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强大脑”参与分享?“塑料姐妹花”是褒义词?浙大这场“未来科学说”,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不知道的

说未来的 浙大微学工 2022-05-15





微塑料到底是怎么进入人体的?我们怎样可以减少微塑料的摄入量?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区分不可降解和可降解的塑料呢?



我听说有一个新名词叫“生物吸管”,它的技术进展如何,有可能取代纸吸管吗?


……


一场关于“塑料”的“头脑风暴”被悄然掀起。




近日,由浙江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求是学院联合专业院系推出的第一期“未来科学说”活动在紫金港校区举办,两位相关前沿研究领域的老师、三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塑’造未来”为主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维碰撞。



嘉宾们新奇的观点、热烈的讨论也点燃了在场参与活动同学的热情。微塑料、可降解塑料、“生物吸管”,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到科技前沿,在场同学纷纷举手参与提问互动,向嘉宾们抛出以上疑惑。




“未来科学说”到底说了多少有意思的事情?先来一睹为快吧!


“塑料是人类最伟大的

发明成就之一?!” 


“化纤衣服,尼龙,防弹玻璃,甚至香烟的过滤嘴,我们很难将它们与塑料联系起来,但其实它们的生产过程,塑料都参与其中。”一开场,生命科学研究院2017级直博生谭加兴就带来了这样一个冷知识。


“塑料的诞生要从一颗台球讲起。” 谭加兴接着回顾了塑料这种高分子材料的科学起源与历史发展,一个世纪以来,以PS,PVC,PE,PP,PET等为代表的塑料发展迅速,因为其可塑性强、强度高、耐用以及生产成本等优越特性,塑料在许多生产活动中取代了钢铁和木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材料之王”,堪称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成就之一。谭加兴甚至开玩笑地表示,网络流行语“塑料姐妹花”其实是在赞美两人感情如塑料一般坚不可摧、永不凋零。



然而,也正是这些优良性能,导致塑料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例如,稳定的化学结构使得塑料在自然环境下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分解,废弃在环境中的塑料会产生“白色”污染,而塑料分解过程中,会产生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微塑料”等细小颗粒;此外,塑料低廉的价格滋生了一次性塑料消费文化,丢弃的塑料制品更是对自然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塑料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塑料的使用失去控制。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张兴宏教授从专业角度出发,为谭加兴的分享补充了可降解塑料、微塑料等科学的知识和观点。他表示,严格意义上,可生物降解塑料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菌群等(如堆肥)条件时才能在短时间内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至于微塑料对于人体、环境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目前尚无定论,科学家们正在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但塑料制造过程中的一些小分子添加剂已被证明对人体有害。



“解决办法那么多,

为啥塑料还是顽疾?” 


经济学院金融学2018级本科生黄馨慧介绍了两种相对成熟的有望解决“白色”污染的办法。第一是发展满足需求的可生物降解塑料,第二种则是建立完善的塑料循环回收利用体系,将废塑料变“废”为宝。然而,这些技术上可行的设计,却难以在社会中得到有效运行,这是为什么呢?



黄馨慧介绍,成本和技术壁垒是影响这些方式有效推广的原因。就成本而言,目前常用的聚乳酸,是较为典型的可生物降解材料。但目前生产成本与传统高分子材料相比,性价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另外,我国还在攻关生产聚乳酸的关键原料——丙交酯,致力于突破其技术壁垒,以提升聚乳酸的质量、降低其生产成本。针对第二种方式,人们生活习惯、劳动力和运输成本、原油价格波动等,导致了塑料回收产业的利润微薄,既要注重成本利润,也要兼顾大众的感受,想要建成一个高效的塑料回收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公共管理学院高翔教授则从政府治理和市场机制的角度出发,更深入地分析“成本”在治理塑料时起到的作用。她介绍道,塑料回收和可降解塑料的成本较高,因而光凭市场机制难以有效解决塑料问题。国家可以以制定法律等方式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但同样会面临高执行成本的难题。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实际上都依赖于公众的参与。在当前的情况下,开展公众教育,提高公众为了可持续发展而为可降解塑料付费的意识,在行动上愿意多付出一点时间参与塑料的回收和分类的活动,是一种补充性的解决方案。



“除了纸吸管,

我们还能为塑料问题做什么?” 


竺可桢学院混合班2019级本科生朱科祺注意到,人们非常愿意投入到“纸吸管”相关话题的讨论中,去分享、评论、吐槽自己和纸吸管的“爱恨情仇”。他在分享中提到,塑料吸管产量只占全国塑料制品总产量的0.036%,如果从污染治理的角度出发,这实在是微不足道的。然而,“纸吸管”相关的话题,却让公众切身体会到了每个人都需要参与到塑料治理的过程中来。



“人的观念是很难被影响,一个纸吸管就让你的内心燃起环保的理念,发自内心地想要去环保,这非常难。但是使用纸吸管过程中的种种‘痛’会告诉你,我们整个社会对污染非常重视,甚至整个环保行业也在迈开大步地往前走了。”


朱科祺呼吁所有人都能产生“由内而外的环保理念”,克服内心中的非理性部分,为环保作出最简单、直接、有效的贡献。比如,在丢垃圾时,不是选择随手一扔,而是愿意将垃圾进行分类,即使这个过程会把手弄脏。此外他认为,作为未来主力军的青年学生,不应该拘泥于少用一次性筷子、垃圾分类这些细节上,在做到这些事的基础上,还要贡献自身智慧,为更有效、更科学地治理环保问题的未来注入活力



据了解,“未来科学说”系列访谈活动以贴近生活实际话题为引,邀请相关前沿研究领域的老师和同学开展交流,正如第一期主题“‘塑’造未来”,正是源于同学们对纸吸管、垃圾分类等话题的热烈讨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中,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也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新跨越,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未来科学说”也将继续推出新的话题,鼓励同学们以未来者身份说未来的科学和科学的未来。



文字记者:张佳楠

图片来源:飞秒文创

美编:张佳楠


推荐阅读

文宣讲校史 | 争创一流

【我是辅导员】项淑芳:赤子之心育国之英才

2021年浙江大学优秀辅导员公开评选会顺利举行

党史“云”答题 | 重温百年党史,邀您来答题(第6期)

素说心语 | 追寻目标的路途,也在努力活出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