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的脊梁——纪念王梦恕院士辞世一周年

2018年9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铁副总工程师,中铁隧道局副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梦恕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1岁。


今天,是王梦恕院士辞世一周年的日子,谨摘取部分纪念文章,深切缅怀这位为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巨匠。


去年今天,2018年9月20日,山河悲痛,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著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王梦恕永远离开了我们。


王梦恕


王梦恕于1938年出生在河南温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崇尚科学,以国家需要为己任,把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所挚爱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为我国交通事业特别是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虽然王梦恕院士离开我们已有一年,但他的家风传承、治学为人和高尚情怀依然历历在目,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在王院士辞世一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追忆他的光辉一生,感受他的高风亮节与学术精神。


家风传承,战乱中镌刻报国情怀

 

1938年,在日寇侵华气焰日益嚣张的时候,王梦恕出生于河南温县安乐寨村。


安乐寨村以诗书著名,素有“黄河文化第一村”的美誉。历史上,此地因文韬武略、利国利民、事业有成而彪炳历史者不胜枚举。清代至民国初年,便出了30多位贡生、举人、秀才和大学生。


在王梦恕旧居,收藏着一块长两米、高一米二的烫金墨溸横幅门匾,额头书有“恭颂太学生诚翁王老先生大人懿行”字样,中间匾词为“德芘桑梓”四个骨力遒劲的大字,额尾则是“大清同治五年小阳月中月浣谷旦”。


王氏家族始终将“德芘桑梓”四字,作为自励自勉的座右铭而传之于世世代代。


1963年,全家合影。前排左二为父亲王崇和,左三为母亲孙玉洁,后排左二为王梦恕,左四为妻子何绍俭


王梦恕的爷爷王文郁精通书史,清宣统三年考入国子监,遍访海内硕儒和各路精英,是当年著名的中原才子,后来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是其智囊团的高级顾问。


王梦恕是王家“梦”字辈的第一个男孙。王文郁在给他取名时,选了一个“恕”字。“恕”来源于子贡问师——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祖父把支撑自己生命的最宝贵精神滋养,留给了这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生命。


王梦恕不负期望,从懂事时起就将“梦恕”两字奉为圭臬,将其名字中所透射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作为立身之本。


时局所致,王梦恕的童年是痛苦的、悲惨的。他在故乡安乐寨不但不安乐,还要与战乱、灾荒、疾病、饥饿打交道,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在他咿呀学语时,安乐寨闹起了蝗灾,地里颗粒无收,王梦恕只好跟着父母,在铁路沿线过着痛苦不堪的日子。隆隆的火车声和冰冷、潮湿、臭气熏天的闷罐子车厢充满着他的记忆。全家吃在火车上、睡在火车上;他则在铁路沿线游荡奔波,上着流动的学校。很多时候,由于调车的原因,王梦恕放学回来后满车站的跑,寻找那个不知跑到哪去的闷罐子式的家。


然而即使在躲避战乱、四处逃难的过程中,王家人都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着一箱由王文郁精心挑选保存下来的经典书籍。虽然家境贫寒,但父母对于子女教育仍倾尽全力。


无论是在颠簸的火车上,还是在昏暗的油灯下,无论是在敌夷的隆隆炮声中,还是在侵略者的白眼和谩骂里,父亲王崇和都持之以恒地对王梦恕进行循循善诱、细致入微的启蒙教育。“以德为先”是王梦恕接受启蒙教育的灵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砥砺求索成为少年王梦恕唯一的出路。


蔡家坡铁路中学是一所有名的学校,当时许多孩子都以考上蔡家坡铁路中学为荣耀。王梦恕就是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位恩师许老师,并第一次听到詹天佑的名字。


少年王梦恕


许老师告诉他:“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是一位献身铁路事业的大科学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一直梦想着当一名铁路工人的王梦恕惊奇地问:“搞铁路也能成为科学家?也能为国家做出这么大的贡献?”


许老师凝视着王梦恕,一句一顿地说:“修铁路需要架桥梁、打隧道,这些都需要科学,既然你立志修铁路,希望你将来能成为像詹天佑一样的科学家。”


许老师的话点亮了王梦恕的梦想。无论是血脉中传承的“德芘桑梓”祖训,还是国家危亡山河破碎的痛苦经历,报效祖国、做一名像詹天佑一样的科学家,成为王梦恕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和攀登的高峰。


赤子忠心,国家需要就是治学方向

 

20世纪50年代,为了培养各个领域急需人才,党中央要求全国中学统一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报考中等技术专业学校。


