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其他
谁在买上海“精致”面包|市指小调查
Baker开了过来,她大约一周会来消费3-4次。除此之外,愚园路上不少面包店她都买过。“对面那个猪会飞,哦不,当猪飞,也吃过。”小董说的“当猪飞”就在马路对面店招名称WHEN
其他
被玩坏的“译制腔”,曾是上译厂为我们创造的世界
在影视剧里,有一种说话腔调与“TVB腔”齐名。“嘿,我的老伙计,我向圣母玛利亚保证,你做的这件事就像苏珊阿姨的苹果派一样糟糕……”它就是被网友们玩坏了的“译制腔”。这种今天听起来奇特的语言风格到底是怎么养成的呢?作为我国生产译制片产量最多、成就最高的厂家,上海电影译制厂对此可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01首先,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译制片在中国诞生之初。假如说当时的译制片有“腔调”的话,那它差一点被“宇宙间最魔性方言”——东北话“带偏”。1949年5月,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普通一兵》上映。苏联电影《普通一兵》讲述了新兵马特洛索夫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的故事这部苏联影片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即现在的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译制导演是后来被称为“中国译制片之父”的袁乃晨。今天我们在网上还能找到这部影片,由于配音演员都来自东北,片中的“战斗民族”一开口,一股“大碴子味儿”扑面而来:“走,喝茶去,我先跟你唠一唠家常话”“哎呀,马索特洛夫,我一看见你呀,简直像我那二小子。”“得了,别(biè)说了。”央视专题片《足迹》中《普通一兵》的片段东北话台词受到了网友热评B站网友调侃说:“好怕说着说着突然来段二人转。”但接地气的东北口音倒也与片中苏联红军战士的工农身份意外贴合。此后,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了大量外国影视片,从早期的《列宁在十月》《复活》《静静的顿河》《流浪者》,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译制的《罗马假日》《两个人的车站》《寅次郎的故事》等等,贡献了一批经典。当时中国之所以要发展译制片,有它的时代背景。解放战争年代,苏联电影在解放区广为放映。观众只有通过幻灯字幕或放映员用土喇叭讲解简要情节来了解影片大概。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老百姓的识字率不足20%,看外国影片可以说相当费劲。而在大片放映基本与好莱坞同步的摩登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等著名影院曾聘用精通英语的“译意风小姐”,放映时进行同声翻译,以此来克服语言障碍。1939年大光明影戏院在报纸上投放的广告提到了“译意风”但这一服务需另外收费,还有人吐槽在双耳上夹一副听筒夹并不舒适,所以也不普及。1948年1月,大上海大戏院公映了由王文涛等二十多位华侨译配的意大利影片《一舞难忘》。广告语是“华侨影迷海外新收获,外国明星开口说中国话”,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探索自己的译制片之路,成了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课题。