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道家养生与心身思想养生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道家养生法是以智慧作真实的观照,然后直接应用于生命本质的回归与生活极乐的体现。因此,道教自始至终都洋溢着生命的热爱。为了解脱身心疾患与痛苦,生死无常轮转的局限,以及受小我意识支配的困扰,三清都以自己所彻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而从事教化的伟大事业,期使弟子们超越烦恼生死,达到涅盘的彼岸。
在烦恼的根除,业障的净化,身体的调治,行为的规范,思想的修养,心地的智慧,平等的光明,以及利世的慈悲方面,均施予大众以养护生命的真谛。
众生的烦恼痛苦,来自于无知与执着,所以道家的养生关键,在于开智慧、悟真理、破私我的执着,转法理的拘泥,使人人从根本上显明人性中的贞妙之德,开发潜能,使身心康健,寿命延长。
持斋可以慈悲人心;节食能排宿垢以清脏腑;念佛使人心印道德;持咒是为清净身、口、意三业;礼佛可以化我慢健身腰;经行可以散血气;赞诵可以畅心志;六度可以顺法性、除六弊;四摄可以和众生而利乐,如此等等皆方便中事。
要论道家养生的要妙,唯有空字妙诀。于事无心,于心无事,知万法缘起故空,知本性清净,知身心不二,知生死一如无。无者非无消极之义,而是积极向上的光明锐气,无是大智慧,是金刚王宝剑,是融摄万有的大宝藏,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身心自在。
无是最高的人生修养,道是阴阳,如能在人生路上时时与无相应,则「日日新月月新」,则「日日是好日」,则「日面佛,月面神佛」。人生的乐趣,生命的价值,尽在净明中包含无余。
现代人如果注重生命的价值,欲以养生之道而成为有德之人而利乐于世间,那么,必然要破除贪钱财、纵情欲、行弊恶、耍阴谋的坏习惯;要放下手中的麻将,放下摸彩票的手,放下手中的酒与烟。
当一个人因为养生离开斗诤与冤结,离开自私与多求,离开盲目与执着,那么他就能亲和天空与海洋,亲和大地与万物,亲和善人与美德。当亲和无间的心安身立命时,和光同尘而身心超然,以无喜无嗔的修养,随缘地在日出日落的生生不已中,去为大众点燃一盏心灯,共耀在繁华的夜空中。
“无”是历代高人常书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成为禅语出于赵州和尚的“无”字案。
从前有一个高人问道士:“门前那只狗是否有佛性?”发问的道士心里想,经中写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狗自然有佛性,师父回答一定是“有”。
可是道士回答却是“无”!道士是有道高人,他不会不懂得“众生皆有佛性”,但是他为什么偏要回答“无”呢?这是这段禅宗公案的关键。按理讲,既然众生皆有佛性,狗是众生之一,狗当然亦有佛性,可见道士所说的“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这正是道教的世界观反映。
“无”,不能不提及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要传授衣钵之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道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他。弘忍的首席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人,他写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矣,但尚未悟出道法真谛。而当时寺中有一个烧水的小道士叫慧能,他也做了偈文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祖师留下的宝剑传给了慧能,后来慧能便成了禅宗六祖。慧能的了悟在于他参透了道教法印,明白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真理。
只有认识到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作的源泉。
有一天光严童子为寻求适于修行的清静场所,决心离开喧闹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市时,正巧遇到维摩诘居士。光严童子问维摩诘居士:
你从哪里来?
我从道场来。
道场在哪里?
直心是道场。
直心是道场,光严童子恍然大悟。既然“直心是道场”,那么又何必要离开这喧闹的城市去四处寻找清静的修身之地呢?