王梦恕在填报志愿时,亲人的建议和他的志向完全一致:生在铁路家庭,又从小有志于修建铁路,那就报考铁路桥梁专业。


1952年9月,王梦恕正式进入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大型建筑科,攻读桥梁专业。在这里,王梦恕看到了世界上许多先进铁路建设运营的图片,深感中国铁路的落后。王梦恕一头扎进图书馆,捧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自己心中偶像詹天佑的传记。詹天佑赤诚报国、淡泊名利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他。从此,他手不释卷、发奋苦读,几乎每天都是直到图书馆关灯时才最后离开的学生。


1955年毕业后,王梦恕被分配到锦州铁路局勘测设计所。年仅17岁的王梦恕出色完成了锦州大桥复测和山海关区间近15公里铁路改线的设计任务。第二年,在单位的推荐下,王梦恕参加了全国高考,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时赫赫有名的唐山铁道学院(现为西南交通大学)。


但因为父亲退休、母亲常年生病,其他的兄弟姐妹也都在上学,家庭条件十分困难,王梦恕一度要放弃大学的机会。最终是父亲和大姐的坚持,让王梦恕决定了前往大学的求索之路。


18岁的王梦恕走进了唐山铁道学院,迈开了在他一生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一步。


当时的唐山铁道学院集中了包括茅以升、高渠清、林同炎等人在内的,具有相当高造诣的桥隧专业教授,又聘请了多名为武汉长江一桥等建设项目做出贡献的苏联专家任教。五年的大学时间,王梦恕掌握了当时中外专家不同的学术理论和科学思想,积累了大量的学术资料,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1959年,唐山铁道学院派遣包括王梦恕在内的数名师生,前往成昆铁路线考察实习。师生们在工地负责人的带领下进入了正在掘进的隧道中,眼前的一切却令他们胆战心惊。


施工技术落后得可怕:洞内采用小断面开挖,人工打眼后爆破。岩石的缝隙渗水极为严重,洞壁与洞顶的岩石犬牙交错、参差不齐、支离破碎,随便用撬杠一碰,就可能塌下几大块成吨重的巨石。工人作业靠肩背人扛,生产工艺落后难以想象。


考察的第三天,隧道掌子面就发生了大面积塌方事故。顷刻间,天崩地裂、血肉横飞,八名工人葬身乱石之中。王梦恕的同窗好友、一位越南留学生的一条腿也被砸断……


这场事故是王梦恕一生中最为惨痛的记忆。让一直以来倾心桥梁专业的王梦恕毅然做出选择,攻读隧道专业,投身隧道事业,立志要在他这一代实现中国隧道建设“零死亡”的目标。


1961年,王梦恕在唐山铁道学院以优秀的成绩完成本科学业后,主动提出要到铁路施工一线工作,要为改变当时隧道施工一线异常危险的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1965年元旦,研究生毕业留念。

前排右一为王梦恕


而此时,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教育的奠基人高渠清教授在一次国外考察期间,发现国内铁路施工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十分巨大,回国后上书国务院,提出培养建立中国自己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研究生,并千方百计召回自己最得意的弟子王梦恕。


当看到导师带回来的国外资料图片中,一条条金碧辉煌的隧道宛如一座座雄伟壮观的地下宫殿、工人们的施工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时,王梦恕体会到了恩师的良苦用心:“国家需要在施工第一线作业的技术人员,更需要科学、先进的施工技术,以及献身这项事业的科技工作者。”于是,王梦恕成为我国首批攻读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师从高渠清教授。


从战火纷飞的痛苦童年,到桥梁专业转隧道专业,再到成为我国首批隧道专业的研究生,王梦恕的治学之路虽十分坎坷,却有一条十分清晰的脉络,那就是始终将自己的所学融进国家的需要。立志科技报国,成为他笃定一生的信条追寻。


师者匠心,推动中国隧道跻身世界前列

 

“重大工程建设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遗产,不要留下遗憾和灾难。”是王梦恕为之恪守一生的理念。


1965年,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工程——北京地铁一号线开始建设,王梦恕主动申请到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工作。27岁的王梦恕出色地完成了多项设计任务和试验,确立了大量可操作工艺和施工程序的示范标准;他还力排众议,有效解决了一个技术上的严重问题,为地铁全面开工打下了基础。


1978年,王梦恕调入成都铁路局工作。此后不久,铁道部为发展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打通铁路建设的瓶颈,在洛阳成立了“4501工程”指挥部(现中铁隧道局),将王梦恕调入,筹建黄河水下隧道。从此,王梦恕开始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这一舞台上大放异彩。


