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137期】诗词评论 | 林锡彬:《红荔》诗友作品集序言

2017-08-17 林锡彬 深圳诗词

01class

一卷余香睡可安

——林锡彬:《红荔》诗友作品集序言


深圳经济特区打从她诞生之日起,曾有人以“文化沙漠”论之。其实深圳古今并非“沙漠”。西部的始建于东晋完善于明清时期的新安古城;东部的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赖恩爵“振威将军第”和刘启龙 “将军第”,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含量,一直是南粤文史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而传诵千古的文天祥名篇《过伶仃洋》,更是深圳地域文化引以为骄傲经典。


一九七九年以后,各地的智者和仁者,大规模向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移民。不说他们因为拥有不一般的经济头脑而取得成功,光说他们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和所采取的先进行动,便足以看出他们非凡的智商与情商——他们绝非等闲之辈。在深圳街头涌动着的人流,实际上是规模巨大的文化潮流。当时文化,只不过被强大的经济信息流一时掩盖而已。


 二零零七年某日开始,一群不服“沙漠论”的骚客,相聚于红岭荔枝公园的荔枝树下,搅动起平水风波,推敲起月下僧门。在深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荔枝公园主任郭德银的主导下,在徐宗驹的带领下,他们组织起“荔园诗社”,举办每周日的诗词讲座,创办《诗词长廊》,尔后徐宗驹又与王敏健、黄重远、林里雄等人办起“红荔诗苑”网上园地,以这些高品味的活动项目,广泛联结诗友,在深圳泛起层层波澜,蔚成一片文化绿洲。十年以来,坚持不辍,成绩斐然,感人至深。


我们后来发现,在与荔园诗社长期联系的众多诗友中,居然有很多党的高级干部、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企业家、艺术家、工程师等。这些大腕,功成荣退之后,不忘初心,重温起少年家学,梦觉时半世钩沉。诗词天地,便成为这些诗友们理想的精神家园。这些人,听课积极,写作认真,本来文学底子不薄,结合兴趣,加上努力,写出来的诗词作品,沧桑感强,哲理深邃,富于艺术感染力。他们终于成为深圳诗词界创作的中坚力量。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深圳很有文化,并非“文化沙漠”!


正是因为《红荔诗苑》的破土而出,才使深圳在互联网世界有了第一片诗词园地。二零一一年以来,《红荔诗苑》主要依靠荔园诗社的社友们,做活了网络板块。在《红荔诗苑》活动的超千名诗友,不离不弃,自费坚持活动,在短短几年里,居然创作并发表了近五万个主题帖。少说一点,诗词作品也有四万首。这是一个海量,相当于全唐诗的数量,真的了不起!其中还不乏诸多可以传世之作。这就是《红荔诗苑》对深圳诗词界、文化界的巨大贡献!客观地说,近十年来,荔枝公园的诗词活动,代表了深圳诗词生活的基本面,维系着深圳诗词的生命线。红荔的诗友们值得尊敬!《红荔》诗友作品集的问世,可以说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深圳!《红荔》诗友作品集是诗人们人生价值的高级体现!


中华诗词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自古以来,诗词名篇,是最高层次的精神养料。自古圣贤无不诗,诗词,又是体现国人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特征。礼仪上的谦谦君子,彬彬有礼,修养上的宠辱皆忘,淡泊名利,甚至达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境界,非诗,无以近乎!可悲的是,如今的诗词,实际上被沦为边缘学科,长期遭受冷落。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大力推崇、倡导和推广传统文化教育,使诗词界出现了一片生机,让人看到了新的希望,全国上下,一个传统文化学习高潮正在兴起。这本《红荔》诗友作品集,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诞生,实属时代宠儿,也是给这个伟大时代最佳的献礼。


在此,我赋诗祝贺:

《红荔》付梓之庆

十载呻吟事每看,成如容易却艰难。

深宵浸月风敲水,九曲迷桥雨打栏。

传世早知红荔熟,回眸堪笑百花残。

人生几度论功业,一卷余香睡可安!

——是为序。

编审:邹国荣

主编:陈松春    美编:噙风    校对:苏裛

编辑部邮箱:wk@szscxh.org




上期推荐

特刊 | 纪念建军九十周年《满江红》大赛综述

特刊 | 纪念建军九十周年《满江红》大赛获奖光荣榜

特刊 | 纪念建军九十周年《满江红》大赛获奖作品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