就在《普通一兵》上映后不久,中国译制片史上另一支更为重要的力量登场了。有一行人从2000多公里外的上海风尘仆仆来到长春,求教译制经验。他们来自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翻译片组,组长是在中国电影译制片史上大名鼎鼎的陈叙一先生。译制片“黄金时代”上译厂一次春节聚餐左起依次为赵慎之、曹雷、童自荣、陈叙一、程晓桦、毕克1950年,上影交出了自己的第一份答卷——苏联故事片《小英雄》(即《团的儿子》)宣告问世。1957年4月1日,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成为国内唯一专门从事外国影视片译制的电影厂家。六十多年来,上译厂共译制了40多个国家1500多部故事片。《简·爱》《巴黎圣母院》《佐罗》《追捕》《虎口脱险》《尼罗河上的惨案》《音乐之声》《茜茜公主》……电影爱好者可以列举出一长串“made
2022年12月31日
其他
全球寻找海宝,怀念的是什么
姜天涯小红书上有人问:“为什么户口簿上会有海宝?”发问的人非常疑惑,甚至怀疑是自己小时候贪玩盖的。得知是“官方盖的”之后,评论区非常震惊,但更多的人回忆起了12年前的夏天。字多不看视频版↓
2022年12月3日
其他
饮料上瘾的爷叔们,没有“科技与狠活”的焦虑
刘传州介绍起来。大概觉得对其铁粉属性突出得不够,他又补充说:“伊吃奶辰光(就开始喝可乐)。”赵军不但没反驳对方的玩笑话,反而点了点头:“我吃了三十(几年),(每天)两瓶要的。”
2022年10月29日
其他
虹口区公园德比
今天的稿子,本来是为了和平公园改造22个月后重开写的,但是呢……所以,就把这篇《虹口公园德比》当作下次开园的预热吧。***上海浦西中心城区里,只有虹口区,同时拥有两个大型老牌公园。鲁迅公园VS和平公园,隔得还不远,在地球纬度上基本一致。我们也是虹口这两座公园的常客。浸淫时间久了,自然就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同在一个区,步行半小时,公交四站路,拉差头起步价多一点,但两座公园里,却藏着两个虹口。01“(和平公园)远哦!哪能不远啊?要乘火车噢!”今年春天,我们在鲁迅公园遇到七八个本地爷叔,在人行道边围成一圈闲谈。当我们询问他们,对本区另一座大型公园的印象时,其中一个戴鸭舌帽的爷叔语出惊人。在他的玩笑语气中,“要乘火车”这种形容,算很含蓄客气了。他遥望远方的眼神,似乎在谈论的,不是只有两公里远的另一个公园,而是某个飞出了上海、马上要脱离地球引力的遥不可及之地。天气好的时候鲁迅公园里总是很热闹旁边的爷叔们齐齐会心哄笑了几声。另一位微胖爷叔进一步解释了这个“远”字的涵义:“鲁迅公园,文化底蕴高,有‘米’道(上海话味道)呀!侬跑到和平公园,里向的人,各方面的设计,都不灵。”鲁迅公园的湖面上有人正在泛舟胖爷叔边说边摇头,又指着鸭舌帽爷叔说:“侬假使叫伊到和平公园,打‘死’伊也不肯去。”“为什么不肯去?”我们询问。胖爷叔的语气像在解释一个人尽皆知的常识:“文化味道不一样!就像侬,乡下头肯去伐?不肯去呀!就这个道理。”“(这附近)房子为啥贵,贵的地方,有贵的道理,就是文化的氛围、气息。”鲁迅公园随处可见演奏乐器的爷叔阿姨鸭舌帽爷叔应和道:“我不会去呀,路远,阿拉屋里向就住了这里呀!还有么,虹口公园(旧名,1988年改名鲁迅公园)内容比伊拉丰富呀。”说到内容之丰富,他忽然提高声调,一字一顿地说:“全上海,虹口公园内容最丰富!打球、唱歌,划船。侬到长风公园,就不来事(不行)。”“另一个,还有管弦乐团。”聊到公园节目涉猎之广,鸭舌帽爷叔滔滔不绝起来。02对于“远到要乘火车”这种戏剧式的夸张吐槽,和平公园“土著们”当然不服。9月的一个上午,和平公园还没有开园,新港路北面的公园挡板外,不时有路过的人停下来伸长脖子,透过挡板的缝隙在张望。