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半岛往事 | 你只知长江索道,却不知重庆最另类的交通工具在这里!

2017-02-06 杨玫 渝中最重庆


凯旋路是一条“之”字形拐路,从储奇门处的十字路口开始,先往北,然后折向东北,在东华观处拐了一个近180度的弯,又折向西北,最后与磁器街相接,上下相对高度超过50米,是一条反映山城道路坡陡路险的标志性道路。



烽火岁月里的精神寄托

重庆城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修建马路。最初,道路沿着半岛的形状,从西向东形成了南区干道和中干道两条。从菜园坝到朝天门的南区干道,与从上清寺到朝天门的中干道之间,相对高度往往大于50米,要相互沟通很难。


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和车辆大大增加,如何连通两条道路迫在眉睫,为此,市政部门先后修建了南区公园路、中兴路、打铜街,把两条主干道连接起来,而凯旋路就是这个时代背景之下所修建的。


上个世纪30年代,这样的工程可谓艰巨。一是因为直线距离短,长度不过100多米,却要跃上50米的高度,所以必须修成“之”字拐;二是街道靠近磁器街时,面临一壁悬崖,工人们只得像修桥一样,垒建起一个与城墙一样的石砌高墙与磁器街相连,高墙下还建起了好似城门一样的石拱;三是街道靠南一边要砌堡坎,以防止马路塌方。


道路自1940年开工,直到1942年4月10日正式建成通车,一时间,街道上行人如织,热闹非凡。抗战时期,人们希望前方将士能够更多带回胜利的消息,于是就把这条路取名为凯旋路,寄托“抗战胜利凯旋归来”之意。


修建凯旋路是重庆第一次大扩城时的缩影,老照片上清晰再现日机轰炸后,残垣上 “愈炸愈强”的画面。可以说,凯旋路上的一砖一瓦,都是重庆抗战历史的重要见证。


重庆城的第一座电梯

作为连接重庆上半城和下半城的主干道,凯旋路的坡度之陡、路程之长堪称一绝。她上连新华路直抵解放碑,下接储奇门直达长江岸,不愧是近代时期重庆人进出城的著名要道。


从磁器街往下,是一坡云梯街,石梯相当陡峭,不流点汗几乎爬不上去,为解决人们爬坡上坎之累,政府于1987年修建了凯旋路电梯,只需几分钟的时间便可直达。凯旋路电梯是座古老的直行电梯,同时也是重庆城的第一座电梯。


出了电梯一路下行,街道右侧便是赫赫有名的复旦中学,这所凯旋路上最著名的学府,其前身乃是重庆商会主席温少鹤在重庆药材同业公会楼内创办的山城中学(第五十三中学)。


此外,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外事局、军政部、军令部第一、二厅等军事机构也都位于此处。最著名的当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营,又称“蒋介石重庆行营”或者“重庆行营”,建于1935年底。


国民政府在颁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后,任命顾祝同为主任,行营辖区包括川、康、黔、藏在内的整个大西南,卢沟桥事变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蒋委员长将最初的官邸设在了“重庆行营”内。


隐没在尽头的昔日要津

沿着凯旋路再往下,正对储奇门码头,彼岸是海棠溪,也是川黔公路和川湘公路的起点。当年,但凡前方打了胜仗,将士凯旋都要从储奇门进城。在重庆与四川招募的10万青年军也是从这条路出发,跨过长江,赶往中缅战场。1949年,人民解放军也是从南岸渡江到储奇门,顺着凯旋路进入重庆城。


储奇,寓有富足昌盛之意,储奇门地处重庆城的正南门,与临江门遥相呼应,而正南门从来都是一座城池的要塞,储奇门正是上半城和下半城的重要连接点。抗战时期,政府还在原城门旧址修建了著名的“储奇门缆车道”。


自古以来,西南各地进贡给皇帝的奇珍异宝都要在储奇门停留后转运进京,于是这里逐渐发展成为重庆城的药材集散之地,城门内则集中了出售药材与山货的商号,“储奇门,药材行,医治百病”,延续至今。


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将军殉国,28日下午,灵柩沿长江逆流送抵重庆,储奇门码头人山人海,10万百姓前来凭吊,蒋介石曾亲往储奇门码头迎灵,灵柩直上凯旋路,这位为国捐躯的将军亦在凯旋路上留下了他最后的精神信仰。


到了太平盛世,储奇门更是成为人们欣赏“海棠烟雨”的最佳地点。站在江岸边,你会感动于时光的馈赠,原来历史,早在道路的纵横交错之中被刻入骨髓,而精神,则会在风景的云卷云舒之外被世代传承。



图@周小小

《重庆旅游》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