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大红色基因库|竺可桢:一生报国的求是之师

请收藏 浙大微学工 2023-09-17

卷首语

红色基因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肌体,流淌于共产党员的血脉之中。它是一种传承,亦是一种延续,是中华民族共存共荣的精神族谱,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即日起,浙大微学工推出“浙大红色基因库”专栏,带你一起走进建党百年来浙大师生的红色故事铭记红色历史赓续红色基因




治学路,重洋渡,单八载始归,志以科学报国,赴国所需呕心沥血;求是魂,做真人,十三年终成,不负浙滨成均,学术育人化雨春风。
战火纷飞里,他是保我文脉的守护者;颠沛流离中,他是文军西迁的领路人。一介文人,抛乎生死,无意富贵。扬科学,兴教育,护文脉,六十年沧海桑田,中国有他,毕竟不同。



人物名片

01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1936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于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物生平

 02 

18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


1910年:考取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选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毕业后,即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潜心研读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气象学。


1929年起:屡次被选任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


1934年:与翁文灏等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


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兼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率校一迁浙江天目山、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并协同浙江省图书馆迁运文澜阁《四库全书》。


1938年:敌骑入赣,率校再迁广西宜山,倡立“求是”校训。


1939年:敌骑犯桂,12月率校迁黔北。


1940年:定居遵义、湄潭,直至1946年夏复员返杭。


1949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62年: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4年:2月7日病逝,享年84岁。



红色箴言

03


“在目前竞争剧烈的世界,有了信仰心的民族和一个没有信仰心的民族竞争,没有信仰心的民族一定失败的。……我们四万几千万人各能同一信仰,则民族的复兴不是难的事。”



1962年,竺可桢以72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一生,扬科学、兴教育、护文脉,并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为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定了基础。
1974年初,病危中的竺可桢决定,把以女儿名义存的一笔钱作为党费交给组织,竟高达万元。原来从1966年起,竺可桢便以女儿名义把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存进银行,七年存款已达万元。这笔巨额党费,表现出这位气象学大师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红色故事

04

“晨六点起。上午预备明天院党支部大会中我入党问题。明天下午三点开会时我个人自己介绍的一个说明,写好后交允敏一阅,晚杏仙来,我也交她一阅。”这是竺可桢在1962年6月3日写下的日记。第二天,这位72岁高龄的老人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知识报国的科学家:

中国的气象事业终于由中国人来主导了


1910年,二十岁的竺可桢顺利考取第二批庚款留学公费生,到美国开始了留学生涯。“中国以农立国,万事以农立本”,怀抱着让国民能吃饱、不挨饿的梦想,这个有着强烈报国理想的青年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农学专业。然而,美国的农业科学并不发达,农业的体制也与中国不太一样,但竺可桢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选择在毕业后转到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在与农业关系最紧密的气象学专业继续深造。大学期间,竺可桢与其他留学生一道成立了“中国科学社”,希望“增进中国人科学知识和发展科学研究能力,共图科学之发达”。1918年,竺可桢获气象学博士学位,怀着一腔科学报国的热血,回到了阔别8年的祖国。


青年时期的竺可桢


那时候,美国已有200多座测候所,中国却仅有两座,还是由外国人控制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天气预报只能由外国人发布。气象学不仅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甚至与战争战备也有十分重要的关系,那时候,日本已经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国气象和地理了!竺可桢意识到,中国人必须要开展自己的气象学了。1928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竺可桢在南京北极阁筹建气象研究所,中国人的气象科学就此起步。此后8年里,竺可桢踏遍中国各地,主持建立起一个又一个气象观测站。1930年元旦,气象研究所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从那一天起,中国的气象事业终于由中国人来主导了!


竺可桢在沙坡头观察适宜在沙漠生长的植被


专业的气象科学研究之外,竺可桢还将向社会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的责任扛在肩上。“让人民懂得科学,尊重科学”的愿望促使他提起笔来,写下《论祈雨禁屠与旱灾》一文针砭时弊,又在《科学得民族复兴》一文中写道“以科学之方法,研察吾国之民族。夫起膏肓、箴废疾,壮心胆,励志节,悉今日之急务!”要救民之身,亦要育民之志,这是竺可桢一生的志愿。


竺可桢等科学家和青少年科学技术爱好者见面



文军长征的领路人:为一校之长,

不止要对学生负责,更要对国之教育负责


1936年4月,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彼时,浙江大学还是一所地方性的大学,教室房屋破败不堪,师资力量极其薄弱。于是,竺可桢想尽办法为浙大吸纳人才。他先去上海交通大学“强借”教授胡刚复,使得浙江大学物理系成为当时中国物理研究的前沿阵地;又坚持留用陈建功、苏步青、贝时璋,还把因反对前任校长而离开的张绍忠、何增禄、束星北等人一一请回浙大,为浙大网罗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学者。1937年,竺可桢通过私人关系邀请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波尔访问中国,并到浙江大学作学术报告。报告当天,浙大万人空巷,连浙江省电台也全程直播了演讲盛况,一时浙江学风大盛,浙大成了浙江当之无愧的学术高地。


