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拜访了那么多美术馆,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恐怕就是橘园美术馆的Marie Laurencin。颜色都是粉粉淡淡的,轮廓都很柔和轻飘飘的,描绘的对象多为美丽的女性,像芭蕾少女、小动物和Coco Channel小姐,根本就是少女们的花园嘛,应该没有女生会不喜欢这些画吧。不知道为什么,当即直觉就告诉我这位迷人的女画家一定有蕾丝边倾向,后来上网一查果不其然。回到爱丁堡后,从学校图书馆借了好几本关于Marie Laurencin的书准备好好看看,结果太懒加上后来忙着毕业论文,一个字没看就还回图书馆颇为遗憾。拖到现在终于把Marie Laurencin的资料整理了一下。Marie Laurencin(1883.10.31-1956.6.8)出生于巴黎,母亲Pauline-Melanie Laurencin是来自渔村的餐厅女服务生,父亲Alfred Toulet则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官员。这段不相称的感情注定是不被祝福的,Laurencin是私生子,只能随母性,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无法接受女儿不光彩的出生,母亲对Laurencin十分冷漠,使其童年充满了孤寂与对父爱母爱的渴望。直到Laurencin长至少女后,母女二人的关系终于得以改善,母亲决定将女儿培养成高贵的淑女,让她学习艺术。由于母亲擅长女红刺绣,将Laurencin的一切布置得柔美华丽,两人一起生活在没有任何男性化因素的女性世界中。这对Laurencin日后的创作风格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作品中充满了如发带、丝巾、蝴蝶结、璎珞等女性化符号,以及似有若无的百合意味。长到18岁时,Laurencin先在Sèvres学习陶瓷画。后来回到巴黎,在Académie Humbert继续学习,把方向转向油画。Académie Humbert是肖像画家安贝尔创办的,Laurencin在此接受传统素描技法训练,那时的风格仍保有古典学院的写实风格,并不像后来那般柔美浪漫。20世纪初期,Laurencin渐渐成为巴黎前卫艺术的重要人物。她的同学Georges Braque(立体派创建者之一)把她介绍给了Pablo Picasso,成为了在蒙马特Le Bateau-Lavoir社交圈的一员(也被称为“Picasso gang”),开始受到社群中立体派的影响,尝试了粗黑线条与色块的强烈风格。她与Section d'Or相关的立体主义成员相熟,例如Jean Metzinger、Albert Gleizes、 Robert Delaunay、 Henri le Fauconnier、Francis Picabia。Laurencin曾与他们一起在Salon des Indépendants (1910-1911) 和the Salon d'Automne (1911-1912)举办展览。此外,她也被野兽派(Fauvism)吸引并影响了一段时间,Laurencin开始简化自己的绘画形态。Apollinaire and His Friends (1909)1910-11, Les jeunes filles (Jeune Femmes, Young Girls), oil on canvas, 115 x 146 cm. Exhibited Salon des Indépendants, 1911, Moderna Museet, Stockholm在Le Bateau-Lavoir,Laurencin邂逅了法国青年诗人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展开了一段炽烈的爱情。两人屡经周折,最后于1913年决裂。《米拉波桥》就是阿波利奈尔在这次爱情开始破裂时所作。 此诗不仅是阿波利奈尔最有名的一首诗,甚至也是法国最有名的一首诗。现在这首诗被镌刻在米拉波桥头上的碑上。muse inspirant le poète(Laurencin和Apollinaire) 米拉波桥米拉波桥下塞纳河流过 我该缅怀 我们的爱情么
痛苦之后来的总是欢乐
黑夜降临钟声传来
时光流逝伊人不在
我们两手相执两面相对
两臂相交
好似桥拱下垂
永恒目光象恹恹的流水
黑夜降临钟声传来 时光流逝伊人不在
爱情消逝像这流水一般
爱情消逝
像生活般缓慢
又似希望一样无法阻挡
黑夜降临钟声传来
时光流逝伊人不在
但见光阴荏苒岁月蹉跎
逝去韶光
爱情难再复活 米拉波桥下塞纳河流过
黑夜降临钟声传来
