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n Scully | 抽象艺术是一种“非教派”的宗教艺术
“肖恩·斯库利:抵抗与坚持——1967-2015 伦敦|纽约”即将在中国完成巡展,特此整理一下肖恩·斯库利的资料。
展览名称“抵抗与坚持”取自肖恩·斯库利出版于2006年的文集,收录了他对莫兰迪、梵高、罗斯科等艺术家的评论。“抵抗与坚持”亦是艺术家对自我信念和精神的总结。正如策展人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所说:“在五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肖恩.斯库利自认的‘双重身份性’一直与其使用的语言相纠结, 使他在艺术创作中坚持抵抗所谓的(包括他自己的)创作的正统性,并且敞开胸怀接纳更多的元素。”
西方美术史有两种叙事模式:“瓦萨里叙事”和“格林伯格叙事”。“瓦萨里叙事”的核心观点为:艺术史是进步的历史,或技术进步的历史,是人与自然不断相“匹配”的过程,是艺术写实和再现能力的不断提高的过程。而这一观点,也类似于日后贡布里希在《视觉与错觉》中谈到的“视觉匹配”理论。而随着艺术家技艺的不断提高及摄影术的发明,“瓦萨里叙事”终结,进入柏林伯格所称的“现代主义叙事”,即“格林伯格叙事”。在格林伯格叙事中,艺术由绝对的真实走向绝对的视觉平面化,进而走向一种“绝对的抽象”。
新古典主义之后,历经印象派、野兽派、达达主义等对绘画的主观化、平面化、抽象化等革新,现代主义经抽象后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极少主义(Minimalism),画面只剩下“空白”。阿瑟•丹托(Arthur Danto,1924-2013)在《艺术的终结》中提到:在1964年,艺术家纽曼展出了空白画布之后,可以说实现了抽象艺术的“绝对完美”。而现代艺术在放弃纯粹视觉表达的同时,也进入了哲学表达层面,这也就意味着艺术的“死亡”。此外,丹托在另外一本书《艺术的终结之后》中又继续阐述:当格林伯格叙事也不再适用后,艺术史则进入了新阶段,即艺术“物品化”和物品“艺术化”时期。艺术与物品的边界不再明确,开始追求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1939-)所提出的“剧场性”。
肖恩•斯库利是美国后抽象的代表画家,承接了极少主义,但比极少主义复杂。斯库利的绘画作品不是单一图案的重复,而是不同色块、图像的重组和结合,在表达上形成了类似“组画”的语言。而这种“组画”的形式,在丹托对斯库利的评论文章中又有更为具体的阐释。现代主义是贯穿肖恩•斯库利艺术创作的基本理念,现代主义的理性元叙事造就肖恩斯库利对绘画本质的探寻与表达。他的作品追求形式本身的表现力,摆脱对内容的依赖,表现几何抽象的普世价值。他以无叙事的色块形式去探索绘画的自律性,以色彩的表现力去触碰人类内心。他用感性来改造极简主义的虚无倾向。
(参考:【CAFA讲座】易英:后抽象)
肖恩•斯库利
(Sean Scully,born 30 June 1945)
肖恩•斯库利是战后抽象主义绘画中一位重要的国际艺术大师。曾于1989年和1993年两次获得英国‘特纳奖’提名,被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评论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油画大师之一。”被著名乐队U2主场Bono称为“灵魂的砖瓦工”。肖恩的作品被150多家公共机构收藏,其中包括MOMA、TATE等。
肖恩•斯库利于1945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底层家庭,童年移居伦敦。15岁时,肖恩进入工厂当学徒,绘画爱好只在夜校得到满足。他成绩优秀得足以上牛津,但他心系绘画,考入了纽卡斯尔大学,正式开始艺术生涯。在纽卡斯尔大学求学时,肖恩接受的还是传统的具象绘画教育。在他1967年一幅名为《静坐人物》的画作中,还能明显地看到马蒂斯似的用色和结构。在他毕业前,作品就上了电视,《卫报》登了大幅照片。毕业后他直接进入当时伦敦最好的画廊,首次个展作品全部卖光,其中5幅还被博物馆永久收藏,可谓年少成名。
《无题(静坐人物)》 1967
Unititled (Seated Figure)
布面油画
1969年他前往摩洛哥旅行,摩洛哥织物的条纹图案和色彩给肖恩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织物的图案皆是几何形,却和工业生产下的标准化图案不同,启发他从具象转向抽象。“在那里你能体会到狂喜的感觉,但人们又是在缤纷的织物中有条理地制造这种精神体验。伊斯兰教没有神像,人们编织彩色条纹,用抽象建构世界观,这非常动人。”
