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孩子
李北方按:刚刚刷微博,看到上海有小学生成立了反二胎联盟,还配了几张宣传海报。从字迹上看,我觉得像是大人模仿小孩子写的,也就是说,整个新闻也可能是大人伪造的。但即便是伪造,这样的伪造也是顺应社会氛围而出现的,反映的是社会的病态。
以下这篇小文,是我一年多以前写的,当时听一个小孩嘴里说出房产,吓了一跳。巧的是,这张涉嫌伪造的海报上也提到了“才产”。房产、财产,都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认识的物,而是社会关系,是超出小学生的认识范畴的。然而,他们竟然懂,这实在值得深思啊。
春节前,一位同行朋友说某培训学校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拉着我一起去给讲讲。去了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所为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提供课外辅导的民间机构,当时在举办冬令营。我们的听众自然都是小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否能理解我以我的方式所讲的爱国主义及相关问题,我是不确定的。
好在我的那位朋友擅于和小朋友沟通,他告诉孩子们,爱国要从身边做起,先要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他讲到,好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很孤单,并提问:如果父母给你们生一个弟弟或妹妹,你们愿意吗?
有的孩子说,愿意。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说,不愿意。为什么呢?因为会和我抢好吃的。一个戴着眼镜的小女孩高举着手站了起来,大声说:不愿意,因为将来会和我分房产。
这样的话出自一个五六的孩子的口,实在是让人震惊。人性里有自私的一面,这一面在孩子的身上表现得最直接,因为孩子还没有学会掩饰。但如果说孩子不愿意分享食物是出于本能,那么是什么让这么大的孩子就懂得了房子的重要,有了占有房产的欲望?不用说,是大人教的,是家庭和社会氛围熏染的。
这一段时间以来,我时常想到小女孩的那句话,思考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促使我把可能还不够成熟的思考写下来的,是央行等部门最近又联合出台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新政策了,政策内容包括对公积金按揭贷款比例、免征营业税的购房年限、购买二套房按揭首付比例等的调整。与此同时,有的地方政府开始尝试回购商品房充当保障性住房了,据说这有可能成为一个长期的政策选择。总之,政府又开始托市了。
房地产市场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疯涨,上届政府与房价持续“斗争”了多年,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必提房地产调控,多次誓言让房价回归合理水平,但目标都没有实现。本届政府上任以后,对房地产调控进行了淡化处理,一度让人以为政府会以更综合的措施促使房价向合理区位回归,调整经济结构。但托市举措表明,新常态恐怕还得需要高房价来支撑。
房价畸高导致的经济结构上的不合理以及埋藏下的风险大家都已明了,这里不去重复。我更关注的是高房价对社会文化的摧毁,这与经济层面的问题同等严重,甚至更为严重。在当下的中国,房子的意义远超出了居住功能,也超出了投资品的功能,成了某种图腾式的象征物。一个指标是,是否有房子几乎成了女性婚姻选择的最重要依据(也有人将此归咎于丈母娘),这绝对是非常态的,即便在被资本主义文化浸染得更透彻的西方社会,也难以找到类似的情况。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前的财政、货币政策不但托着高房价,也支撑着房地产食利机制。投资在房子上的回报率远高于任何制造业,还有多少人愿意认真地去做实业?房地产食利机制培育了食利文化,导致人人以做食利者为荣,于是诚实劳动为社会做贡献就不再光荣了,而是被视为对没有本事只能埋头苦干的“卢瑟”们的惩罚。
食利文化已经强大到连几岁的孩子都懂得了。如果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不变,那么小女孩将来在自住之外,还能从父母手中继承两套房子的话,她不用工作就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想必她的父母正在为这个目标而奋斗,并培养起了孩子对未来相应的期待。应该说,这也是理性的。
可是,这对几岁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呢?一旦形成这样的人生预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及所谓的人生理想将统统成为笑话,她不需要努力学习,不需要树立人生目标,只要去享受生活就好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实现,而这需要通过奋斗才能得到,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孩子在人格养成的阶段就已经放弃了人生,他们的人生还没开始就提前结束了。
我不由得想到鲁迅先生提出的沉重的命题:救救孩子。鲁迅的意思是说,让孩子们不再成为“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这需要彻底的革新,需要创建一种新的与“吃人”彻底隔绝的文化。
鲁迅说的“吃人”并非真的把人肉咽下肚子,而是个隐喻,指的是旧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附着其上的文化对人的压迫。如果这是“吃人”,房地产食利如何就不是“吃人”呢?只要坐拥房产收租,就可以什么事都不干却吃香的喝辣的,这无异于吞噬他人的血汗。食利文化便是“吃人”文化,我们的孩子正憧憬着成为“吃人”的人。
不能再吹房地产泡沫了。政策的托市功能已如强弩之末,托市政策出台,地产股只涨了一天就调头向下便是明证,再托下去,恐怕会催生更严重的危机。
不能再鼓励食利文化了。当这样的文化培育出来的孩子们长大成为社会中坚,中国会成什么样子,这样一代人如何担得起民族危亡?
救救孩子。救孩子也是救大人,也是救党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