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色记忆”微故事网络接力@建筑工程学院




学科·红色记忆


浙江大学百廿余年的发展

始终与党和国家奋斗历程同频共振

培育时代新人

紧跟时代步伐

记录时代风云


微学工推出“学科·红色记忆”微故事网络接力


接力第十一站@建筑工程学院




这本泛黄的,字迹模糊的文稿是《弹性力学变分原理选讲》这门课程的教材手稿。手稿的主人是长期从事弹性力学研究,并负责了东方红一号和二号卫星早期的总体和结构设计的浙大校友胡海昌院士。


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是弹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丰富了弹性力学的内容,促进了有关工程技术的发展。胡海昌院士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1954年,胡海昌在《物理学报》第十卷第三期上发表世界著名论文《论弹性体力学和受范性体力学中的一般变分原理》,建立了弹塑性理论中以位移、应变、应力三类变量为独立自变量函数的变分原理,比留美攻读博士的日本人鹫津久一郎提早一年建立这个力学界很重要的基本原理。由于它在有限元法和其它近似解法的重要应用,后来受到美、日、英、苏、德、法等多国的学术文献、专著、教科书广泛介绍和引用,并称之为“胡-鹫津原理”。


弹性力学在国防、航空等领域都有实际应用价值。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回首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历程,“东方红一号”卫星做到了“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无疑具有提升中华民族自豪感、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老一辈人回忆起半个世纪前从广播中收听到《东方红》悠扬动听的乐音之际,仍是心潮澎湃。科研人员为第一颗卫星能够“听得见”所付出的智慧和努力不应被后人忘记,他们在研发 “听得见”功能时,曾一再遇到卫星四根3米长拉杆天线展开时从根部折断飞出的困境,而胡海昌一夜突击,通过力学计算从方案上解决了这个力学难题。这个事迹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1995年,《弹性力学变分原理》这门课成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生的学位课,以加强基础理论并提高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水平。在课堂上,同学们学习以前辈命名的定理,感悟“习坎示教,始见经纶”追求卓越的求是精神,毕业后投身建筑、机械、化工、航天等工程领域,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代代浙大建工人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将党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化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奋力破解国家建设工程领域关键技术问题,将研究论文写在大地上,筑大坝、建海港、探油气、修高速、建机场、造高楼。薪火相传,匠心筑梦!

资料来源:《胡海昌:心系中国航天事业的浙大人》《建工·人物 | 胡海昌:闪烁着求是光芒的浙大人》

感谢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提供素材,这份手稿现珍藏于浙江大学图书馆

追寻学科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这是建筑工程学院的红色记忆

下一站@历史学院(筹)

图文|建筑工程学院团委

美编|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 徐本涛


推荐阅读

微言新语 | 沈丹:艺术与科技融合,这就是“中国式浪漫”

疫情防控不松懈,这些防疫小贴士请收好~

聆听新征程上的奋进之声

@全体浙大人,人人都是防线!——致全体同学的疫情防控倡议书

温馨提示:疫情防控,这些要点要记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