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英雄进课堂:爱与责任铸就伟大胜利!
1月7日,浙江省紧急组建103人的医疗队,驰援河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其中有来自浙大医学院的21名医护人员。寒夜出征的场景,在当下,在回忆的思绪里,也在我们熟悉的课堂上。
2020年12月底,在面向竺可桢学院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上,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刘利民老师在开讲之前就已经眼含热泪,声带哽咽。
课前播放了一段视频,记录的是2020年2月浙大邵逸夫医院组建的浙江省首批支援荆门医疗队奔赴荆门抗疫的故事,作为队长,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刘利民在回顾这场46天的战“疫”时,忍不住红了眼眶。
在这节形策课上,他带来的便是这段故事,题目是“爱与责任铸就伟大胜利”。
37人奔赴荆门 与病毒角力
2月10日,刘利民接到驰援荆门的任务,2月12日,一支37人的重症救治团队已经组建完毕,带着137箱物资,踏上去荆门的飞机。
当时,湖北省荆门市的发病率是浙江省的16倍,危重症病例与整个浙江省数量持平。“下飞机前往荆门的100多公里路程里,我们能看见的出来活动的人只有十几个,”刘利民回忆,那天的场景历历在目,“基本上都是交警,见到我们的车就远远地敬礼。”当时,医疗队的感受是,感觉天空都凝固着,压抑、严峻。
荆门市的新冠病死率一度在湖北省排名第一,而当地的一部分医生已经前往武汉支援,专家资源短缺,加之没有建立专门的新冠ICU病房,ECMO、呼吸机资源也跟不上,情况严峻。“‘一市’的医疗救治压力即超过了浙江‘一省’。”刘利民说。
浙江医疗队一落地,就与当地政府、卫健委和医院积极沟通。刘利民将这场与新冠的角力比喻成一场关键的“足球赛”,“致胜的关键是:多进球、少失球。”
多进球即积极防护,政府、卫健委与疾控中心是整场角力的“前锋”,负责阻断发病率,关闭发病“水龙头”。
而当地和浙江医疗队则分别是“中后卫”与“守门员”,“当地医疗队做好防守,提高治愈并遏制轻症转重症危重症,浙江医疗队则全盘接受危重症病人,集中救治,坚守最后一道防线。”刘利民介绍,如此三线配合,打赢“抗疫”战役。
2月13日,也就是浙江医疗队到达的第二天,医疗队零基础火速改建新冠ICU,设有23张床位,次日首批收治4例危重症病人,三日后病房收满,部分好转病例转入普通病房。
“按照床位计算,支撑整个ICU运转大概需要150位医护人员。”刘利民说,但荆门市一医院的专家医生大部分驰援武汉,只剩下3位留守,医疗队当机立断,将当地约120位医护编入队伍,“这些医生里有儿科医生、骨科医生,我们边工作边培养,协同作战。”刘利民说,在那46天里,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浙江队”。
新冠肺炎患者受损的脏器众多,医疗队与杭州总院连线,发起远程会诊,为21例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建立“一人一方案”的救治策略。
刘利民为学生们播放了一段萨克斯视频,视频里吹奏萨克斯的是曾经的确诊患者贺新森。他在除夕夜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情急速发展,最严重时全身上下插满了管子。
当时,贺新森要从附近的院区转入ICU病房,浑身插满管子的他经不起一点意外,浙江医疗队一遍一遍地试验,从电梯口的拐角角度,到地上的小小突起,全都计算试验好,才找准时机撤下他的呼吸机,让他成功转入病房继续治疗。
50天以后,贺新森已经能坐在自己的房间里,吹奏自己心爱的萨克斯。前不久,贺新森来到杭州,为曾经拯救他生命的医生护士们演奏了萨克斯曲。
像贺新森这样的病人还有不少,那段日子,经过三线防护救治,荆门市重症、危重症数从111例减少到2例。“原本危重症死亡率高达60%-70%,我们做到了0死亡。”刘利民说。
病人一句简单的话 一切辛苦都值得
刘利民提到了一位老太太,全家确诊的她不知道家人的状况,求生意识薄弱。医疗队为她带来了一部手机,联系了在ICU病房外的家人,老人的心理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
