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流浪浙大 | 最“细微”的浙大西迁


欢迎关注求是文化宣讲队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华夏男儿从不选择放弃,而是带着家园重新寻找生存的方向。”春节期间大热的《流浪地球》展现了中国人民面对灾难的崇高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流浪地球》


在浙大西迁这段历史上,师生们“带着学校流浪”。每一段路都惊心动魄,每一段时间都印刻着繁若明星的故事。从浙江建德到江西吉安、泰和,所不知道的,还有很多,很多......


(本文根据历史事实、虚构西迁学生视角写作)


浙大西迁


昏暗建德

1937年12月13日


到建德来上课,已经有些时日了。此前从杭州城里搬迁出来,大家都以为只是暂居外地,过不久一定能够回到杭州,恢复正常。刚从杭州向外走的时候,竺可桢校长和其他老师还都说,中国的军队士气高昂,日本军队长途跋涉,疲敝不堪,不能持久,加之有他国调停的先例,迁往建德只是避一时风气。


前些日子常常有飞机飞临建德,但往往只投下几枚炸弹便离开,大家常常称之为 “雷声大、雨点小”,以此互相勉励“日军不久矣”。


但今天,南京失守了。


竺可桢校长还没有回来,同学中有传言称我们要继续往西走,走到更深的大山里,只有那里才能找到一张相对安静的书桌。至于那里是哪,没有人答得上来。


建德


玉山受困

1938年1月7日


校长老师们商议后,决定我们最终到吉安去。借用铁路走一段距离,可以省不少时间。但本来浙赣铁路上行车尚少,加上又是战争的特殊时间,找车想必困难。多亏了竺校长四处奔忙,更要感谢路局的杜镇远杜局长,在这个时段还调度出十辆车给我们乘坐,甚至还有他自己的专车,才让我们到今天早上为止在玉山全部上了车。


原本说好用一个车头拉浙大师生和炮兵营的人,先把炮兵拉到弋阳,然后把浙大师生拉到樟树。但车头一来,那群炮兵蛮不讲理,强行要求车头的全部使用权,有老师交涉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坐上的车反正是开动了。


走了一些路,才有人发现还有一辆车和许多行李车没有和我们一起走。有人疾呼司机停车,随即被几个兵大斥闭嘴,遂无人再敢发言,车上一片死寂。午餐过去一段时间,车突然停了,许久也不见再开。有人下车一看,发现车头连带那些兵的车一并不见了,这才发现,我们被骗了,车停在弋阳。大家找不到可以求助的人,不得不在车上过夜了。幸好昨天的雪已经停了,风也小了不少。


1月14日补记:1月8日便又有车头来接我们,于当日我们得知金华、玉山在1月7日都有师生受困,所幸没有人伤亡。又在火车和汽车上颠沛了数日,终于到了吉安。吉安人民很友好,尤其是吉安中学的徐校长和乡里的张校长,据说他们不问金钱,直接给我们分出了许多宿舍和教室。也常常看到他们到浙大的教室里来,看望我们,带着一脸和蔼的笑容。


这里不是杭州,但这里的人,让我觉得这里胜似杭州。


玉山火车站


希文参军

1938年1月17日


一早起来,便听说竺可桢校长的长子竺津(又名希文)已经乘船赴南昌入中央军校。当大家问起这件事情,竺可桢校长只是和大家说:“现在是特殊时期,在校便沉心学习,若要参军上场杀敌,学校也不阻拦。”便带着微红的眼眶离开了。


后来,经其他老师讲起来,我们才知道竺津近视,本来就不利于报考军校,加上竺可桢校长觉得竺津年级尚小,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足,并不同意。但竺津执意参军,校长拗不过,于是带着他到白鹭洲见了刘教官,交流中刘教官承诺说竺津可以参军且不一定上前线;军校毕业以后也可以到其他学校进修,竺校长便没有理由阻止竺津继续参军,便约定好今天早晨竺津乘船离开。


今天一整天,同学们都在讨论着和参军有关的事。我也不禁开始思考,我们此般西迁继续学习,与参军杀敌,究竟哪一个更能报效我的国?


2月13日补记:今天看到土木三年级学生叶圣淳、顾仁康、张哲民,化工及化学系学生杨道专等三人到竺可桢校长办公室,后来听说他们是向竺可桢校长申请赴工兵营。参军的同学越来越多,学校里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助战的活动。竺可桢校长和张师母常常发起一些捐赠活动,甚至还捐出了他们的结婚戒指。这样,或许这样我也能对抗战做出一点贡献吧。


吉安白鹭洲


选人救济

1938年2月21日


昨日竺可桢校长让我们选出一些需要救济的同学,可竟然有人拿出一些东西分给管事的同学,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直接当选。我感到十分愤怒,明明有的同学父母不知去向,有的同学家乡已经惨遭日军铁蹄的蹂躏,他们比我们任何人都需要这一笔救济金!


但我们的学生代表胡玉堂、蔡弊今天向竺可桢校长汇报回来之后,两人目光如炬,高声向大家宣布:“没有人能得到这一份救济金,因为我们已经向竺可桢校长汇报,有人想要运动当选,之后让竺可桢校长再派人给这一份救济金。”说完大家纷纷鼓掌,我看到有几个人倒是脸色有些难看。


的确,现在是特殊时期,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浙大学子就会因为一点点东西放弃了自己的良心!


浙大学子


此后,在吉安、泰和的日子渐渐稳定,有了大家熟知的三件好事:即浙大学子在西迁到江西吉安泰和之后,为当地民众做了许多好事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件事。第一件是和当地民众一起修筑了一条防洪大堤,结束了当地饱受洪水侵害的历史;第二件是兴办沙村垦殖场,为安置难民和发展垦殖业做出了一定贡献;三是兴办澄江学校,任留一部分浙大高年级学生任教,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但在这流浪的日子里,还有许多小故事,仍然在这如宇宙般黑暗的年代,像小星星一样发着光,预示着希望。




参考资料:《抗战文军》    《竺可桢日记》(1937、1938年)

文字:冯煜焜

图片来自网络



流浪浙大之吉安泰和



最大的西迁

最小的故



求是文化宣讲队



咨询电话:88981156

微博号:浙大求是文化宣讲队

天涯不忘,求是宣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