时光流逝伊人不在 选自《失恋者之歌》,郑克鲁译,上海译文(1990) 此外,Laurencin也与身在巴黎的著名同性恋美国侨民Natalie Clifford Barney有过一段恋情。Natalie Clifford Barney, painted in 1896 by her mother Alice Pike Barney后来,Laurencin与德国男爵Baron Otto von Waëtjen闪婚,受迫于一次世界大战,德法两国交火,开始流亡西班牙,并对戈雅的作品产生兴趣。也许由于是环境的改变,从1910年起,她的个人风格逐步显现,偏爱清淡柔和的色调,特别是灰色和粉色。由于这段婚姻,Laurencin自动失去了法国国籍。夫妇二人后来曾在德国的Düsseldorf生活了一段时间,最终于1920年离婚。Les deux Espagnoles (1915)离婚后Laurencin回到了巴黎,直到30年代经济大萧条前,都有不错的经济收入。在大萧条期间,她在一所私人学校担任艺术指导,晚年和女管家Suzanne Moreau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就如同幼年时和母亲相依为命的情景再现。在Moreau像女儿又像恋人的陪伴下,Laurencin仍坚持作画,延续了具有装饰意味的优雅风格,在巴黎生活直至去世。Laurencin重返巴黎时正好赶上了美好的20年代,海明威曾称那时的巴黎为一场“流动的盛宴”。也是从1920年起,Laurencin开始画纤细柔美的女性和舞台布景,特别是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年轻女性和动物是她最喜爱的两大主题。Portrait of Baroness Gourgaud with Pink Coat (1923)那时的巴黎集结了许多艺术家、文学家、剧作家、芭蕾舞者、音乐家、时尚设计师,和艺廊赞助者,或一些欧洲旧王室的贵族遗族,他们相聚自成一格,为艺文品头论足,相互激荡灵感,跨界创作。Laurencin结识了时尚事业如日中天的Coco Chanel女士,橘园美术馆的女主人Madame Paul Guillaume等巴黎社交圈名人,成为当时Café Society社群中的成员。Laurencin还为舞台剧《牝鹿》(Les Biches)设计舞台服装,这后成为罗兰珊相当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收藏在巴黎的橘园美术馆。其它大部分作品则藏于巴黎的Musée Marmottan Monet。Portrait of Madame Paul Guillaume (1928)Laurencin和Chanel的缘分不浅。1923年,Laurencin为les biches(雌鹿)设计过场景和戏装,这是由俄罗斯艺术评论家Diaghilev出品,法国诗人Cocteau编剧的芭蕾舞剧。在相同的历史时期,Chanel也为同为Diaghilev出品的芭蕾舞剧Le Train Bleu(蓝色列车)做过设计。她还请Laurencin为自己画了肖像。虽然这幅画像流露出的柔情神色和亲切甜美并不让Chanel满意,两人为此似乎还一度决裂,老佛爷Karl Lagerfeld却在2011年的春夏高定女装把Marie Laurencin奉为灵感源泉,用一种似是而非、略带挑衅又谦恭得体的方式重新诠释了Chanel的精髓。粉色毛圈呢西装、低腰裙、砂糖般的毛边斜纹软呢套装,都是如此纤柔,而Chanel本人却是那样的坚毅。Portrait of Mademoiselle Chanel (1923)以法国女画家Marie Laurencin作品为灵感设计的Chanel 2011春夏高定系列尽管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这些坎坷在Laurencin的画作中完全无迹可寻,她所呈现的始终是一个不变的美好梦境,让人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Les deux soeurs au violoncelle 1913-14Femme au chien et au chat 1916Portrait of Baroness Gourgaud in Black Mantilla (1924) Prtret heleny rubinshtejn 1934Jeune Fille à la Guirlande de Fleurs (1935) Portrait de marcelle dormoy 1937Young Girl with Guitar (1940)Ballerines au repos baleriny na otdyhe 1941Portrait of Doctor Robert Le Masle (1949)Portrait of André Salmon (1942)Балерины на отдыхе (unknown)Aleutian Islands (unkn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