10月初和平公园开放前夕依旧有不少市民在挡板外张望我们随机拦住了几个留步的爷叔阿姨,询问他们对两座公园的评价。“老早,(和平公园旁边)是虹镇老街,一塌糊涂。”一位家住附近的阿姨坦承了公园曾有过的“低光时刻”。当然,接下来还有“但是”:“(这次)和平公园修好以后,伊层次上,肯定要比鲁迅公园更提高。啥道理呢?这里是瑞虹板块,对虹口区来讲,这里属于比较高档的地方。”这位“和平土著”阿姨抛出的理由是:我们不要比过去,要比当下。和平公园南面的虹镇老街已湮没在城市历史中只剩下这块路牌另一位从小在和平公园附近长大的爷叔,则秉持着一种更激烈的“本地沙文主义”,认为和平公园才更有特点:“(以前公园内动物园)猩猩、大象、熊猫三样没有,其他西郊公园有的,(和平)全部都有。”
2022年10月15日
其他
西点是怎么成为上海“土特产”的
打开小红书,搜索“上海土特产”,你会发现高频出现的不是城隍庙五香豆,而是国际饭店蝴蝶酥、哈尔滨杏桃排、红宝石奶油小方、凯司令栗子蛋糕这些海派西点。高赞笔记里对蝴蝶酥的评价是:“这是一款上海人很爱很爱的传统小吃!”的确,当越来越多“原版”西点出现在柜台上,上海人常有种“逮虾户”(法语déjà
2022年10月8日
其他
“苏北”为什么成了上海百年老哏
上海有一个百年老哏。无论是过去的各种上海喜剧表演形式,比如滑稽戏、独脚戏、电影、广播剧,还是今天各种新式的本土娱乐形式,比如脱口秀、短视频等等,“苏北”这两个字,是永远绕不过去的。那么,为什么“苏北”会成为上海长盛不衰的老哏呢?字多不看视频版↓
2022年9月17日
其他
上海美影十条了不起的小知识
嵌入图片来自上海美影厂冬奥宣传片在上海,有一种百年传统特产,叫动画片。一百年前的一天,在天通庵路上一条叫三丰里的弄堂里,第一条中国动画诞生了。来自南京的“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把自己的名字刻入了中国动画的奠基石。在随后漫长的岁月里,万氏兄弟所在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了中国动画的代言人。上海美影,也给了数代中国人美好的童年片段。这些片段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还输出了我们的文化,植入了我们的语言和生活,丰富了我们的幽默感,成了我们跨越代际和人群的、从不褪色的话题。今天,我们要和大家聊的就是上海美影十条了不起的小知识。字多不看视频版↓
2022年9月3日
其他
上海老牌冷饮价格研究
现在都在批判雪糕“刺客”,可纵观上海的冷饮发展历程,不就是一部由消费者不断“投票”,而让冷饮不断创新、不断变贵的历史吗?其实不怪冷饮“随意杀人”,只怪我们要的太多。字多不看视频版↓
2022年7月23日
其他
《孽债》版夏日女装穿搭指南
热浪滚滚,夏天真的来了。我们的“《孽债》考古”系列也随之又上线了。这部“神剧”恰好是在夏天拍摄的,剧中人物众多,如实地反映了90年代上海人的穿着打扮。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那个年代上海的潮流女装。都说时尚是一个轮回,有不少设计元素这两年果然又翻红了。字多不看视频版↓
2022年7月9日
其他
当你开口讲上海话,透露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嵌入图片为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截图紧随《爱情神话》之后,向来偏爱用沪语演绎影片的导演程耳也即将带来新作《无名》。曝光的首支预告片里,王一博飚了一句经典“沪骂”。有人说“上海话很正宗,这剧情我爱了。”也有人吐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话里,还没有这个表达。且不论谁说得有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当你讲上海话的时候,透露出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你一开口,就“暴露”了自己。字多不看视频版↓
