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辛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逻辑

辛鸣 光明理论 2022-04-13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100年来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认知和宝贵经验,又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遵循和根本原则。“两个结合”科学揭示了思想理论演进发展的深层逻辑,科学回答了思想理论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


1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反映对象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理论创新与社会革命实践创新相互激荡、相互促进的历程。

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定要摆脱教条的束缚,不能抱着本本不放。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做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等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要害是管用。中国如何大踏步地赶上时代,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真正发挥出来?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认识到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方位,认识到中国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这一客观实际,认识到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等等。面对改革开放中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在“四大考验”中保持政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有效避免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坚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发展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等等。这一系列理论创新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更加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具体实际,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上的突破深化推动中国社会一场又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国社会伟大实践的变革成就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一次又一次历史飞跃。

2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得好,还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形式、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体现5000多年来积淀在中华民族生命和血液中的中国情感、中国意志、中国思维等,概括来讲,就是中国文化的精、气、神。思想理论中的历史文化传承塑造和决定着思想理论体系的风格、气派与精髓,我们不可能离开自己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去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马克思对我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革命口号有过敏锐的观察。他说,‘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会主义,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过去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停留于对具体文化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重视文化精神的阐幽发微,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告诉我们,正是绵延5000多年的文化精神渗润,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加喜闻乐见、更加自然无间、更加润物细无声,真正成为中国社会自己的思想,成为中国人民自己的思想。从毛泽东创造性运用“矛盾”“实践”“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等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到邓小平用中国传统经典《礼记·礼运》中的“小康”概念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具有浓郁中国文化色彩的阐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使命与战略愿景,这一系列的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营造出一种熟悉的文化氛围与亲和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内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不仅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新的飞跃有了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与文明支撑,而且使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飞跃”意义上的创新与发展。

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在21世纪展现出新的文明光辉。

3

“两个结合”根本在“马克思主义”,

关键要在“化”上做文章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最忠实的学生、马克思主义最忠实的传人,也是马克思最优秀的学生、马克思主义最优秀的传人。忠实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不移,不畏风云变幻,不惧风吹浪打,不计高潮低谷,不论顺境逆境,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忘初心,一以贯之;优秀在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更不能是改旗易帜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结论,也是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对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一定不能丢,丢了就失去了灵魂、丧失了根本,“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且不可避免地迟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

因此,“两个结合”的根本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这也是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空洞抽象的条文,而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指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以及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揭示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得出的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不论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本上是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其中,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统领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知判断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特别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一块整钢”,其中立场是基础。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它代表的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是最广大人民对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很多原创性贡献,使用了一些前人没有用过的新表述,被一致认为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在于这一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真实而纯粹,自觉而坚定。

结合不是简单的对接与拼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关键要在“化”上做文章。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化”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的、在中华文化渗润滋养中“化育”出来的全新理论与全新实践。通过政治革命把马克思主义的种子、社会主义的种子播撒下去之后,这种子就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生根发芽,成为中华文化中的新内容。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深意所在。

毛泽东曾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超过马克思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站在巨人的肩上奋勇前进,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作者:辛鸣,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哲学研究”负责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曲一琳

制作:张颖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