,可以说是治理效果的直接体现;司法文明指数则涉及犯罪预防、公正执法等方面,更侧重对治理过程的评估。

二级指标对社会安全和司法文明两个指标进行细分,在社会安全方面,聚焦公共安全、市场经济秩序、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社会秩序五个方面,对轻罪治理、城市治理的不同领域进行评估;在司法文明方面,基于治理流程顺序,从犯罪预防、公正执法、制约监督三个方面对轻罪治理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估。

三级指标基于检察机关刑事案件办理和法律监督职能,四级指标是对上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选取三级指标对应的常见罪名犯罪治理、检察治罪治理的具体环节等数据进行评估分析,形成科学、客观、全面的指数指标体系。如,三级指标故意伤害犯罪治理的四级指标包括发案量、高发点位、重伤后果、酒后伤害、持械作案、民间纠纷引起等占比。

在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组织领导下,轻罪治理指数指标体系试点适用工作已经在海淀院、西城院、丰台院、房山院、通州院、昌平院、怀柔院、密云院八个基层检察院陆续开展。

七、特色普法,打造宣传品牌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需要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海淀区检察院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立足轻罪实际,聚焦社会关切,发挥品牌效应,积极传递检察普法之声,凝聚法治建设之力。

一是立足轻罪实际,增强普法实效。轻罪案件往往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海淀区检察院注重以真实案例传递法律知识,守护百姓身边安全。如以本院所办的男性遭毒贩迷晕猥亵的案件为原型制作的普法短片,微博累计点击量达2.8亿次,引发公众对男性保护话题的热议;又如以歌曲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制作的涉毒品案件系列普法短片《“糖果”超甜》《毒品纲目》《我是外卖的》,揭露了涉毒品案件上下游犯罪情形,提醒公众远离生活中的毒品。

二是聚焦社会关切,营造法治氛围。海淀区检察院打造视频、文字、直播、现场等多形式相结合的立体化普法宣传体系,形成普法工作“一盘棋”。如我院办理的一起“超市盗”案件被最高检选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典型案例,以该案为原型拍摄的微电影《一念之间》在2021年两会期间播放,点击播放量突破百万人次;又如检察官开启线上直播课,讲解醉酒驾驶、交通安全等法律知识,吸引超过90万人次在线观看。

三是强化品牌意识,延伸普法触角。海淀区检察院着力打造“以案释法·海检有普”轻罪普法宣传品牌,入选海淀区终身学习品牌,依托普法宣传品牌,海淀区检察院将普法触角延伸到各行各业、各类群体。检察官前往多家科研院所,结合科研领域相关法律问题,送法上门,为科研工作者带来法律“干货”;走进商超地铁,针对国家安全、宪法知识为人民群众答疑解惑;依托《北京晚报》平台普及“蚂蚁搬家”式超市盗类案及相关法律知识,引导群众勿触法律红线。

下一步,海淀区检察院将与海淀区各街镇密切联系,送法到身边,普法更深入,以更扎实的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更高期盼和更高要求。



第三部分 对策与展望



进入新时代,面对检察高质量发展和检察工作现代化的新命题,检察机关开展轻罪治理工作需从理念变革出发,更加主动适应犯罪治理新形势,持续加强对轻罪刑事政策的探索和落实,积极发挥检察职能在轻罪治理中的作用,以更有力的检察实践推动司法变革、治理创新,为推进轻罪治理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犯罪治理模式贡献检察智慧。

一、更新理念,构建轻罪治理新格局

近年来,我国的刑事犯罪结构呈现轻罪化趋势。与之相适应,我国刑事法网正在由“厉而不严”向“严而不厉”转变,轻罪罪名不断增加,刑事制裁也日渐轻缓。为顺应轻罪时代的犯罪治理需求,检察机关需进一步加强轻罪治理的调查研究,与时俱进更新司法理念,并为未来的刑法理论和立法实践建言献策。

一是加强犯罪分层理论研究。我国刑事法典与刑事司法实践的轻刑化趋势越来越凸显,立法机关不断通过出台刑法修正案的方式来适应这种形势转变,但目前我国尚无犯罪分层的立法规定,理论界对于轻罪重罪的划分也未完全形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在司法实践基础上,加强犯罪分层理论研究,进而在刑事立法层面对犯罪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分类,建立层级分明、阶梯连续、轻重有别的刑罚体系以及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的诉讼程序,以更好实现对不同程度社会危害性犯罪行为的差别化处理。

二是构建有别于重罪体系的多元化的轻罪治理体系。面对以轻罪为主的犯罪态势,我国现行的刑罚体系表现出整体罪刑不够均衡、实体和程序不相匹配、过程与结果不甚相符等问题。不同于重罪案件,轻微犯罪本身社会危害性较小,罪责较轻,犯罪嫌疑人认罪悔过可能性较大,再次犯罪概率相对较小,重新融入社会较快,社会关系较好修复。因此,有必要打破重刑主义惯性,改革与犯罪态势不相适应的治罪治理方式,构建一套更符合宽严相济、严而不厉政策的多元化的轻罪治理体系。在扩大犯罪圈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出罪和出刑机制,推行刑罚轻缓化与制裁多元化,建立多层次的诉讼程序。同时,应探索构建更为科学和适当的刑罚附随后果体系,特别是前科消灭制度。根据当前刑罚后果相关规制内容,轻罪案件的前科附随后果与重罪案件无异,长期对犯罪人乃至亲属产生不良影响,既不利于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也不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因此有必要探索前科消灭制度,减轻犯罪标签效应。

