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项培养举措,造就“四有”人才




英才教育

EDUCATION FOR EXCELLENCE

北京师范大学坚持立德树人,聚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秉承“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贯彻“拓宽基础、加强融合、尊重个性、追求卓越”的本科教学指导思想,着力培养具有良好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学科专业基础、开阔国际视野、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四有”好老师和具有“四有”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01

构建体现北京师范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

旨在使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方面获得长足进步。在离开学校后,能够从在大学学习时获得的思维方式和技能中受益,在未来面对迅速变革的时代和社会时,能够以开放的思路和多元的视角,去应对问题和挑战,探究事物的本质,积极寻找有效解决方案,创造社会价值。

构建了六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每学年开设近 700 门通识教育课程,目前已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94 门。

学校重点建设 4 门教师素养类通识必修课,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所有专业学生必修。




02

实施本科新生导师(生)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新生导师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新生了解专业,加强对新生学习规划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指导,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每年有近 1000 位教授、副教授和研究员等担任新生导师,导师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等。

实施朋辈计划,通过高年级学生分享大学学习经验的方式,帮助新生尽快顺利适应和融入高校生活。



03

设置自由选修学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设置自由选修学分,学生有机会根据个人规划和兴趣爱好,跨专业、跨年级选修全校各专业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为优秀本科生设立高级研修课程,开放研究生学位基础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04

实行小班化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探究

推进课程小班化,促进师生互动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校各类课程教学班级规模在 60 人以内的达到全部课程教学班级数的 80%,班级规模在 30 人以内的已超过 50%。

开设新生小班研讨课,课程以理论探索和专业研究为导向,就特定学术专题开展研究互动、学术讨论和科研写作训练,增进学生的科研兴趣,启迪并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05

实施小学期制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实施小学期制度,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海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短期研修交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境外实习、考察、调研或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短期课程、讲座或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06

加强科学研究训练,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多种途径支持全体有意愿的学生开展科研探究

◇ 教育部首批列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

◇ 首批列入实施“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学校。

◇ 设立“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供本科生申请科学研究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训练。

◇ 院(系)设有本科生专项科研基金。

◇ 教师科研项目向本科生开放。

学生科研训练成果突出

2021 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共获得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12 项。

2023 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中,由 7 个专业 27 名同学组成的 BNU-CHINA 代表队夺得金 奖, 斩 获 最 佳 生 物 制 造 提 名 奖(BEST BIOMANUFACTURING PROJECT NOMINEES)和 最 佳 新 基 础 部 件 奖(BEST NEW BASIC PART)。这是我校自 2014 年参赛以来第六次夺得金奖,第一次获得单项奖,创造了参赛最好成绩。珠海校区参赛团队 BNUZ-CHINA,连续三次获得金奖。该竞赛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受到 Nature、Science 等权威学术期刊的关注,是国际上生物学领域的顶级大学生科技赛事。


第 44 届 ACM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中,由人工智能学院吴剑荣同学、数学科学学院李鼎懋、吴松原同学组成的参赛队取得全球排名第 12 位的好成绩。


在 2023 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共获得特等奖 1 项,特等奖提名 5 项,一等奖 21 项。

第 65 届“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暨第 22 届中国赛区选拔赛中,由法学院杨瑾、刘婧怡、西娅、张孜超、常静雯 5 名同学组成的北京师范大学代表队荣获中国赛区总冠军并获得一等奖,获得代表中国出征华盛顿国际赛的资格。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由物理学系马世棱、苗景玮、杨皓、薛东阳 4 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第九届“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生物教学设计能力大赛和第九届“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生物教学能力大赛中,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林杉、龚玉杰、刘倩倩在两项比赛中均获得一等奖。

“微瑞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中,化学学院郭笑汝、于小满、张伊径团队的科普实验作品《姹紫嫣红,与花青素的浪漫邂逅》荣获特等奖。


本科科研训练奠定坚实基础,学生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如天文系刘德子同学在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在天体物理顶级刊物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MNRAS] 发表论文。生命科学学院周艳本科毕业次年即在 Science 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07

学术论坛名家云集,扩展学生学术视野

学校举办各类学术、文化论坛,如“京师论坛 / 讲坛”“全球发展大讲堂”“铎声讲堂”“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大讲堂”“部长论坛”“博导论坛”“治学修身京师大讲堂”“四有好老师大讲堂”“面对面系列讲座”及国际高端学术论坛等。每年举办讲座论坛数百场,张贴于校园内的学术讲座海报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类讲座使学生足不出校园,就可目睹国内外名家大师的风采,近距离聆听他们讲授学术动态、发表学术见地、分享人生经历,从而弘德励志、开阔视野。

“治学修身”京师大讲堂第 31 期

“四有”好老师大讲堂

“博古通今 胸怀天下”第十三届北京师范大学时事知识竞赛



08

扩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推动校园国际化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国际交流合作广泛。2020 年,学校发布《全球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助力建设全球卓越学术共同体、教育创新共同体、青年发展共同体、高校社会责任共同体的战略愿景。与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267 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持续推进与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赫尔辛基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合作,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和活动,为海内外专家学者、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学习深造、文化交流互鉴提供广阔平台。

我校与境外知名高校开展的校际、院际学生交流项目达 300 余个,交流合作形式包括:交换生项目、单向访学项目、双学位项目及短期项目,其中访学及短期项目中有根据我校培养方案实施的定制项目。

我校每年投入国际交流专项经费用于资助学生参加国际组织实习项目、拔尖人才创新项目及专业团组学习交流项目,并通过各类社会基金捐赠支持学生参加线上及线下国际交流项目。此外,各院(系)提供丰富奖学金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


首届京师学生全球视野周在北京珠海两校区举行

北师大学生参加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暑期项目

国际文化节暨“第三届京师学生全球视野节”开幕式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办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