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一书|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附译后记)

朗西埃著赵子龙译 保马 2024-03-13

《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

作者: [法]雅克·朗西埃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译者: 赵子龙 
出版年: 2020-1
页数: 208
定价: 52.00
装帧: 精装
丛书: 精神译丛
ISBN: 9787560444901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朗西埃的哲学奠基之作,其中的思想要点,贯穿了他之后所有的研究。而本书写法,像是讲述故事,讲了一名法国教师雅科托的不凡经历。雅科托依据一本传统的小说课本,创设了他的教学法,他从书中的第一句话开始,教给只字不识的人如何阅读。而其中关键,就是教师自身并不授以具体的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只用“验证”学生是否学会。所以这套办法,甚至可以授以贫民父亲,让他们教孩子读书识字,解放智力。这不仅促生了一种社会改良的有效办法,更提出了一种平等的哲学。


目录

中文版序


第一章  一场知性历险

讲解中的秩序

偶然与意志

使人解放的教师

力量的循环


第二章  无知者的课堂

书中的海岛

卡吕普索和锁匠

教师与苏格拉底

无知者的力量

关系每个人的事

盲人与狗

一切都在一切之中


第三章  平等者的理性

大脑与树叶

投入关注的动物

操纵智力的意志

真诚的原则

理性和语言

我也是画家!

诗人们的教诲

平等者的共同体


第四章  歧视中的社会

重力的法则

不平等的激情

辩术的痴妄

自认高等的低等者

哲人王与人民主权

如何理性地反理性

阿文提诺山上的讲话


第五章  解放者的猴戏

解放的方法与社会的方法

人的解放与人民教育

进步论者们

羊群与人群

进步者的循环

倾洒在人民头顶

旧教师的胜利

教学化的社会

全一学的故事

解放的墓志铭


关键词索引

译后记


(帮忙打个小广告)





译后记




 

这本书篇幅不长,却是颇受朗西埃读者欣赏的一本,相较其他专著有更普遍的意义。他的作品体例不拘一格,谈文学理念则深度抽象,谈政治理论则富于反讽,语气十分辛辣。因为这种批评态度,朗西埃在外国与本国都有一种叛逆者的形象。一生诤友巴迪欧应邀长谈他的思想时,也先开玩笑说道:即便我宣称在某些关键点上与他一致,他也会即刻对这几点改观,留我孤守在原地。[1]当然除了玩笑,巴迪欧知道朗西埃的理论效力何在,不是为叛逆而叛逆,而后一点也反映在这本迟来的译著里。在这里,他不是没有自我立场地专事批评,而是真挚地建立了一个基础,理清几道主线,以此编排了之后各幕思想的演出。

 

这是因为这时,在1980年代后期,他正处于思想历程的关键时刻。之前68年的风波,塑造了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朗西埃虽不是筑造街垒的那种学生,但也不是书斋型的读书人。我们知道,他认为有用的研究,不是在巴黎高师的卧室里解读马克思文本。[2]在5月过后的索邦校区,他遇到公共讨论,对这里学生与工人两种人的混合深有感触,[3]也更想知道工人自身所想,便放弃了关于费尔巴哈的博论选题,去研究工人运动。然而他背离了老师阿尔都塞立足“理论中的阶级斗争”的方法,不意味着问题会减少。1975年,他与人共创季刊《逻辑反抗》献给工人研究,而封内文字在阐明立意之前接连十句设问,质疑各种研究取向。几年后他出版了自己的博论《无产阶级之夜》,接近工人的真实,反观思想的能与不能:它不能让工人把工作贡献给圣西门的理想,却能让他不限于自己的命运,研讨哲学,谱写诗歌。工人这方面的造诣或许不高,但“有那么多真正的诗人却写着三流的诗”,[4]也有那么多哲学家,虽总被人用作理论的利剑,但手里的长矛却正对着风车。所以两年后,朗西埃在《哲人及其穷人》里极尽讽刺之能事,驳斥那些显赫的哲学家;又两年后,他将19世纪一名“工人哲学家”戈尼(Gauny)的文字整理发表。

 