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应像维摩诘一样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解脱也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去实现。
从生物学来说,一种生命能从千百亿个胚胎中脱颖而出,非常不易,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作为高级生命的人类,从十月怀胎到出生,从牙牙学语到小学、中学、大学,从工作到成家立业,其历程更是复杂而漫长,期间充满变量。自古至今,人类一直执着地探寻着这些变量后的支配力量和运作规律。
尊玉帝,或祀鬼神,或演周易,或占星象,或测八字,或看命相,如此等等。
它们多数是非因计因,非果计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命运,惟有佛教基于“诸法从缘起”的宇宙法则,阐明了影响众生命运的道德性的因果规律,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
道教养生之道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贯穿着三世因果的观念。道教基于这种观念,要求信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直至解脱生死,成就正果。
道教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是因果的存在,自然界万事万物因果分明,人世间的智愚、美丑、寿夭、穷通又岂是偶然!而决定这些因果差别的既非玉帝,也不是别的什么外在的神秘力量,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构成的业的作用。
也就是说,人世间受道德律的制约,人们必须对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负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道教认为,业果是通于三世的:今生作业今生受报者,谓之“顺现受”;今生作业来生受报者,谓之“顺生受”;今生作业来生不受,多生以后方受报者,谓之“顺后受”。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我国早在书经·洪范中就提出幸福人生的五大标准,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儒家认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只有长期行善积德、修心养性,才有可能“五福临门”。
这一点与道教的因果思想有相通之处,当然道教因果的思想要深刻、广泛得多。道教认为,杀生者得寿命短促报,偷盗者得资财匮乏报,邪淫者得妻不贞良报。反之,若放生、护生,则得长寿报。譬如说,过去或前生爱虐待动物的人,今世就多病;过去或前生嗜杀者,今世就会得短命的苦果;过去或前生吝啬的人,今世就会贫穷;过去或前生傲慢的人,今世就卑贱;过去或前生激动好怒的人,今世就丑陋。
这则说明,要想健康长寿,不完全在于吃得多好,保养、锻炼得多好,根本之道还在于有一颗平和仁慈之心,能广作善事。
古来众多的高僧生活十分艰苦,衣食住行依戒规降到了极低的水平,而他们的寿命多数都能超过生活优裕的帝王、官绅,这值得世人深思。现代社会,人类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整体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由于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社会竞争激烈、物欲横流、道德失范,以及核战争威胁、恐怖主义等,出现了艾滋病、癌症等许多过去少有的疾病,人们的精神高度紧张,亚健康状态及患心理疾病者日益增多,二战以来仅因各种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就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的人数。这一切是一般的养生之道所无法解决的。它表明,佛教的因果思想和养生之道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广义的养生之道应与佛教的修行结合起来,换句话说,养生要以涵养心性、增进道德为基础,为前提,要尽力把握、修正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使之符合因果规律。
基于这样的认识,广大道教徒在礼佛诵经、忏悔发愿、参禅念佛的同时,还要发扬道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积极从事布施、放生、护生、以及植树造林、修桥铺路、赈灾、义诊等种种慈善公益事业,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福德智慧。
我想,在这样的基础上,“养生”才是积极的,并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因缘果报是非常复杂的,非圣人不能究竟。
尤其在现代社会,近百来年的变化超过以往数千甚至数万年的变化,我们更不可将因果观念简单化、庸俗化,生搬硬套,致遭讥嫌或疑谤。应深刻领会、把握因果律的精神实质,这样才能将它与养生之道很好地结合起来。
养生态度是以自然无为为主,提倡顺应自然养生,养生主: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随之,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明这个观点。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
庄子认为天道有常,天地自然的运行,并不需要人的干涉,也没有主宰意志的掌握,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天地本质的属性就是自然,认为人类社会也和天地自然一样,个人的自然属性主动与天地的自然属性相吻合。
庄子认为要把握天道的自然和个人的自然的规律,办法是“莫若以明”,也就是说以开放的心灵关照万物,了解万物自身的独特意义,这一思想被称为从无穷的系统中深透到各个据点,了解其独特的内容,不以主观的成见去厘定是非,而以开放的心灵去照见事物的真相。
庄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把外物当成关照物,而且把以关照外物的内心也当成了观照物件,从而观照范围遍及内外两重宇宙,无所不至,第一次真正标举了“心”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