三是树立从“治罪”向“治理”延伸的能动司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轻罪治理的目的不仅在于惩治犯罪,更在于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从源头上减少犯罪。因此,轻罪治理必须从犯罪土壤和成因处下功夫,实现从治罪思维向治罪治理并重的思维转变,以检察能动履职提升诉源治理水平。同时,轻罪治理并非孤立片面的单方调整,而是整体协调的系统工程,应当坚持系统思维,树立协同司法理念,畅通各司法部门以及司法部门与行政部门的职能衔接,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等手段,并借助社会力量推动齐抓共管共治,更好实现矛盾化解、社会关系修复。

二、建章立制,强化轻罪治理新路径

在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中,轻罪检察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更应以现有的基层轻罪检察实践为基础,进一步完善轻罪案件非羁押强制措施、非刑罚处罚措施等,积极推动司法实践经验做法获得顶层设计的确认,为轻罪治理法治化进程做出贡献。

一是构建社会危险性量化评估标准,完善非羁押强制措施监管方式。从目前的司法实践看,是否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羁押强制措施的风险评估主要依赖办案人员的工作经验,缺乏具体操作标准。在非羁押监管的保障措施方面,部分地区司法实践存在将数字化监管作为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辅助性手段的做法,但目前我国仅在《刑事诉讼法》第78条规定了执行监视居住时可以采取电子监控,对取保候审中是否可以使用电子监控并未涉及。为进一步规范适用非羁押措施,应当建立科学、统一、量化的社会危险性评估机制,通过量化人身危险性、社会危险性等指标,提高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同时,立足于司法实践在非羁押数字化监管手段方面的有益探索,建议在制度规范层面进一步细化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有关规定,对非羁押数字监管措施的范围、种类、效力予以明确,确保非羁押数字化监管手段有据可依、有规可循。

二是完善“不起诉+”工作模式,探索不起诉前公益服务机制。轻罪检察的工作成效不能仅仅停留在案件办理,更应深化检察机关以法律监督之“我管”促职能部门依法履职、社会力量保障之“都管”的法治实践,将“办案”和“治理”协同推进。检察机关对不起诉后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继续跟踪监督,督促公安、司法行政等单位,并充分借助社区、司法社工等社会力量,因人、因案施策,用好不起诉+行政处罚、不起诉+追赃挽损、不起诉+公益诉讼、不起诉+严肃训诫、不起诉+社区矫正、不起诉+赔偿保证金等工作机制,形成对轻罪案件的闭环处理体系。探索在轻罪相对不起诉案件办理过程中引入公益服务,对适用认罪认罚的犯罪嫌疑人在自愿的前提下,对其开展以社会公益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考察,由相应的行政机关、公益组织对犯罪嫌疑人的表现进行考评,并将考察结果作为对其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的重要考量因素,促使犯罪嫌疑人从他律向自律转变。在此基础上,期待通过司法实践的检验将其中有价值的内容上升为制度设计,使其发挥普遍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三、科技引领,探索轻罪治理新方向

数字检察是检察工作迈向现代化的“船”与“桥”。检察机关将进一步积极推进数字检察战略,充分融合各方力量,努力以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成效,推进轻罪治理整体联动。

一是推动数据互联互通,充分释放数字治理效能。当前,数字中国建设正在全面推进,检察机关也在全力落实数字检察战略。海淀区检察院借助数字检察东风,研发并应用了“轻罪治理图鉴”监督模型,已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我们还将在“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数字检察工作模式的指引下,进一步打通检察机关内部数据壁垒、实现检察数据互联互通。在上级院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争取获得更多的外部数据(如行政机关、企业等相关数据),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实现数据的联通、融合、碰撞,以科技、数据助力检察机关更好地开展轻罪的治罪、治理,提升新时代法律监督质效,共建数据共享共用新格局。

 二是“借力”技术升级,“助力”轻罪治理。轻罪治理不能单纯依靠刑事手段或者传统的治理思路,而应进一步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引导科学技术领域跟进新趋势、解决新问题。检察机关应“向前一步”能动履职,比如加强与科创企业在保障公共安全、犯罪预防等技术领域的研讨交流,建议车企对车辆增设驾驶人酒精监测设备、酒后异常驾驶操作数据反馈系统等,借助技术手段从源头上制止驾驶人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再比如建议商超加强技防,通过升级改造商品“防盗码”报警系统及自助扫码结账系统,扩大“防盗码”商品范围,加强防盗安全门,降低商品盗损风险,借助科技手段,实现精准的诉源治理。



结 语



党的二十大站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做出了新的部署。不断强化轻罪检察工作,是基层检察机关融入社会治理体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海淀区检察院将坚持轻罪“治罪”与“治理”并重,立足办案实际,服务社会大局,守护人民安全,不断延伸轻罪检察治理触角,努力为区域法治环境的安全稳定和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贡献新的力量。

[1] 理论界对于轻罪和重罪的区分标准存在形式标准说(即根据法定刑或宣告刑来区分)、实质标准说(即根据犯罪行为的内在特性区分)、折中说三种观点。本白皮书结合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具体办案实践,以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为前提,采用法定刑说将轻罪界定为法定刑为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犯罪。

[2] “轻罪治理图鉴”监督模型是海淀区检察院研发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该模型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从检察业务应用系统中自动提取2020年10月至今的轻罪案件数据,并引入卫星地图、人口等外部数据,构建可视化的轻罪电子地图,通过区域犯罪大数据画像和数据碰撞捕捉社会治理薄弱点。

[3] 电信网络诈骗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供稿 | 海淀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

编辑 | 韩晴、王晓华

推荐阅读

乘数字检察之翼,迸知产保护发展之力——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以数字检察赋能知识产权法律监督

【周末普法放送】识别养老非法集资陷阱莫贪小利折本钱

【海检廉声】海报 | 从一颗变质橘子看到的反腐警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海淀检察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