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发烧吃什么
本文作者/李欣欣 顾筝
最近,因为“桃过疫情”谐音梗,从线上视频到线下超市,满眼都是黄桃罐头。
黄桃罐头在互联网的外号叫“东北玄学”。一方零食治愈一方发烧人,在上海,其实黄桃罐头不能算大家童年发烧的伴手礼。
为了搞清楚上海人发烧会吃什么,我们好奇了一下,试图列了几个名录,欢迎不服来探(抬)讨(杠)。
01
黄桃罐头突然升级为多汁型“抗疫仙品”,超市里卖到断货,甚至有网友开玩笑呼吁“尽快纳入医保”。
上海超市里
所剩无几的
黄桃罐头
一名上海网友在微博“黄桃罐头”热搜词条里评论:“我记得小时候每次发烧吃的是杨梅罐头,一吃准好。”
当年上海的“发烧天选罐头”到底是哪个?
我们采访了几个上海80后,最高票的答案是杨梅罐头,其次是橘子罐头。总之,都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盛产的水果。
40年前在罐头厂工作过的老师傅周全(化名)证实了这一说法。
计划经济时代,上海生产水果罐头三巨头是梅林、泰康、益民一厂。外销的多为马口铁包装,内销的则以玻璃瓶为主。
各色罐头
三巨头品牌大同小异,根据不同水果的成熟季节,生产过杨梅、桔子、桃子、枇杷、生梨、苹果罐头。
苹果,北方水果,耐储藏 √
生梨、白桃,本地都有 √
杨梅、桔子、枇杷,隔壁友邻省浙江盛产 √
荔枝、菠萝,当年哪有冷链运输?南方水果运过来还给你做罐头?太奢侈了 ✕
而枇杷因为季节短、加工麻烦(需要去芯),不像杨梅洗干净就行了,所以市面上枇杷罐头很少。
其中,杨梅在上市旺季期,浙江那边产量很大。
37年前的夏天,上海铁路局还曾“为了方便抢运杨梅”,将“余姚火车站停靠的时间,由原来的八分钟延长到三十二分钟。”
1985年7月7日
《新民晚报》上关于
火车抢运杨梅的报道
桔子也是早年的水果大户。
周全说:“我记得在斜土路的泰康食品厂,当时桔子成熟的季节,厂里要做罐头,就请来很多周边小区的老阿姨来兼职,帮着剥桔子。每次街道的人一喊,哗啦啦的都来了。”
那么当年杨梅、桔子罐头可以缓解“发烧难受”的滤镜来自哪里?
其实秘密藏在罐头里面。
几十年前,玻璃罐子里比水果更奢侈的,反而是化在里面的糖。
周全说,水果罐头的糖水中,糖度在12%-14%。而计划经济年代,白砂糖非得凭糖票购买,水果罐头却不用票就能买到。
一位上海市民家里的
应对“发寒热”储备
生病吃苦药的时候,如果旁边有一罐甜甜的水果罐头撑场面,暖心暖胃。
“当时不少人买糖水罐头回去,就是为了里面的糖水。毕竟糖分过硬,没有任何糖精成分。当然,老早的水果口味跟现在不好比,罐头里面的水果也比新鲜水果更香更甜,加上储存也方便。”
“你在食品店买几个玻璃瓶装的水果罐头,拉个网袋走在马路上,就是一道风景线。”
02
说到上海人发烧吃什么,其实在1960-1980年代初期,西瓜这个答案也曾霸榜多年。
那时候在上海,发烧有一个特权。
烧到38.5度以上,凭病历卡上医生写的数字,就能去食品店买到整只西瓜。
高烧温度不到,医生就不会开出“这位同志生病发烧需要吃西瓜降体温”的证明,报纸上就有人吐槽过,发烧38.2度买不到西瓜。
这个现在看来无比奇葩的规定,就这么真实地存在了很多年。
《新民晚报》上
一篇文章回忆了当年
上海人要凭医院证明买西瓜
至于为什么要发烧达到指标,才有资格买西瓜,那当然是因为当年西瓜实在太太太稀缺。
和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西瓜不同,当时只有盛夏时节才有西瓜可吃。而且,还得去堂吃店,排队吃。
有上海市民回忆,父母带着自己去水果店临时搭的大棚堂吃西瓜时,看到人山人海、大排长龙的场景。
好不容易吃到了,还被父母教育一定要吐在桌上的盘子里,不能吐地上,因为瓜籽是要回收的。
发烧才有西瓜吃,这让当时的上海市民都希望自己的身体能懂事点,发烧的时间最好“选”在炎炎夏日。
而光凭着达到标准的病历卡,还不一定买得到西瓜,因为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每家商店只能配给供应,如果这家店附近居民多、生病人多,西瓜就会断档。
如今想吃就吃的西瓜
当年可是妥妥的奢侈品
吃西瓜难的问题在1980年代中期引入8424种子后得到了缓解,但发烧吃西瓜的习惯,却在许多上海人的生活中保留了下来。
在一篇写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陆谷孙先生的文章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
一年冬天,一位并非他“嫡传弟子”的学生扁桃体发炎并发烧。当时,陆老师自己刚摔伤了脚,却一瘸一拐去宿舍看她,还带去了一个大西瓜。
没想到,几天发烧不退的学生吃了这奇妙的西瓜后就退烧了。
03
为了丰富这篇文章的条目,我们又搜罗到了两种古早的治愈系食物——蜂王浆和麦乳精。
作者羊郎在回忆弄堂往事时曾提到,小时候有一次发烧到39.8℃,高烧几天不退。
“在‘养病’期间我才知道食品中还有麦乳精、蜂王浆。麦乳精不仅可冲水喝,还可趁大人不注意直接舀一勺放在嘴里抿着吃,闷声不响地独享满口的香甜。”
麦乳精历史悠久
上世纪30年代
上海报纸上的麦乳精广告
还有支内职工在1978年写感谢信时也提到,留在上海的孩子在发烧生病时,幸得单位同事关心,他们把自己家中的麦乳精、鸡蛋带给孩子吃。
在1988年甲肝大流行席卷上海期间,蜂王浆、麦乳精也出了一把风头。
当时,由于各行各业都有人因甲肝病倒,市政府提出要采取紧急措施,保护发电厂、公交公司、煤气厂等行业的劳动力。
为此,各个单位火速采购了人参蜂王浆、强化麦乳精等等,发给职工,要求他们增加营养,增强抵抗力。
蜂王浆或许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但成分为可可粉、麦精、奶油、奶粉、炼乳、鸡蛋、葡萄糖、饴糖和砂糖等原料的麦乳精,对于发烧的治愈作用在哪里(问号脸)?
或许就是因为当年的稀缺吧,也难怪“调一调”能轻易地成为上海人都懂的哏。
- END -
···
写稿子:李欣欣 顾 筝/
编稿子:韩小妮/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