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穷孩子就不能富养吗|这不是差不差钱的问题

2016-04-18 小绿老师 教书匠在美国
“以前,物质匮乏,生存很容易出问题,所以父母之爱的集中体现方式就是牺牲自己的物质,保证孩子的物质生存条件。但现在,物质匮乏已居于次要地位,父母应该进化爱的方式,从以前关注物质的方式中脱离出来,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为何家会伤人》

两个故事

小k来自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为了让小k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把他送去另一个城市念重点高中,还特地在学校附近给他租了个房子让他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
高考后,小k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不是父母期望的一流大学。
他的父母很失望。小k妈妈说这样的成绩你在老家读县城中学也能有,为什么要白白浪费我们那么多钱去外面读书

小y的父母经营一家小卖部,初中文化水平。家里条件虽然不太好,但小y觉得自己很幸福。爸爸妈妈常常对小y说,不要因为钱的关系就不敢有“想学钢琴”这样的梦想。
小y很小就知道自己的家庭不富有,很多想要的东西不能买。但她也从小就知道爸爸妈妈很爱自己。
小y小时候学校里流行一种立体书,她跟妈妈说她也想要。妈妈告诉她立体书太贵了,但是我们可以试着一起做。
最后小y和妈妈一起做了一个立体卡片,虽然比立体书简陋很多,但小y很喜欢。
安全岛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Carl Rogers有一个安全岛理论。无论孩子有什么缺点,父母无条件地爱他呵护他,孩子的心中就会形成一个安全岛。
他会非常自信地去探索世界,去建立关系,并不特别害怕失败或受到伤害,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失败了、受伤了,他可以回到这个安全岛上来,爸爸妈妈会爱他、支持他。
给孩子钱不如给孩子爱

所谓的“富养”,并不是指物质上的富有,而是精神上、情感上的富有,也就是上面说的父母无条件的爱。这种无条件的爱不是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而是在理解孩子需求的前提下,给予积极、恰当的关注。
小y的妈妈充分理解小y“想要一个立体书”这一物质需求,尽管她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去满足这一需求。她没有因为小y的“不懂事”而责备她,反而提议一起来尝试制作立体卡片。
在制作立体卡片的过程中,妈妈成功地把小y的关注从物质上的满足转移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小y获得了妈妈的陪伴与关爱,还体会到了自己动手的快乐与成就感。这些收获远比任何物质嘉奖要珍贵的多。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人格与情商的发展基石。这些都是用金钱买不到的,也是日后在学校里难以学会的。
相反,在小k与妈妈的互动中,他会发展出这样一个错误的认知:妈妈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学习成绩好。如果我学习成绩不好,我对妈妈来说就没有价值,她就不会爱我了,她花在我身上的心血与钱财也都浪费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小k,心里没有属于他的安全岛,他不够自信,容易发展出外在评价系统,整日活在他人的评价中,做事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好评和肯定。
小k会不断试图通过“学习好”这个方法来获得父母的关注与肯定,但不管他是否成功了,孩子“天生爱学习的动机”被“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而学习的动机”所取代,也就是说,他学习不是为了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收获,而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誉。
很多因为家庭条件受限没有得到较好教育的孩子,成年后却能突破局限约束,获得事业和家庭上的成功,主要原因就是在童年时期,父母与他们的关系非常健康。
孩子的自恋

孩子都是自我意识过剩的,也就是我们说的“自恋”。这种“自恋“会让他们觉得身边发生的好事、坏事都是由他们引起的,所以他们常常会把一些不该属于他们的责任往身上揽,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有的孩子会相信父母离婚是自己的错。
当父母把经济上的焦虑转移给孩子时,他们以为自己在教孩子懂得体谅父母工作赚钱不容易。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自己的物质需求,合理的不合理的,都感到羞耻和愧疚。他们会觉得家里条件不好是自己的错,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
好的父母会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是他们该负责的,什么是他们不需要承担的。
当小y的父母告诉她不要因为家里穷就不敢有“学钢琴”这样的梦想时,他们其实是在告诉孩子,家里条件不好并不是你的错,你是一个好孩子,你值得拥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爸爸妈妈会全力支持、保护你的梦想,所以你只要勇敢地去探索去尝试,做你自己就好。
三种快乐

荷兰心理学家Roy Martinia把快乐分成三种类型:竞争式快乐、条件式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
竞争式快乐就是所谓的“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如果父母总是在学习成绩等方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的话,孩子自然也会耳濡目染,在各个方面和别人比,最常见的就是物质攀比。
执迷于竞争式快乐的人只有比别人强才感到快乐,比不过就只觉得痛苦。举个买包包的极端例子,A女士买了一个MK的包包本来挺喜欢的,可是当她发现同事B女士新买了一个Prada后,立刻觉得自己的MK又丑又破,再也不想背了。竞争式快乐就是这样低层次的快乐,一旦跟物质攀比挂钩,只会是无尽的欲望黑洞。
条件式快乐就是只要满足某个条件就感到快乐,是一种很客观的快乐。如果你的愿望是每天能赚一百块钱,那么当这个愿望满足时你就觉得开心,而不会因为王思聪比你有钱而感到痛苦。
无条件快乐,也称为至乐,是一种很美也很难达到的精神境界。处于至乐的人,不需要外界任何条件他都能感到内心的喜悦与祥和。孩子与身俱来的对身边事物的好奇与专注,以及因此感受到的兴奋,本身就是一种无条件的快乐。
我们所提倡的“富养”,不是为了让孩子不断体验物质上的优越感从而执迷于竞争式快乐。而是给予他们积极的关注与支持,带领他们领略更高层次的条件式快乐甚至是无条件快乐。
从小体验更高层次的快乐,会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自信、勇敢的人,他们有坚定的自评系统,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并切实付诸行动,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轻易放弃。
写给大孩子

我相信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有着跟小k相似的经历,在家庭中被错误地定义着自我价值,一直在“要比别人家的孩子强”的竞争中苦苦挣扎。对这样的朋友,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坏消息是,你永远不可能改变父母,你没法改变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教育方式,不管是以前、现在还是将来,他们都会用同样的方式去爱你。你可能并不喜欢这种方式,但你没有选择。
好消息是,无条件快乐可以通过后天的自我训练来获得。但你要做的第一步是必须直面自己人生的真相,承认它,并下定决心不再与之纠缠。
你需要意识到你不可能决定父母如何待你,你也不可能去改变你出生的家庭是贫穷还是富裕,你能做的只有不再纠结于此,走其它走得通的路,过好自己的人生。
推荐阅读
《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
《真实的幸福》--[美]马丁•塞利格曼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士
美国教育学硕士
美国加州公立小学教师
”我们的目标是,没有熊孩子!“
 关于作者小绿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