矛盾仍在扩大,直到一个偶然。朗西埃沿着后一条线索,在一本旧书《19世纪平民诗人》里读到:一个底层出身的孩子,读完了母亲所能找到的几本书,但仍充满求知的渴望,于是母亲带他去见一位先生来指导他的学习,而这个人,正是当时已经知名的普遍教育法创始人雅科托。他问孩子想学什么,孩子说:“一切”,他笑答:“很好”,便给他一本法英双语的《帖雷马科历险记》,对他提了几点要求,告诉孩子母亲每周让他来交作业。我们可以想象,朗西埃所关心的不是这个孩子的天资或他将来的诗歌有多好,而是雅科托每周与他会面时都鼓励道:“这个孩子将来能做到所有的事。”对于朗西埃,即使抛弃所有牢靠的理论也要认可工人能力的他,怎能不立刻产生一种共鸣,同感于这句话对一个家境贫寒的孩子的认可?他于是在几个月间埋头相关资料,探索这种认可背后的资源。我们知道,也只有他,能透过雅科托那近乎偏激的尖锐文字,认识到这其实是坚持,是坚守个人这最后的营垒。1987年,这段探索结成了《无知的教师》。可以说正是在这里,那矛盾转化为动力:理论与真实始终矛盾,但朗西埃终于跟研究对象建立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叫作“平等”。

 

时间证明,这座营垒是坚实的,屹立于时代的潮流中。尽管智力解放的呼声无以抗衡普及的公共教育,工人运动也不再是人们普遍的关切,但有一家意大利出版社在19年3月译介了雅科托的《母语篇》,而这本《无知的教师》在法国书店里也已是19年的重印版,同时见于哲学、时政或艺术理论书架。它也象征着作者跨学科的影响力:在2005年瑟里西的朗西埃研讨会上,参与者来自众多人文学科以及17个国家。然而,我们不妨重提本书的警句:“普遍教育法不会兴盛”,而它的践行者不会免于争议:在读写积淀深厚的法国,某些享誉学界的学者却也会一知半解便加非议。不过对此,朗西埃概括为:他们大部分人是因为我说了什么就指责我为什么要说,或是因为我没说什么就指责我为什么没说。[5]所以,这些与他的思想关系不大。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命运反映出思想与时代的一种联系,让思想的效力见于距离。在作者写作此书的1980年代,媒体关注本国高考参加率远低于某些发达国家,检讨精英教育传统与当代大众社会的矛盾,但雅科托的读者知道,思考如何改良公共教育只有社会意义,而若想改变秩序,就要知道这种改变“从原则上是非现时的,它只能从非现时的思想中得到营养。”虽然这种思想在某些人看来“全无效用”,因为他们只在“新近的科技转型、过去的金融危机中解读未来的可能性,但那可以争取到的未来,只能是现时的断层。而历史上已经有过这一系列的断层、这种非现时性。其中,因与果以及过去与现在的各种联系不再有效;人们各自的经验互相滋养,并在保持彼此距离的同时,织造出另一片可能的地带。”[6]

 

这“另一片地带”,当然不必是实际的领地。借此书中的比喻,它可以是那片森林,由各种字符组成。而朗西埃独特的出发点,与雅科托相同,就是认识到字词是任意的,毕竟他们都见证过同一个词在不同场合可以讲相反的话。总之,字词的森林中视野是有限的,但这不是普遍派的障碍,我们相信其中有路径,也能走出自己的路径。而且,这也是思想的基本路径,是它必须面对的抵抗,也是它的力量之源:一种思想的强大在于它所受的抵抗。[7]因为我们所论的“对象不是预先构造出的,而是随着实际工作得以定义。”[8]如果只是深化概念,就没有字词的历程,也没有激励与回响。这尤其体现在本书四、五章,我们不能只面对某些给我们带来“可能”的方案,而要看到它的思想在现实中遇到什么抵抗、造成哪些偏离,这远胜于将字词附着于固定的标签、旗号或体系。反之,一种思想的最大的不幸,就在于它不受任何抵抗,[9]因为这种思想相信它的视野始终开阔。朗西埃在别处提到一个典型,他就是在大革命后出生的托克维尔,曾经与雅科托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在美国见到了“更好”的民主,把美国比作“一大片森林,其中无数条笔直的路都通向一处。我们只要走到中心的环岛,就能对一切一览无余。”[10]然而这种视野只能无视民主本身所含的冲突,因为“民主是一种事物的状态,它让谁也无法确信自身所见,因为它让谁都不处于自己的位置。”因此托克维尔所向往的与其是民主,更是一种乌托邦,而这乌托邦不是美国,更是梦想见到“事物和人们对等于其概念。”[11]对这轻易的梦想,探寻者应予摒弃。我们在旅程中没有环岛,更无法搬来一个置于不同环境,但这恰是出发的理由,让我们走出概念的乌托邦,而《无知的教师》便是如此一段历程的记录。

