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海行动》挺好看的,但槽点也不少

2018-02-24 李北方 行走与歌唱

欢迎关注李北方微信公众号,让我们一起批判与建设


《红海行动》我在大年初二就抽空看了,但随后的几天在老家过年,也没时间写观后感。这个片子的社会反响不错,相关评论也有不少了,但我想还是说几句吧。

电影挺好看的,评论一致认为“全程无尿点”,从头打到尾,电影是个首先要视觉和听觉需求的艺术,在这个意义上,《红海行动》是值得一看的,很刺激。

评论喜欢一窝蜂一边倒,说好的人多了,就都跟着说好。其实,《红海行动》在情节上有明显的不足,甚至可以说是漏洞,可是很少有人谈论这个方面,我觉得有点奇怪。

先说第一点。《红海行动》和《战狼2》的题材相近,故事都是从战乱中把中国人救出来(撤侨),但是这两个电影在情节设定上有一个明显的不同:

《战狼2》的设定是,由于没能沟通好,中方的战斗人员不能进入他国境内,否则就是侵犯人家的主权了;《红海行动》则不同,它的情节设定是,中方通过外交渠道得到了“伊维亚共和国”政府的同意,武装人员可以入境解决被困的侨民,该国政府军还将提供支持。

根据《战狼2》的情节需要,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兵冷锋成了执行任务的最适合人选,他有战斗经验,又是平民身份。而这个情节设定还决定了,冷锋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没有后援(后来只有在得到联合国许可后才从军舰上发射了几枚导弹),还不能带武器,得凭一己之力把人救出来。这样的设定有利于个人英雄主义风格的施展,也为后面的情节铺垫了前提。

在《红海行动》中,蛟龙一队和二队光明正大地上岸救人,期间跟叛军和恐怖组织成员发生激战。在这个任务完成后,突然得到一个叫邓梅的中国公民被绑架的信息,于是二队负责护送侨民回军舰,一队去解救邓梅。之后,蛟龙一队的八个人就成了断线的风筝了——在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后,二死二伤,有战斗力的剩下四人,还跟军舰失去了联系,然后这四个人又自作主张去抢“黄饼”。

这就奇怪了,后援呢?蛟龙三队四队为什么不来接应一队的八位同志?就算三队有别的任务,二队把人护送回军舰后,为什么不回来接应一队?起先说,救人的时间窗口只有三个小时,为了赶在军舰离港前回来,让一队单独行动还可以理解,因为增派人手意味着延长时间。但已经确定 44 33706 44 14989 0 0 4301 0 0:00:07 0:00:03 0:00:04 4301三个小时回不来之后,还不增派人手,就无法理解了,八个人深入虎穴,跟一百五十多恐怖分子死磕,明摆着的九死一生。

军舰也不是什么都没做,放出了一台无人机,结果,无人机啥也没干就屁股冒烟掉了。这个情节是最诡异的,安排一个丝毫没有起作用的无人机是要干嘛呢?是想说国产无人机质量没有保证?

小镇的战斗是整个影片的高潮,当时蛟龙小分队被切割成了两部分,队长杨锐和副队长徐宏在沙漠里跟恐怖分子展开坦克大战,徐宏受伤;其他人在小镇里跟恐怖分子巷战,机枪手石头和通讯兵庄羽阵亡,医疗兵陆琛被炸掉一条胳膊。当时看起来根本没有机会扳回局面,结局可能是全军覆没了,但天上来了几架直升机,伊国政府军的支援到了,于是峰回路转,满天云彩都散了,尸体得以装殓,伤员得以救治,营救目标邓梅也安全撤离了。这说明,在电影情节中,后援是必要的。

后援是必要的,但临沂舰的指挥官眼见着手下有危险,没有派出实质性的支援,只放了个无人机大炮仗。这简直有点像《集结号》里让手下送死的情节了——在《集结号》里,张涵予演被出卖的,在《红海行动》里,他演见死不救的那个。

有人可能会说,不给一队的八位蛟龙安排支援,是为了突出他们孤军深入的孤胆英雄气质,八对一百五,才显出厉害来。但这样的解释说不通,《红海行动》明明主打团队配合作战,机枪手、狙击手、医疗兵、通讯兵,一个都不少,跟冷锋的老哥一个打通关有明显的不同。既然是团队作战,还不给小团队安排支援,唯一的解释就是编剧和导演脑子短路了,故事没编好——很明显,这跟《集结号》那种犯坏还是有明显不同。

再说第二点。八条蛟龙大闹恐怖分子聚集的小镇,把脸一蒙,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想穿过广场就穿过广场,想进指挥所就进指挥所,想进出人质营就进出人质营,需要抢卡车就抢卡车,需要抢坦克就抢坦克。

这是超出合理想象范围的,就算是电影,这么编也离谱了。比如张译蒙着脸只露两只眼睛,我作为观众一眼就看出那是张译,恐怖分子怎么就看不出这是个混进来的外人呢?怎么会任由他四处乱跑而不盘问呢?一群恐怖分子在开联欢会,蒙着脸的张译溜溜达达进了里间,开枪打死好几个人,救下了记者夏楠,这怎么可能呢?