《阿拉伯半岛》(Araby) 局部 1981
布面油画
上世纪70年代,肖恩的创作慢慢转向抽象,他想超越形象限制,“找到一种更加普世化、任何人看到即可理解的语言,抽象画就有这种自然交流的能力”。
《天幕》(Backcloth)局部 1970
布面丙烯
“我在纽卡斯尔创作了作品《天幕》,呈现的是一种网格,超级的网格。我试图将有序变得混乱无序。我总是滥用秩序,一种无序的秩序。”
《对角之光》(Diagonal Light)1972
布面丙烯
“我早期也是一位具象画家,会直接画人体,这种历史遗留在我的绘画中,不管我现在怎样,我都去过哪里,读过哪些书,跟哪些人一起生活,爱过哪些人,都残留在我身上,不能把他们摘出来,他们已经是我的一部分。这座城市是我的一部分:我会说,我的绘画完全是关于人体和光线的形体。”
《四倍网格》(Quadruple Grid)局部 1974
布面丙烯
1975年,受大西洋彼岸蓬勃兴起的极简派吸引,肖恩选择了当时更活跃、更自由的纽约,于1983年成为美国公民。在他的艺术生涯早期,他曾提到“我认为,如果你把蒙德里安、马蒂斯和罗斯科放在一起,他们是对我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位艺术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思路和眼界也逐渐拓宽,他提到亚洲文化和其他文化的艺术作品也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进入新环境后,肖恩对周遭变得更敏感,他开始使用工业材质,将层层胶带藏在丙烯涂色中,或用粗鬃毛刷在画布上狠命挥舞。“当时的美国社会非常野蛮、暴力,但这种动荡不安、‘达尔文式你死我活’的状态又非常吸引我,我像矿工般生活,肩负着开采重任。我喜欢用胶带创作,它们让颜料更具条纹感,当我把胶带揭开时,会发出一种黑色的嗡嗡声,就像俳句和禅学经义一样。”
《胶带绘画·奶油色和黑色》局部 1975
Taped Painting Cream and Black
布面丙烯和胶带
Untitled No. 6,1979
《垂直·水平线红黑》局部 1979
Upright Norizontals Red Black
布面油画
“我喜欢用胶带创作这些极简主义的作品(用遮蔽胶带创作主要是为了让颜料更有条纹感,时而平坦,时而突起。)”
1981年创作6米长的幅作品《后与前》中,肖恩用他独有的条纹语言绘制了纽约摩天大楼挤压在一起的模样。
《后与前》(Backs and Fronts) 1981
亚麻和布面油画
“纽约让很多事情变得有可能,因为我来自莎士比亚的故乡,那里的人们都沉迷于讲故事,解说演绎,而他们对抽象的、深刻的或者通用式的,充满恐惧。去纽约做我想做的事必然的选择。尽管这样说,我80年代创作的作品,很多抽象绘画的作品,采用切割、切片、对接,展示一种荒谬、难堪、不舒服,却赋予一种奇怪的美感,就像纽约这座城市一样,但是也像许多其它的城市。”
《来与往》 1981
布面油画
“我对情感结构的探索兴趣盎然”
《崇拜》(Adoration) 1982
布面,亚麻和木条绘画
“这种打破绘画创作纯粹性的想法,并赋予它们关联性的命名——这是对圣物的一种亵渎,因为抽象绘画正是以其‘非指涉性’引以为傲的。但是,当然,也正是由于这种非指涉性,让人对它没有任何感觉,没有任何意义。我开始热爱这种杂质感。我喜欢这种非纯粹性。另外,一种与其相异的是美丽,纯粹与流畅感。”
肖恩说,孩子们尤其喜欢他的作品,他们觉得那些画作就像拼接在一起的乐高玩具。几年前,65岁高龄的肖恩又喜得贵子Oisin(名字源于诗人叶芝笔下的爱尔兰神话英雄),他如今的时间完全献给了可爱的儿子。他说:“我曾有过一个儿子,1983年就去世了,这对我是非常惨痛的打击。当时我作品的色调都变暗了,一直持续了三十多年,而且带有一种悲哀的气氛。最近,我的作品中重新出现了绿色,众所周知,绿色代表着美好和希望。”
《肉体》(Flesh) 1985
亚麻布面油画
“虽然这些绘画作品总是由条纹、块状和线条组成,但是,这些元素通常是以不同的方式构图或组合合起来。而且当我创作时,我时刻牢记现实的残酷。这现实就是我们是肉体的存在。因此我的作品总是在这个假定的前提之下: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即使我们常常不愿意接受这一点。”
《崩坏》(Falling Wrong) 1985
亚麻布面油画
“《崩坏》指的是一副有错误的绘画,但是,我希望以物竞天择的方式将事物组合在一起,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美丽。”