2022年4月2日
其他
魔都那些“初代网红”餐厅哪去了
《新闻晨报》曾做过一期“2002饕餮奥斯卡”的专题,请当时沪上有名的美食记者盘点2002年度成功餐厅。当时上了年度榜单的有逸谷、巴国布衣、六会馆、荣腾渔乡、蜀地辣子鱼头馆、粗菜馆、宏通海鲜坊、黔香阁……20年过去了,这些“成功人士”去哪了?012015年,我写过:“对很多人来说,汉口路已经不是过去的那条汉口路了。”“新旺茶餐厅搬到了马路对面,之前的位置上新开了一家意大利餐厅;楚楚园的位置上早不知道换了几拨,现在是一家西式简餐店;苏州汤包馆的位置上也换了几个东家,现在又在重新装修。”“而这一家水中天米线店的玻璃大门已紧闭,门上贴了一张红纸:最后营业到1月30日。”(汉口路的玛丽)随着城市更新汉口路靠近山东中路的老房子已封上了门窗/摄于2022年2月23日当时的对比参照是2005年左右,我们报社那时在汉口路山东路口办公,那个区域的变化是一点一点看着发生的。而如果把时间轴拉长,空间范围拉大,就会发现变化更为惊人,很多区域可能连一家店都没有保留,所有的招牌都更新迭代。2004年《新闻晚报》上有一篇文章,介绍天钥桥路上可以逛的店面,其中餐饮有:圆缘园泡沫红茶、真锅咖啡、仙竹林茶坊、海上阿叔、萨莉亚、红子鸡、皇上王粥粉世家、蕉叶咖喱屋、双鱼儿家常饭、苏式红汤面、味千拉面、雅玛避风塘……这些名字或许唤起了你一瞬间的记忆,但很可惜,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消亡在这说长不长的十多年光阴中。只有真锅、红子鸡、萨莉亚和味千等为数不多的几家还活着。1998年7月18日《文汇报》上关于红茶坊走红的报道餐饮业,实在是一个喜新厌旧程度很高的行业,在这里,“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董春杰对此深有感触。从2000年起,他以“番茄蛋汤”的笔名在《上海壹周》上发表体验式的美食专栏文章。前前后后写了十多年,还在2013年出版了《番茄蛋汤带你100元吃遍上海》一书。现在,他想了想:“我写的那些店,十不存一吧。”02餐厅有点哀怨,为什么时代的一粒沙,压在个体头上却是一座山?曾经,上海的饭店还是“长长久久”的,多是员工捧着铁饭碗的国营饭店。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种饭店的规模和服务已经不适合当时蓄势“变样”的上海了。香港人黄楚清1989年来上海就看不懂:“为什么一到晚上7点,服务员就急不可待地催着要顾客离开?”随着港商和台商的涌入,上海开始出现以广东菜为主的大型饭店,标榜的是“天天空运、粤厨掌勺”,适合商务宴请,也适合赚得第一桶金的上海人。黄楚清在那几年间,接连投资了三家天天渔港。1991年6月首家天天渔港试营业刊登在上海报纸上的广告1990年代,类似的饭店开了一家又一家,沈记靓汤、上海裕记、老米蛇岛、东南渔港、金粤渔村、振兴海鲜……到了1997年底,更是开了一家足有1万多平方米的红子鸡美食总汇,还引发上海理论界讨论“红子鸡现象”。1998年1月开业时红子鸡是当时上海最大的中餐酒楼这种被称为“大型餐饮总汇”的饭店在当时的环境中很容易脱颖而出。毕竟,他们所要竞争的对象,是那些还沿袭着传统模式、少有创新的传统饭店。动辄3000平方米以上的门面;生猛海鲜、河鲜放在鱼缸里,让人一目了然,现点现做;服务人员全套制服,专业热情……而且在“卷”还没出现的年代,它们已经卷上了,每家都拼命打造自己的亮点。这和上海一些传统饭店
2022年3月19日
其他
上海“陈年”房地产广告里,藏着时代的快慢车票
