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竺可桢日记、看程开甲成绩单、听科技特派员现身说法……浙大这门思政课太有趣

      “原来程开甲也偏科。”最近,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党建馆里,有几位正在一边上课一边看展的学生们对此很惊奇。他们上的这门课,是《形势与政策2》,主题为“党史校情教育”,任课老师是浙大机械工程学院的项淑芳。

      项淑芳安排的这堂课,既不在教室,也没有教材,而是到浙大新落成的党建馆,让40多位大四学生上一次体验课。 


老校长日记、大咖成绩单、国家特奖证书,这堂课够有料


浙大党建馆占地800多平方米,历时一个多月策划筹建。“在这里,有很多鲜活的素材,比如全国劳动模范的奖章,竺可桢老校长的日记,还有很多各级奖项证书。”项淑芳介绍。

 “1937年,抗战爆发,浙大开始西迁,从杭州出发,途径七个省份,最后到达贵州遵义、湄潭。每到一个地方,稍作修整时,老师会打开教案,学生会打开课本,坚持教学科研。竺可桢校长有记日记的习惯,因此这段历史以这种形式被记录下来。”项淑芳带着学生们来看竺可桢的日记手稿。

这些手稿,是2017年浙大建校120周年时,竺可桢的家属捐赠给浙大档案馆的,共有56册,记录了从1936年至他去世的1974年间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有一份日记是1962年6月4日,72岁的竺可桢在那天入党。展柜中,竺可桢的字迹清晰可辨,“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工人阶级知识分子”。

 “西迁过程中,有很多大师学者,他们当时在浙大或任教或求学。比如‘中国核司令’程开甲、数学家谷超豪,这个展柜里是他们的成绩单。”顺着项老师的视线,大家凑上前细细观看。

“老师,这些课满分都是60分吗?”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贴在玻璃柜前问。

“我们也对这个成绩单深入讨论过,按照其他科目来看,满分应该是100分。可以看出那个时候打分非常严。” 项淑芳说。

这份1926年的入学考试成绩显示,程开甲的“化学”为87分、“物理”为72分、“数学甲”为75分,而“英语”为40分 “几位男生调皮地说,“原来程老先生也偏科。”

在新时代浙大发展的展示单元,有各类国家级证书、荣誉奖章。“大家看一看,带国徽的证书长什么样?”项淑芳指的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特等奖、一等奖证书。

“2012年,我们学院杨华勇院士的项目,拿到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淑芳希望,再过十年、二十年,“你们也能拿到这样的证书。” 


科技特派员讲如何教农民养蜂,

这堂课够有趣                          


这次课程,还有一位嘉宾——汪自强是浙大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

汪自强最大的教学场,就是农田。“每年他都有100多天的时间在农村。头上戴个草帽,脚上穿一双解放鞋,就下地干活了。”

“2005年,我加入到科技特派员队伍。”汪自强说的科技特派员,就是让大学教授到农村去,下到地里田间,帮农民解决问题。

2010年,汪自强来到温州泰顺的一个乡镇,在一番调研之后,他认为“中华蜂养殖产业在泰顺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前途”。此后,他邀请养蜂专家来到了泰顺,他的研究生变成了农技推广员,而他的授课内容也变成了推广中华蜂养殖。凭借小小的中华蜂,这个乡镇农业合作社的年产值,从2010年的10多万,增长到现在的3000多万。

谈起这段经历,汪自强非常感慨,“作为大学生,今后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做好调查研究。要问问农民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又能做什么?同时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像浙大,就有非常强的学科支撑,要学会依托学科的力量为农民服务。”

“教学生和教农民有啥区别?”机械工程专业大四的郑思杰问。

“农民更看重实用的技术,你做得有成效,农民就接受,甚至还主动请你做示范。”汪自强说。

“那是不是您在学校做科研,会把您自身价值发挥得更大呢?”又有一位女生问道。

“我觉得不管是在科研岗、教学岗还是在农业推广岗,我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往大了说,学校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多方向的,并不是一天到晚做科研,很大一部分还是服务社会、回馈社会。”汪自强这番话让学生们频频点头。

郑思杰喜欢这样的思政课模式,“给我一种浸入式的体验,就和VR一样,既切身感受到了学校发展的历史,也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前辈。” 


师说

用身边人身边事感染学生


思政课如何能够吸引学生,成为大家的成长课、幸福课,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内容。当我得知浙大党建馆建成后,先是自己来参观学习了一次,看到展馆内有非常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实物,展现了浙大的光辉历程、办学成就。当我看到橱窗里的一枚枚闪耀的奖章时,我想,如果能现场听到这些优秀教师、劳动模范讲讲他们的奋斗故事就好了。

于是,在筹备形势与政策课时,我就想到了党建馆。我尝试邀请了“将论文写在大山深处”的汪自强教授,希望他能结合自身经历,给同学们讲述奋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没想到汪老师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不出所料,党建馆内丰富的陈列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和好奇,他们主动向我询问图片实物背后的故事;当同学们看到在新闻中出现过的汪老师也来到现场时,他们更激动了,认真地聆听汪老师的教诲、积极向汪老师请教自己的人生规划。这堂思政课,成了同学们自己的思政课。

思政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主阵地,既要“上接天线”,让最核心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的时事热点走进课堂,又“下接地气”,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因此,在内容设计上,我将党史校情、理论经典、时政新闻、人物故事等有利于同学们认识“发展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思考人生价值选择的内容融入课堂。在教学队伍上,我邀请专家教授、校友、学生、管理服务人员等各行各业的代表走进课堂,讲述 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自身的奋斗历程,用生动的案例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报国志。在教学形式上,通过现场教学、实地体验、远程直播等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沟通、讨论、交流中,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我希望思政课能成为同学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将课堂拓展到教室外,在校园里、在网络上、在田间地头,我说得少一些,同学们问得多一些,我们能够充分交流、思维碰撞。我希望在课堂外,同学们能够牢记课堂所学所知,在校园内外各个实践平台上充分锻炼自己,增长才干;深入社会,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去看一看,对自己、社会和国家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在未来,学生们能够以汪自强教授等灿若星辰的浙大人为榜样,更加努力学习工作,让自己成为有理想、有境界、有品格、有才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项淑芳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道


转载自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首席记者 王湛

通讯员 朱苗苗 邱伊娜 柯溢能 

摄影  卢绍庆  

推荐阅读

第十届浙江大学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开始啦!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守初心、担使命,积极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新模式

下一个“宪法小卫士”,就是你!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访习总书记足迹,学雄安新区样板” 主题教育实践

微言新语 | 刘妍希:请成为这世界的微光啊

为有料有趣的思政课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