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马清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像语言一样丰富

人物名片

马清铨,女,中共党员,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2016级本科生。曾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总决赛特等奖季军、第二十三届中国日报社“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一等奖、“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总决赛一等奖。曾任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志愿者、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志愿者、世界思辨遗产大会志愿者,浙江大学全国高等教育峰会志愿者。参与良渚古城遗址申请世界遗产的文本材料的翻译校对工作。


学语言是进入文化世界的过程



英语是马清铨的专业,也是她倾注了热情的事业。她还打趣道自己喜欢医学,只是数学把她拒之门外。但交流中不时出现的恰切的英语表达、对意大利电影风格的认识判断、安利托福备考计划时的轻车熟路,无不透露着她对英语的热爱。喜欢上英语,“一开始是因为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和思维方式”。随着不断深入学习语言,以及暑假去意大利等国学习交流,她逐渐了解了另一种语言环境下的人是怎样思考、感受、表达和生活的



高中就开始参加各类英语演讲比赛的马清铨如今已经验十足,奖项傍身,演讲之于她,不只是比赛,更是与他人交流的方式。一次比赛时,她抽到了第八位出场,而总共有一百多位选手。不利的出场顺序让她有些慌乱,但平时的不断积累和练习让她在压力下也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随着参与比赛的增多,她发现在演讲中通过故事与大家交流能带给她极大的满足感,真正地享受起了演讲的过程。“在演讲的时候,你能通过评委和观众脸上的表情看出来他们被触动了,这个过程是很奇妙的”,回忆起这样产生认同的过程,马清铨脸上带笑。



最难忘的一次演讲经历发生在2017年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总决赛第三阶段时。马清铨抽到的题目是“No man is an island”,这个主题勾起了她内心深处的记忆。这段较为私人的经历完美契合了演讲主题,可她又害怕将这段经历分享出来。后来,在带队老师的鼓励下,她把这段经历写进了讲稿。在讲的过程中,马清铨全然忘记了自己在比赛,而只是在与台下的观众分享自己的经历,讲出了自己内心最想讲的话。这样的真诚也赢得了在场评审及观众的青睐,她顺利通过了第三阶段的比赛,进入第四阶段,最后得到了特等奖季军的好成绩。“那次演讲可能是我做得最好的一次”,马清铨这样评价道,“它已经超越了作为比赛的意义,而是一种寻求理解的过程。我想我会一直记得那场比赛。”



演讲以外,马清铨还喜欢英语辩论。她把辩论视为一场平等的交流,“你不喜欢我的观点,就可以通过辩论驳倒我”。受到自己的演讲、辩论教练的影响,她不会在辩论中为了成绩而滥用技巧,而是说自己想说的话。辩论过程中需要仔细倾听对方观点,迅速找出其中的漏洞并组织自己的完整逻辑框架来反驳对方。对于这样高强度的挑战,马清铨乐在其中


马清铨说辩论界有句玩笑话是“不要和搞辩论的人做好朋友”,但在她看来,辩论让她变得更包容,帮助她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让她能在考虑不同群体利益后做出尽可能公正的选择。辩论时的正反方是被分配的,这迫使马清铨走出舒适区:每次准备辩题都能让她了解此前从没关注过的问题,甚至是让她为与自己价值观相反的立场辩论,“这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更全面地考虑问题,更容易对不理解的事物产生共情。”


学语言,不止于语言



“学贯中西,格物致知”是外语学院的院训,作为外院的一份子,马清铨追求的,也不单是精习一门语言。她每学期要修读三十左右的学分,大三就早早地修读完英语专业的课程,开始了文博专业的辅修。


从小对文化遗产感兴趣的马清铨在选择辅修时看到了“文物与博物馆学”这个专业时十分激动,当即就报了它。在马清铨看来,文化遗产关注的本质不是过去,而是当下,尤其是当下当地的人。使特定地区及当地的人与自己所在的空间、过去的事发生联系,帮助现在的人塑造身份认同,形成当地的社会文化记忆,这是文化遗产研究的目的所在,也令马清铨深深着迷。



得益于在校对文博专业的学习,马清铨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她计划在博物馆学或是博物馆人类学这两个专业继续深造。通过发现社会上被大众忽视的方面并对其加以阐释,使人思考这一事物和当下的关系,从而反思自己的处境,思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是博物馆学最吸引她的地方。


有着扎实的语言功底,再有文博领域专业知识加持,马清铨得以加入外语学院良渚古城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中英文翻译团队,与团队里的其他师生一起为良渚古城申遗的近百万字的汉译英文本进行校译工作。马清铨还为第四届文化遗产世界大会良渚古城国际学术报告会的与会者在良渚博物院的参观提供了英文解说。



谈及这段经历,马清铨用“自豪”“压力大”来形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都源自于翻译工作本身,“我们团队是在为这个非常了不起的、5000年历史文化的载体的申遗而工作,翻译成果会直接呈现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可以说我们的翻译结果直接影响到了申遗的结果。”


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材料翻译的持续时间长、压力大,在团队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按时、高质完成了这项工作,良渚古城遗址也顺利通过审议,成为中国第55个世界遗产。“能为这样一个事业做出微小的贡献,我感到非常骄傲”,马清铨无不自豪地说。



马清铨坚信,人与人之间要多点真诚,多点理解,多点包容,生活才会更美好。马清铨说自己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未来希望能在挑战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 | 求是潮新闻资讯中心 陈姿颖 李震

图 | 源自受访者

美术编辑 | 求是潮新闻资讯中心 KZ

推荐阅读

中国首艘国产航母来了!

今天是你离开家的第几天?

喜报!我校潘贤林老师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明初心、亮身份、担使命, 培养“明法致公”优秀党员人才

浙江大学生仪学院:“We Share 有约”来啦!

为马清铨同学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