1980年年底,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开工。大瑶山隧道全长14.3公里,长度在当时为国内第一、亚洲第三、世界第十,难度在国内史无前例。王梦恕带领24人的攻关小组,先在大瑶山隧道以北的雷公尖隧道进行了180米的新奥法施工,进行了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控制爆破、喷锚支护、以及机械应用等全工序试验。雷公尖隧道的试验成功,为大瑶山隧道全线安全、优质、快速施工提供了宝贵的实例和经验。 


王梦恕在大瑶山隧道


大瑶山隧道全面开工后,王梦恕组织了多个科研小分队,分头推广新工艺、新工法。对一些关键部位,王梦恕坐镇指挥,精心部署,保证了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从而,使原计划8年建成的大瑶山隧道提前到6年半建成。


大瑶山隧道的成功建设,促使中国的隧道建设揭开了崭新一页。它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有能力自力更生打造世界一流隧道,也一举结束了我国不能修建10公里以上长大隧道的历史。1992年,“大瑶山长大山岭铁路隧道修建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3年,个人获得“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


引进并大胆运用新奥法施工是王梦恕对我国隧道发展的一大贡献,而随后他主持创造的浅埋暗挖法,开辟了我国地铁建设的暗挖时代。


我国的地铁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首都北京。北京第一条地铁线起于北京火车站,终至苹果园站。第二条地铁线是缺一边的环线,始自复兴门,终至建国门。由于历史原因,“直线”与“环线”中间没有折返线,如同“肠梗阻”,不能环行运营。


1986年,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工程开工建设。工地在长安街复兴门立交桥正东方,长安街国宾大道之下。每天有5万辆汽车、30万辆自行车以及百万人次通过,庞大的人流、车流,汇聚成了车水马龙的壮观场面。地面上车水马龙,而地下则管线密布。


偶然的机会,王梦恕看到了正在采用明挖施工的复兴门折返线,“开膛破肚”般的施工,让整个地面交通被迫转移。


深感在长安街上明挖修地铁落后的王梦恕,将自己在大瑶山隧道、军都山隧道施工中成功探索应用的浅埋暗挖法推荐给北京地铁公司。原本需要8000万拆迁费,3500万工程费的明挖法,被1610万建设费的浅埋暗挖法取代。


1988年,王梦恕(左一)参加北京地铁浅埋暗挖施工技术鉴定会


车水马龙的复兴门长安街上,依旧人流车流如织。静悄悄的一年多过去,复兴门折返线建成通车。地面上的人们一点儿没有觉察到地下曾实施了一项大规模的地铁工程。从此,地铁暗挖施工成为主要工法,中国跻身世界地铁施工技术先进行列。


对王梦恕来说,建设施工一线一直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他的一生,始终奔走在工地现场,为隧道施工出谋划策、破解难题。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是我国最长铁路隧道,该工程创造了六项全国之最,难度极大,风险极高。一度因涌水、突泥和变形问题而停工。得知情况后,王梦恕组织十余名院士、专家奔赴西南边陲把脉会诊,最终提出了科学的施工方案,成功解决了问题。


2017年,中铁隧道局主办“重返沙木拉达”活动,王梦恕向后辈建设者讲述了当年修建隧道的艰难情形,将隧道工人忠于国家、奉献社会、敢于攻坚克险的精神传承给新一代建设者。 


王梦恕到隧道工地一线调研

 

在兰渝铁路、佛莞铁路狮子洋隧道等一大批高风险高难度隧道的施工中,王梦恕的身影也常常与现场的难题相伴。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的快速发展期,专业人才奇缺。为此,王梦恕亲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以隧道及地下工程为科研主体的试验研究中心。


王梦恕说希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为国家培养100名博士。从1998年到2017年,19年的时间,王梦恕院士累计培养出了95名博士、博士后,其中很多人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挑起大梁,成为中国隧道的中坚力量。


为了使学生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科学家,他将自己在全国乃至一些国际会议上了解到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和施工方案带回来,让学生们从全国各地赶到北京听他讲述。他要让学生们始终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


王梦恕在武汉长江隧道施工现场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

 

授课中,王梦恕认真研究总结了普朗特、铁木辛柯、冯•卡门等力学大师的丰富经历和成功经验,善于把复杂的理论问题与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深奥莫测的结构原理、力学原理和隧道及地下工程理论阐述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纵观王梦恕的经历,有很多“开创”和“首次”:


首次在国内引进并实践了新奥法隧道施工技术,一举结束了我国不能修建10公里以上长大隧道的历史;

首创了城市地铁浅埋暗挖修建方法,为我国地铁大规模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倡导修建了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等诸多水下工程,开创了我国海底隧道修建的先河;

