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夏天,听千年国宝“唱”湖南

文旅湖南
2024-09-04


近日,2024“谭盾家乡音乐节”闭幕式迎来了“长沙古铙”三千多年的穿越与交响音乐会。



备受瞩目的谭盾新作《长沙古铙》首演,在他和纽约打击乐团、长沙交响乐团大气磅礴的演绎下,古铙与交响乐碰撞出跨时空的协奏,一声声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传递到现场观众耳中。



舞台上,打击乐手们席地而坐,17件古铙环绕身旁,随着清脆浑厚的铙声敲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瞬间带领听众穿越回古代琴瑟和鸣的奏乐场景。



令人惊喜的是,重达200多公斤的“铙中之王”象纹大铜铙(仿制件)也出现在现场,在打击乐手的敲击下,古朴苍劲的声音演绎出“大音希声”之境界,回响在整个音乐厅,震撼不已。
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铙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



长沙博物馆“象纹大铜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保存最完好的青铜铙,堪称“铙中之王”,是不折不扣的国宝级文物,也被称为“镇馆之宝”。
音乐是文明的先声。湖南山川秀美,万物有灵,孕育了丰厚而独特的音乐文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湖湘大地发生过怎样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些故事中,又有多少文物历经岁月蹉跎,不改千古弥音?

陶球


当稻花香在6000多年前的

澧水河畔飘荡开来,

音乐的种子,

也在湖南先民的劳作之中悄然播下。


劳作之余,

先民们拾起手边工具,

戛击鸣球、击节歌舞。

在狩猎、游戏或乐舞活动中,

各种质地乐器应运而生。


其中,一种陶响球极为盛行。

摇动它时,

随着动作的快慢,

便可发出节奏不同的声响。



象纹铜铙


商末周初,

中原商文化影响下的湖南地区,

本地工匠创造出大型青铜乐器——铙。


铙为一种打击乐器,

是用于祭祀山川湖泊、风雨星辰

的礼乐器。

以象纹铜铙为代表的铙、镈与甬钟等,

展示了古代湖湘人民独特的

山川祭祀文化。


铙、钟、镈等青铜乐器的发展及

一钟二音的确定,

都为周代礼乐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虎座凤鸟漆木架鼓


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期,

湖南纳入楚国版图。

楚地,

巫舞娱神之风盛行,

音乐文化凝重深远、浪漫多情,

既悦人、悦己,又娱神、娱鬼。


当时,

以虎为座、凤鸟为架的悬鼓在楚地流行,

广泛用于祭祀、宴享和战争。

虎座凤鸟漆木架鼓是

湖南地区的典型代表乐器。






竽是一种音域较广的吹奏乐器,

在古代乐队中发挥着领奏或指挥的作用,

战国至汉代曾广泛流传,

成语“滥竽充数”说明当时竽受欢迎程度。


竽由竹、木制成,

外形完整,

但竽管与吹口之间不能通气,

也无气孔、气槽和控制音高的簧片。



独幽琴



湖湘大地,琴风琴事源远流长。

独幽琴虽历经千年,

依然可以弹奏出大气恢弘的绝妙弦音。

独幽琴造型古典雅致,

展现着唐朝的兴盛与悠悠文韵。


琴身造型为灵机式,

琴面为桐木,琴底梓木,

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

通体断纹较多,

有蛇腹断、牛毛断、流水断、龟背断等

栗壳色底间朱红漆,

龙池上刻有“独幽”二字。




凤箫


湖南博物院藏凤箫即排箫,

管乐器,

材质为竹、木,

是由系列长短不一的管子构成,

音色纯美,轻柔细腻,空灵飘逸。


它既是旋律性乐器,

又是色彩性乐器,

在祭孔合乐中起缀饰乐悬阵容的作用。



猪磬



这件青铜磬的外观

看上去像一只匍匐在地的肥硕野猪,

嘴微张,上吻部上卷,

背部呈弧形并装饰着一组很像猪鬃的扉棱,

短短的尾巴向下弯,

背脊下有一个圆形镂孔可用于穿过绳索,

方便演奏时悬挂。


通过测音发现,

这件磬的主要音高是#G3,

其他音高接近谐音关系。



二十五弦瑟



瑟是中国原始的弹拨丝弦乐器。

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二十五弦瑟,

是目前发现最完整的秦汉古瑟之一。


它的每弦有一柱,

可上下移动,

以定声音的清浊高低。

瑟的声音富有感染力,

能够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故有舜帝南巡不返,

帝妃湘灵垂泪鼓瑟的故事。

湖湘音乐穿越数千年

仍流淌出动听的旋律,

声声入耳,生生不息。


快与家人朋友走进博物馆,

和湘湘一起,

找寻更多扣人心弦的

湖湘音乐文物与故事,

感受历史长河中的可爱一瞬!



大家都在看


一场盛会,看湖南工业与文旅的双向奔赴

迎旅发大会!这个活动在常宁开幕

湖南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降雨就在……

稿源:综合湖南博物院、湖南日报、长沙晚报、红网等

图:朱寒冰、湖南博物院、长沙博物馆

编辑:贺瑜、莫婷

“文旅湖南”投稿邮箱:hnwhxcxx@163.com


好看你就点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旅湖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