《微暗的火》(Pale Fire) 1988
亚麻布面油画
“我与文学渊源深厚。(《微暗的火》来自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我在80年代曾阅读广泛,这对我希望从事的那种绘画创作很有帮助。我希望绘画能做到笔触动人,我把一切都回归到绘画当中,不论是叙事,比喻,标题,还是它们的相关性——绘图中人与物的意义”
《黑色加入》(Enter Black) 1998
亚麻布面油画
“黑色对我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颜色。马蒂斯曾将黑色称为色彩中的女皇;而在对我产生深远影响的西班牙绘画中,黑色有一种令人折服的美丽:画家委拉斯开兹,戈雅和毕加索的作品都证明了这一点。但不用替我童年就熟知的宗教天主教。人们说天主教徒每天都想到死亡(黑色),我也是这样的,时刻为它在做准备。”
1998年,肖恩开始以“光之壁”的概念命名自己的油画作品。该系列中,他为人熟知的线和条变成了由两到四块“砖头”经水平和竖直排列堆积而成的砖砌结构,色块与色块之间留有间隙,整个画面仿佛在呼吸。
《光之壁·热》(Wall of Light Heat) 2001
亚麻布面油画
“《光之壁》作品系列是受去世界其它地方旅行的启发而创作。通常它们很明确地寓意自然;与作品《后与前》不同,作品的边缘临界没有经过处理。《光之壁》绘画作品系列被赋予了强烈的抒情性。”
《多利安·太阳神》(Doric Apollo) 2012
铝板油画
“我希望可以表述明确,但是,我的作品不是为了清晰的结果:它们是一种启示。如果你来看我的作品,希望从中寻找清晰的答案,那么你最终只会感到忐忑不安。”
《红楼》(Red Chamber) 2012
亚麻布面油画
肖恩•斯库利在艺术创作生涯中擅长处理红色的表现形式,其中包括他受著名爵士乐大师迈尔士•戴维斯的著名专辑《蓝色调调》灵感启发,创作的作品《红色调调》。肖恩与音乐结缘颇深,他的母亲曾是名歌手。身为爱尔兰人,他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源自对家乡重复性节奏的感受。“爱尔兰音乐直击人心,伴着深深的忧郁,它不息的韵律陪着我成长。”
《泛红调调》(Kind of Red) 2013
铝板油画
《四日》 2015
铝板油画
“现在我更喜欢用横向条纹,是因为这样更难控制。”
《哭泣之歌》(Weeping Song) 2015
铝板油画
“我对色彩进行尝试,我把这些色彩混合起来,让它们几乎丧失本来的面目、无法辨认出色彩本身的名字。由于我们给颜色有不同的命名,比如蓝色,黑色,红色——但是,这些颜色已经处在所谓类别的边缘,而我更倾向于使用这样的色彩。”
《路线·树》(Landline Tree) 2015
铝板油画
“我一直认同现代性,或者先锋性,与基督教的被提教义保持一致。现在我们站在与历史不同的地方。现在我们有遗憾,现在我们很抱歉。现在我们意识到,我们必须要温柔地对待我们的世界。而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我在做的是一种安抚。”
从欧洲抽象先驱蒙德里安到美国的马克•罗斯科,条纹一直是抽象画家偏爱的形式语言,肖恩从这些传统中创造了自己的风格,正如阿瑟•丹托所说:“他的边线有一种可触之美,这些条纹拥有生动的质感。”
肖恩相信:“抽象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它可以让你不受压迫,不受具象影像的思考,让观众自由地去认同作品本身。抽象艺术无比慷慨,令人难以置信,真的是一切皆为大家。这是一种‘非教派’的宗教艺术。我认为这是我们时代的精神艺术。”
作品欣赏
Untitled
Sean Scully · 1973
Block
Sean Scully · 1986
Conversation
Sean Scully · 1986
Caress
Sean Scully · 1987
Wall
Sean Scully · 1988
Wall
Sean Scully · 1988
Bridge
Sean Scully · 1991
Black White White
Sean Scully · 1996
Coloured Wall
Sean Scully · 2003
Dark Bridge
Sean Scully · 2003
Wall of Light Desert Night
Sean Scully · 1999
Beach
Sean Scully · ?
长
按
关
注
解锁更多精彩内幕
artag
微信公共号号 : artag
新浪微博:@ar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