如果非要这样编故事,设定只能是,这些恐怖分子太2了,散兵游勇,毫无警惕性。可是又不对,恐怖分子摆阵地炮击车队,以及那个年轻的狙击手的身手,都表明那些恐怖分子不是乌合之众,而是训练有素战术水平极高的。敌人水平高,才更突显出我军特种兵的水平高,这没啥不对。但为何这些人一会儿精明一会儿傻呢?问题还在编导人员身上,他们瞎球搞,没想清楚。

而且,在车队被伏击的时候,张译的腿就被敌方的狙击手给打中了,流血了,就算没伤到骨头,也伤了肌肉。结果,伤口瞬间神奇愈合,对后面的战斗没有造成丝毫影响。这也太扯了,是个明显的bug。

第三,电影用较大的篇幅塑造了一个女记者夏楠的形象,巾帼不让须眉,战斗力爆表,不但会开枪,还用电棍打倒了两个扎卡组织的恐怖分子,这就又把恐怖分子刻画得很渣了。在这种类型的电影里出现记者形象,是好莱坞电影的老套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一些编剧出身于记者,才自恋地把记者无限拔高,其实这根本不可信。夏楠的勇敢和果决来自丈夫和儿子都死于恐怖袭击,她才决心跟恐怖分子血战到底,如果她真要报仇,最好是加入特种部队,而不是做什么调查报道,那玩意根本不可能像电影里那么管用。

总之这条线的篇幅虽然不小,但弱得一塌糊涂,直接砍掉最好。

夏楠的决心和善心还影响了队长杨锐,原本任务只是解救中国人质邓梅,但他脑袋一热,未经请示就决定把人质营里的几十个人全都救出去。八个特种兵营救一个人,理论上还有点可能,想把几十个人都救走,想都不用想,门儿都没有,这等于让整个队伍去送死。(神奇地)解决了人质问题后,杨锐带着尚有战斗力的三个人去抢“黄饼”,又是在没有命令的情况。

这样的情节设计,人道主义的味道有了,好莱坞电影那种不光救自己人还要顺带拯救世界的逼格也出来了,但解放军战士的形象也成了无组织无纪律的莽夫。《红海行动》是海政参与投拍的,不知道海政是怎么把关的。

第四,今年的春晚上有个中国老太太把脸涂黑,演非洲大妈,这事儿还惹起些非议(参见《世界的中国:狗年春晚的中国想象》),这里我们不讨论这个,单设想一下:把张译等人的鼻子垫高点儿,眼窝化深一点儿,再涂点儿粉底,化装成美国兵,相关情节只做一点技术性修改,《红海行动》就是一个好莱坞拍的战争大片。

啥意思呢?《红海行动》里面的特种兵是抽象的特种兵,缺乏中国军人特有的气质,也可以说从这些形象中看不到解放军的军魂,连服从命令听指挥都丢掉了。

军舰上,张涵予扮演的舰长旁边站着一个人,偶然搭几句话,像个捧哏的。字幕闪得快,这个人是谁,我印象不深了,后来看其他人的评论才意识到,原来这是临沂舰的政委。这个政委最关心的不能在没有许可的情况下进入别国的领海领空,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政委应有的素质了。

这种极度淡化政治色彩的电影,如果是好莱坞宝莱坞拍的,不值得惊讶,但《红海行动》的出品方之一是海政,这就有点奇怪了,海政在创作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难道只是协调调用军舰充当一下道具吗?新古田会议开过几年了,为何在实际工作中一点也见不到落地?

由空政主导拍摄的《空天猎》也是这个问题,其中的“霸天狼”形象跟“蛟龙”有近似的地方,都是军中的尖子,军事素质过硬,因为出众,所以骄傲,有点不可一世的劲头,但就是跟人民子弟兵的形象靠不上边。

说远一点,若干年前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唐山也是出品方之一。但那个电影没有表现出唐山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豪迈,反而把唐山人刻画得叽叽歪歪,一个疙瘩在心里多年解不开。这样的电影是提升了唐山的形象,还是贬低了唐山的形象?

尊重主创人员的专业性,在艺术上给予充分的创作自由,和政治上把好关,把握住意识形态导向,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兼顾。但官老爷们就是搞不定这点小事,无论军队还是地方。

《红海行动》打斗戏码的比重太大,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军事层面上了,其他部分被忽略了。本文只是粗浅地谈谈其他方面,其实还有更深层的问题可以探讨,回头我可能会再写一篇。今天先聊到这吧。过年停更了几天,如果想我了,可以大声说出来。


您可能还喜欢:

吴京的一小步,中国的一大步

什么样的时代产生什么样的作品,吴京做的很不错了:二刷《战狼2》

世界的中国:狗年春晚的中国想象




我在这土地上长大、生活、行走,与她骨肉相连。有一天还会归于她。就这样,我要在她的怀里一路行走,一路歌唱,没有青春,没有衰老。

我的生命上连高天,下接厚土,于行走中,便获得了永生。

行走与歌唱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李北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