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时的就职誓词


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江浙各地相继沦陷。国难当头,竺可桢当机立断,率领浙大师生举校西迁,途经浙、赣、湘、粤、桂、黔等六省,历时两年多,最终定址遵义和湄潭,并坚持办学七年之久。浙大西迁路径与红军长征路径前半段基本吻合,这一壮举,被誉为“一支文军”的长征。“为一校之长,不止要对学生负责,更要对国之教育负责。”在竺可桢的带领下,师生在哪里,浙大就搬到哪里,“图书馆”和“实验室”就用双肩挑到哪里。庙宇、祠堂做教室,自己开荒种菜、饲养鸡鸭,无论条件如何简陋,竺可桢从不耽搁第一时间开堂上课。于是,一篇篇高质量的论文在中国的山沟中完成,发表在《自然》等世界顶尖期刊上,浙江大学也因此声名鹊起,被誉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在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里,身为校长兼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的竺可桢自己吃着用霉米做的年夜饭,却把应得的几千元救济费分给其他同事,尽一切能力保护学生,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求是”校训一以贯之。


竺可桢题写的“求是精神”



共产主义的好战士: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竺可桢一生办校治学,报国为民。他始终认为,科学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学不是高高在上的,个人的成长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社会,这样热诚的理念与中国共产党不谋而合。抗战时期,竺可桢对浙大师生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爱国运动给予高度支持,为保护师生,不顾个人安危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1947年,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被国民党秘密逮捕杀害,竺可桢愤慨万分,亲自至南京国民党政府总部,要求伸张正义,并向《大公报》等报社公开发言:“于子三是一个好学生,其死因将成为千古奇冤。”


竺可桢(前排左11)与浙江大学1941届毕业生合影


1949年4月杭州解放前夕,竺可桢领导浙大师生,积极准备迎接祖国解放。随后,他隐居上海,闭户谢客,电告国民党政府,坚决拒绝迁往台湾。


伫立在浙江大学校园中的竺可桢雕像


解放后,竺可桢出席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建立了许多第一次:我国第一个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机构、我国第一批研究和治理沙荒的机构、第一批研究冰川和海洋的科研机构。“为了祖国而劳动是无上愉快的事。”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
1958年3月8日,竺可桢写信给院党组,提出了入党申请。在申请书中,他这样写道:“要把自己一切力量献给社会主义事业,争取做到:1. 全心全意服从党的领导;2.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推进人民的科学事业;3.努力改造自己,争取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
      1962年6月4日,72岁高龄的竺可桢终于完成了心愿,他高兴地说:“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入党后,竺可桢在一篇万字思想汇报中,把自己比喻成 “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决心“老老实实地尽力而为之,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懈怠。”而这,恰和郭沫若赠与他的一首诗相呼应了:“雪里送来炭火/炭红浑似熔钢/老当益壮高山仰/独立更生榜样/四海东风驰荡/红旗三面辉煌/后来自古要居上/能不发奋图强?”


郭沫若赠与竺可桢的诗



红色信物

05




竺可桢入党当日日记:摄于浙江大学党建馆

竺可桢一生积极投身于家国建设的需要之中。不受高官厚禄,坚持学术育人,科学兴国。在中国气象事业、高等教育事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从求学到治学,竺可桢一生以民族振兴为所愿。在祖国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里,他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并在72岁高龄实现了心愿。这篇日记记录下了竺可桢入党当日的心情。


参考文献:

[1]竺可桢.竺可桢全集(16卷)[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2]毛正棠.俊彩星驰——求是学人群芳谱第1辑[M].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39-44.

[3]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电教新闻中心.竺可桢诞辰百周年纪念文集[M].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4]欣慰.竺可桢入党记[J]. 北京支部生活, 2005.

文 |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吴文倩、王嘉忆、顾青琰、梁达昌、秦钰阳

图 | 浙江大学档案馆微信公众号、浙江大学党建馆、中国科学院网站

感谢浙江大学档案馆张卓群老师对本文的指导

美编 | 求是潮推广策划中心 小云

推荐阅读

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 | 千校学生云答题须知来了!

关于开展浙江大学“开源课堂”2020-2021学年春夏学期小提琴班的通知

关于开展浙江大学“开源课堂”2020-2021学年春夏学期书法班的通知

微言新语 | 骆笑:在平凡中创造不凡,在普通中写就伟大

素说心语 | 心理微课第二十讲:解密群体心理特征及形成原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