研究开发了复杂地质隧道修建技术,是我国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建设的先行者

为我国盾构研究及国产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我国地铁盾构技术与长大山岭隧道TBM技术的发展。

……


五十余载筚路蓝缕,半个多世纪的忘我坚守。王梦恕从一名理论丰富的技术人员逐渐成长为我国隧道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五次国家科技进步奖是他对中国隧道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一生无悔。


傲骨丹心,为国为民直言敢谏


爷爷王文郁的爱国情怀,父亲王崇和的言传身教,母亲孙玉洁以及兄弟姐妹的付出,都对王梦恕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其家国情怀、心系天下的基因传承。 


王梦恕参加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王梦恕经常告诫年轻人“要忠孝仁义做人,求真务实做事,常怀为国为民之心”。他是全国少见的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无时无刻不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间,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许多针砭时弊、紧系民生的重要建议和提案。


2011年7月23日,在高铁建设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温州动车事故将中国高铁技术推到了风口浪尖,舆论对大力发展高铁提出质疑。担任事故调查技术专家组副组长的王梦恕,不畏舆论纷纭,直言管理不善是事故的主因,为中国高铁修建技术辩护。


时至今日,中国高铁已成为闪耀世界的国家名片。回首反思,才懂得当年王梦恕为保护中国高铁品牌、不惜深陷舆论漩涡的远见卓识和良苦用心。


王梦恕接受媒体采访


2017年初,一句“四十元一份的盒饭丢高铁的人”燃爆了网络,说出了许多辛苦养家糊口、省吃简用的平民百姓的心。2002年,王梦恕在一项提案中,为企业退休职工争取提高待遇,有人好意劝道:“这是最敏感的话题之一,许多人躲都来不及呢,你是不是不想当全国人大代表了?”王梦恕回答:“当全国人大代表,就要为人民发声。不要说下一届,就是马上不让我开这个会,我也要向中央反映企业退休职工的真实情况!”


王梦恕始终怀着一片丹心,为人民疾呼。他给总理写信最终去掉了鸟巢顶盖,让五棵松体育馆去掉了大屏幕,促使1700万吨储油库埋到地下。虽然参与修建中国第一条地铁,也鼓励城市修建地铁,但并不是无条件鼓励,曾经工作过的一些城市要建地铁,他没给面子去支持,觉得不需要。


因为觉得机器打字冷冰冰,手写更有生命力,他给高层写信都是手写。


王梦恕不但喜欢就自己熟知的铁路、隧道等领域发言,在其它紧系民生的重大问题上,他也经常谏言。


从2009年开始,王梦恕连续5年提交“关于强制安装轮胎气压监测装置的建议”提案。“尽管这不是我的专业,但当我听说每年全国因爆胎死亡达上万人时,我就坐不住了。”2013年5月,国家标准委向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达了《乘用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国家标准项目计划。


有人书赠王梦恕一帧书法条幅,写道:德硕年高一身正气,工程泰斗两袖清风。这十六字的评价,一点也不为过。


王梦恕提出重大工程建设应秉持的十大理念与方法


在单位的一次干部考核评比中,王梦恕作为两个评委之一,对参评干部提出了同一个问题,“人这一辈子最不该犯的错误是什么?”答案很多,但王梦恕心里有标准答案,50名参评干部只有一个回答了出来,那就是“不说假话”,他说:“只要一说假话,缺点也可以变优点,大家都不说真话,社会就没希望了。”


正如王梦恕所说,“物我两忘,宠辱不惊”是其一生的信念。他不仅是这么说,也这样坚守了一辈子,还为周围人树立了榜样。


在二十多年的人大代表生涯中,王梦恕始终站在国家的立场,为人民说话。无论是对当年动车事故调查结果的坚持,还是对高铁提速与否的争论,亦或是对医疗、教育等问题的见解等,他引起热议的话题很多,甚至在网络和业内引起争议。但他始终不改这份正直,坦言“哪怕自己背负骂名,只要对国家,对人民有好处,我就一定要说。”


王梦恕的少年时代是在苦难中度过的,青年时代也多历经坎坷。他的人生,苦难多于幸福,却从未被打倒。


“他的命运跌宕坎坷,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充满艰辛,尤其是在对地下工程学的研究中,多少成果都是用鲜血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换的。正是生活的磨难,岁月的洗礼,成就了他今日在中国地下工程学界的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施仲衡如此评价。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王梦恕院士为我国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倾尽了一生心血,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虽然他的音容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风范永存,激励鼓舞更多的隧道人沿着他所开辟的大道继续前进。



深切缅怀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的脊梁

王梦恕院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