“今天的大华社区已是一个规模相当于特别行政区澳门的超级社区……(大华社区)广告费用确是极低极低的,却能做到上海房产市场占1.8%份额,大华社区约有60%客户是由原大华居民推荐而来。”
2022年1月15日
其他
魔都最魔幻的机位在这里,路过爷叔讲的话都带着穿越感
“小孙子比我还活络,还认得(餐厅),我去了就坐着,不认得。伊拉小青年吃小青年的,阿拉老头子(吃不惯),我不欢喜吃这种菜。派头倒蛮有的,不习惯。”
2022年1月8日
其他
上海禁忌之爱:生煎馒头一聊就炸
令很多生煎原教旨主义上海市民最不能接受的还不是小杨的生煎,而是这种应该被开除生煎籍的东西,怎么还能开遍全中国,还在外地朋友心目中,把上海生煎给代表了。
2021年12月25日
其他
上海公园乐器之王:爷叔们玩的是真正的西海岸
G的这曲《回家》恐怕是近二三十年人们的集体记忆。早在2014年,《纽约时报》就发现了这个“秘密”。在一篇名为《中国人在Kenny
2021年12月18日
其他
阿姨拍照天团里,为什么会有一个“工具人”爷叔
在我们多次观察中发现,还有一类带着长枪短炮穿梭在网红点的爷叔,总是步履匆匆到处寻找拍摄目标,不时还挪到“工具人”旁边,蹭拍一下姿态舒展的阿姨们。
2021年12月4日
其他
辣酱油的八条冷知识,最后一条不是惊吓就是惊喜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家消费能力提高了,都买得起黄牌。加上辣酱油整体的产量本来就不算大,一年才10万箱不到,蓝牌也就退出了市场。
2021年11月10日
其他
前滩太古里老年人游乐指南
环星巴克的小圆桌上,我们目睹了阿姨爷叔手中抓着粢饭糕、煎饼果子、年糕团、核桃酥、鸡蛋饼,还有柚子、桔子、苹果、香蕉,把“重奢”太古里一下变得很接地气。
2021年10月30日
其他
魔都到底有没有台风“结界”
台风季又来了。传说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一直默默地守护着上海。魔都人民会心一笑:“Dei,阿拉有‘结界’。”这一期,本南就来研究一下:魔都到底有没有对抗台风的“结界”?字多不看视频版↓
2021年7月22日
其他
这部“神剧”,藏着90年代上海人居住史
紧接着出现了过江轮渡的画面,沈若尘推着自行车和妻子梅云清出场。第一集里沈若尘和妻子梅云清乘轮渡去上班当时上海地铁才刚刚起步,上海人需要靠摆渡往返于浦东浦西之间,画面暗示了沈若尘一家住在浦东
2021年7月17日
其他
走进这家平价面包店,才会懂真正的上海生活
但也因为苹果花园的存在感低,在当时被查出的三个品牌中,另两个品牌“面包新语”、“早安巴黎”都被做在新闻报道的标题里,而它就默默地隐身在正文中。
2021年7月10日
其他
一只上海的面包,怎么就成了北京特产
后来到了1956年,为响应“繁荣首都”的号召,上海的老正兴菜馆、美味斋饭庄、浦五房南味肉食品店,连同一批理发、照相、洗染等服务业的名店,悉数迁来支援北京。
2021年6月5日
其他
这间超市,30年来点亮了上海人的烟火日常
联华当机立断,年底将四平路店全面改建,更换店招为时尚的巧克力色,开辟了酒屋、茶坊、药妆等主题区域,更有琳琅满目的农场鲜肉、基地定牌水果和新鲜蔬菜区。
2021年5月20日
其他
一棵名叫“上海”的青菜,原来也是个传奇
可想而知,在萝卜大白菜一统蔬菜江湖的年代,北方凛冽的冬天里,当地菜农看到从上海运来的青菜种子、农贸市场里菜贩收到新鲜的青菜,一声“上海青来了”,这个名字包含了多少情感色彩?
2021年5月8日
其他
趁这次免费,像去游玩一样把牙看了
这场口腔免费筛查活动是由上海泰康拜博口腔发起的,他们为上海市民提供全年龄段免费口腔健康计划,旨在唤醒市民口腔健康防护意识,提升上海市民口腔健康指数。
2021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