“部分患者的心理问题很严重,”刘利民说,“甚至有病人已经在考虑器官捐献的事宜。”于是医疗队在患者的心理问题上也很细心,“与病人交流时,我们都一定握着病人的手”。妇女节时,还为女性患者送上“礼物”。
医疗队内部也像个大家庭,进入ICU的医护人员,每每要在病房内呆上四个小时以上,“零下十度的气温,不能开空调,但仍然一身汗湿。”刘利民说,进出病房穿脱防护设施程序十分复杂严格,所以每一位队员在“上场”前,其他人都会千叮咛万嘱咐,让其注意每一个细节。
浙江医疗队的微信群名叫“邵医援荆门雪月群”,“风花雪月的‘雪月’,”刘利民每天晚上都会在群里发微信红包,把气氛搞得热热闹闹,“每个医护人员都背负着沉重的压力,缓解心理压力必不可少。”刘利民说,当医护人员安全时,患者才真正安全。
刘利民介绍起队员们,队伍里的呼吸治疗师是“特种兵”,帮助搭建病房的志愿者工程师的“民兵”,队里还有一对“小夫妻”,还有队伍里15位“90后”,刘利民亲切地称他们“小鬼”、“小迷糊”……
2月12日,当浙江医疗队来时,荆门似乎成为了一个“停摆”的城市。46天以后,3月28日,是医疗队返程的日子,沿途60万荆门群众自发欢送,万人空巷。
曾经有位叫小黎的病人问医疗队的医生“什么时候走?”医疗队的医护回答说“我们不走,我们等你好了再走”,小黎固执地回答说:“我要跟你们一起走。”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刘利民说,他在日记里写下了小黎的故事,也写下了46天里所有的抗疫故事。
讲完,教室里响起的热烈的掌声。
“战士是普通人,医生是普通人,护士是普通人,志愿者是普通人。怀着不舍、怀着恐惧依旧选择奔赴一线的他们,才称得上是勇气。不是英雄,而恰恰是一个个普通人筑就了‘一点一点抬高勇气下限’的伟大。”一位同学听完感慨道。
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刘利民金句:
医护人员如果没有防护设备,就像一个战士到了战场没有枪炮。
政府是前锋,当地医疗队是防守队员,我们浙江医疗队是守门员,除此之外,有些是捡球的,有些是观众呐喊加油的,这场战役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
当医护人员安全时,患者才真正安全。
疫情不退,绝不撤退;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这样的“抗疫专题”形策课,是结合新形势下青年学子的成长要求,将疫情大考后的大国之治和英雄故事搬到课堂、再现讲台,激发青年学生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学校和附属医院的医生、护士、专业教师、党政管理人员、学生等走进形策课堂20余次,让同学们在耳濡目染中品读伟大抗疫精神,也在平凡中领悟不平凡的深刻与永恒。
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的余斐医生走进课堂。余医生在疫情期间转战千里,从杭州,到米兰,再到北京,最后到喀什,先后检测样例不计其数,更是培训了大批检测人员。
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的苏俊威医生走进课堂。苏医生和广大青年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奉献青春力量。他提到,疫情期间感受最深的是病人对医生无条件的信任,这也引发他对“医患关系”的新思考。
公共卫生学院的余沛霖、唐梦龄老师走进课堂,分别给同学们带来题为《疫情之下,公卫担当》的抗疫宣讲。
生活在继续,英雄的故事也在继续,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无论是一线医护人员,还是各行各业的其他人员,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爱的生动诠释、对责任的主动担当,更是对伟大胜利的坚定信心。
素材来源 | “小时新闻”网、《形势与政策》课助教老师、求是潮工作团队
美编 | cc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