 

回到翻译上,本书不比作者的其他著作艰深,但也给了翻译工作一些难点和经验。朗西埃的写作,向来说理清楚,也不失文笔优美,这也带来两个难点:要清晰还原各处逻辑转换,也不能简单套用概念性的语言。关于前者,西方文字单词自带间隔,并以冠词或连接词锁定语句中的联系,而换作中文,就可以用标点给绵密的汉字制造间隔,并适当转换语序,让逻辑链同样舒展、自然。关于后者,西方语言的词汇,以词根为基础,可作丰富的词性、构词变化并保持清晰而分明,而中文的双字组词法灵活而多义,因此本书中虽然没有任何新词汇,但所用的基本概念往往在中文里可有多个对应,所以对每一个关键词,都需要在把握整体之后选用最贴切的译法,尽量维系概念的区别与照应。另外,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也是朗西埃常用的写法,便是不分作者的话和转述的话,即使转述反面论调以为驳斥,有时也不加引号标示。因为作者有意为之,这一点也在翻译中保留了,相信读者不难读出各种意见的不同立场,并且不至于误会为作者的立场。至于作者本意如何,他说与雅科托一样,“我要教给你们的就是,我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你们。” [12]书里的话有什么意义,其实取决于读者。

 

这本译作的开端,是几年前一个读者对原著中简明有力的公式的摘抄。后因一次偶然,译者巧遇在西安高校任教的吕国庆老师,始有这次出版机缘。丛书主编陈越老师选书兼收并蓄,细致关切具体工作,编辑任洁女士更以丰富的经验与完备的流程保证了译文质量,此外,作者朗西埃先生为中文版热心改定序言并解释几处细节,译者借此谨向他们与其他审阅、制作人士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但凡疏漏皆出译者,敬请批评教正。

 

赵子龙

于巴黎拉普拉斯街

2019年12月



[1] 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的教诲:风暴过后的知识与权力》,收于《迁移的哲学》(研讨会会报),布雷斯堡,场外出版社(Alain Badiou, « Les leçons de Jacques Rancière. Savoir et pouvoir après la tempête », in La Philosophie déplacée, actes du colloque, Bourg en Bresse, Horlieu),2006年,131页。

[2] 朗西埃:《这是怎样的时代?》(En quel temps vivons-nous ?),巴黎,工厂出版社(La Fabrique),2017年,71—72页。

[3] 朗西埃:《平等的方法》(La Méthode de l’égalité),蒙鲁日,巴亚尔出版社(Bayard),2012年,33页。

[4] 朗西埃:《福楼拜与某种文学伦理》(访谈)(« Flaubert, une certaine éthique de la littérature »),《欧洲》评论,2018年9、10月合刊,65页。

[5] 朗西埃:《这是怎样的时代?》,68—69页。

[6] 朗西埃:《序巴朗什〈第一次平民撤离运动〉》(Préface à Ballanche, Première Sécession de la plèbe),雷恩,蓬塞克出版社(Pontcerq),2017年,23页。

[7] 朗西埃:《再版序言》,《哲人与其穷人》(Le Philosophe et ses pauvres),巴黎,弗拉马利翁出版社,2007年,14页。

[8] 朗西埃:《这是怎样的时代?》,69页。

[9] 朗西埃:《平等的方法》,96页。

[10] 托克维尔:《1835年8月致莫莱伯爵书》,引用于:朗西埃:《新世界的发现:旅行的政治与空间的比喻》,收于《旅行者的故事》(研讨会会报),伦敦,劳特里奇出版社(« Discovering New Worlds. Politics of Travel and Metaphors of Space », in Travellers’ Tales, London, Routledge),1994年,32—33页。

[11] 朗西埃:《新世界的发现》,前引书,33页。

[12] 朗西埃:《这是怎样的时代?》,70—71页。


扫码关注我们

保马:pourmarx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