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食事】老大昌:一只圆蛋糕引发的诈骗案


今年,老大昌重新回到了淮海路。


本期本号就将带大家来认识一下老大昌曾经的招牌产品——圆蛋糕。


老大昌食品厂的厂长黄国毅,1979年进厂当学徒,跟西式点心打了几十年交道,上海人对于西点有怎么样的态度,伊最有发言权,今朝听伊讲故事。


1997年的老大昌门面



排队买蛋糕,碰着阿诈里


“老早老大昌在淮海路上算是档次比较高的,是有钞票人吃的东西。我现在有很多客户,过去都是住在淮海路上的,下午出来喝咖啡吃蛋糕,是一种生活习惯。1979年,一只12寸的圆蛋糕(黄师傅口中的圆蛋糕,实际上就是单层奶油蛋糕,早年间不像现在很方便买到,做得好的店家少,因而也稀奇,现在的老大昌已经不靠圆蛋糕打天下了)九块八,我们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六块,可照样生意好得要排队。还曾经出过一桩事体呢,买蛋糕排着长队,有人就在门口说:我多买了一只,让给你要伐?有顾客买回家,打开一看,盒子里厢摆了两块砖头。”


买个蛋糕,还要排队,还会碰到这种“阿诈里”?这是现在年轻人想都想不到的事情。


“我那个时候虽然还在做学徒,但说起在老大昌工作还是很骄傲的,因为我能买到蛋糕。”黄国毅说,“我两个小哥哥当时都在谈朋友,他们提到丈母娘家去的蛋糕都是我帮忙买的,也是我自己做的。为了让他们拿出去更有派头,一般蛋糕上只放三颗红樱桃,我给他们放了一大圈。那个时候我们店里蛋糕生意很好,供不应求,还要‘开后门’,要领导特别批的。”

1963年,新华社镜头里的老大昌,西式点心的丰富和精美与今天并无二致



配方比例很关键,师傅经验更重要


西点做出来好不好吃,在黄国毅看来,关键在于食材的品质和配方的比例:“比如说五斤面粉应该包十斤黄油,面粉是靠黄油发的,它可以使面变得蓬松。有的人为了节约成本,黄油少放点,五斤面粉用三斤油做,吃起来口感肯定就不好,会比较硬。”


当然,在同一家食品厂里,食材品质和配方比例确定的情况下,考验西点师傅水平的还在于经验和手势。


“我们一般是先放70%水,轻轻地揉,让面粉还没有成为面团之前,水先分布均匀,之后凭借手感触摸,再加水进去。根据面粉的吃水量不同,加水量也要不同。它的难度不高,也不是什么秘密,关键是要掌握。”再说打蛋糕,“之前我们打蛋糕的时候,锅里面不能碰到油,一旦有油之后,鸡蛋就不能发起来了,蛋糕吃起来就硬梆梆的。”

1966年8月24日,因为西式点心和圆蛋糕做得好,老大昌被认为是服务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典型,因此店门口被贴上了大字报《为谁服务——老大昌》



圆蛋糕历史地位高,老师傅过年失手多


圆蛋糕曾在上海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毛脚女婿上门,手上要拎一只蛋糕,逢年过节,蛋糕是“标配”的礼物。


“那个时候人们走亲访友都是送蛋糕的,有的人收到了舍不得吃,再拿去送人,这样转了一圈,蛋糕都坏掉了”。


所以老大昌安排生产,是很知道上海人送礼规律的。“那个时候我们是前店后工厂,基本上整个春节都要睡在这里了。最忙的是大年夜、年初二、年初五,因为大年夜大家聚在一起,大年初一一般都不出门的,年初二要开始拜访亲戚了,年初五就要大团聚了。忙碌时间前后要持续十天,队伍排得很长,而且有时间段的,一般都集中在上午十点和下午四点,这个时候准备要去别人家吃饭拜年了,就要买个蛋糕过去。我们安排生产也要知道其中的规律,小年夜就要开始做准备工作,材料都要准备好,大年夜这天五点之后一般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去吃年夜饭了,大年初一的活要少做一点,因为买的人少,而我们保质期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01年(2002年,老大昌搬离了淮海路)。”


最后,黄师傅告诉我们一个秘密。老早春节期间,老大昌每个师傅一天的量是一百五十个左右,从早上八点做起,要连着做十个小时,生意好的时候甚至做到过凌晨两点,师傅们都累得不行,过去,老大昌春节卖出来的蛋糕,口感是和平时一样的,但是外形就没有平时的好看。


写稿姐姐:zzGu

插图小妹:Tingting

编版大叔:unFunny


图片摘自网络,作者请与本号联系


各位看了开心的话,

请戳标题下方蓝色小字订阅


☻本号所有文图均为原创☻

请尊重版权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