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到底有没有台风“结界”
台风季又来了。传说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一直默默地守护着上海。
魔都人民会心一笑:“Dei,阿拉有‘结界’。”
这一期,本南就来研究一下:魔都到底有没有对抗台风的“结界”?
字多不看视频版↓
本号视频内容散布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中
同名 视频号 微博 B站 抖音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 携手开创美好未来
▼点击观看▼
01
首先,“魔都结界”这个说法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呢?
龚佳俊(化名)曾经跑过十年气象新闻,在他的印象里,大约十年前,他第一次在宽带山上看到了“魔都结界”这个说法。
当时,台风不敢在上海轻举妄动的现象已经被大家发现了。
同样是沿海地区,每到台风季,浙江、广东、福建、海南、台湾等地都被台风折磨得不要不要的。
唯独上海,台风见了就绕道,即便“斗胆”登陆了,声势也往往立即就转弱。
根据某度百科,“结界”原本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阵法,指运用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形成一道与外界隔离开的屏障。
游戏里也有“结界”这个术语,指游戏角色或建筑物拥有超自然的能力,可以自动抵御外界攻击。
借用“结界”调侃魔都不受台风侵扰的网友越来越多,这个说法逐渐成了众人皆知的秘密。
就连新闻媒体也开始cue这个词。2012年,“结界”首次出现在了上海报纸对于台风的报道里。
2012年8月9日
《新闻晚报》对台风“海葵”的整版报道
首次提到了网友热议的“结界”
从那以后,“魔都结界”的传说长盛不衰。
真有这么神吗?请看网上广为流传的历年台风路线统计图↓↓
这张历年台风路线图
在网上
被广为传播
在这张布满台风足迹、让密恐颤抖的地图上,只有上海像是打过台风疫苗一样不受侵扰。
看完大数据,我们再来细数一下这些年“晃点”过上海的台风。
先说去年,7月西北太平洋首次出现“空台”,也就是没有台风生成。
到了8月,台风像是幡然醒悟,冲起了“业绩”。“森拉克”、“黑格比”、“蔷薇”、“米克拉”、“海高斯”、“巴威”和“美莎克”接连出现,平均四天就有一个台风生成。
其中,声势最大的当属“黑格比”,一路呼啸而来,给上海带来了狂风暴雨。
不过它的登陆地点是浙江乐清沿海,《解放日报》头版给出的标题是:“黑格比”平稳通过上海同纬度。
2020年8月5日《解放日报》
头版上的报道
至于其他几个台风,比如强台风级别的“巴威”,能够贡献的新闻标题只有“缓解申城高温”、“送清凉”。
▼
2020年8月
上海报纸上
关于台风“巴威”的报道
再看前年,萨其马还记得伐?哦哦,不对,是利奇马。
“超强台风”级别的利奇马台风眼深邃,携带着可怕的能量,最大风力达到17级,妥妥的风王级别。
2019年8月7日
“利奇马”台风动图
台风眼清晰可见
它距离上海最近的距离一度只有100多公里。不过上海人民情绪稳定,集体呼叫“魔都结界”↓↓
“利奇马”台风期间
网友在“上海发布”上的留言
最后,可怕的利奇马在浙江温岭登陆,是建国以来登陆浙江强度排名第三的台风。
这几个台风虽然声势浩大,不过气象部门早已预报出,它们不会直扑上海。
但是往年,“口口声声”说要登陆或者经过上海、最后却“放鸽子”的台风也不少。
2015年7月,超强台风“灿鸿”来袭。为此,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了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那是上海自2012年的台风“海葵”之后,首次发布台风橙色预警。
▼
2015年
上海媒体
关于台风“灿鸿”的报道
许多坚信“魔都结界”的网友表示:这次看起来有点悬……
结果“灿鸿”在接近上海的时候来了个急转弯,登陆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镇沿海,在普陀山转了个圈就扭头北上了。
2015年第9号台风
“灿鸿”途经位置
媒体最后报道称:“台风这次又和上海擦肩而过”。——请注意“擦肩而过”这个词,这是本埠报道台风的高频用词。
台风“灿鸿”远去后
本埠媒体上的报道
时间往前推到2014年,台风“娜基莉”在七夕这天搅局,被预测可能登陆上海。
台风“娜基莉”生成后
对于其路径的预测
就在上海的情侣们哀叹“相思风雨中”的时候,台风又转向了。
“娜基莉”非但没有登陆上海,就连中国境内都没有走成,在海上“漂泊”起来。
台风“娜基莉”路径图
最后媒体送给它的标题又是:“娜基莉”擦肩而过。
各大网络平台
转载上海媒体
对于“娜基莉”的报道
2011年,也有一个台风在七夕来势汹汹——“梅花”。当时据说这是十年来最强台风,大家敬畏地称它为“梅超风”。
▼
“梅花”来袭
上海当时严阵以待
称它为“梅超风”
不曾想,“梅超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梅干菜”。
没想到“梅花”
只会“掼榔头”
转眼变成“梅干菜”
台风“梅花”路径图
2010年的“圆规”,可能是最让上海小朋友开心的台风。为了预防台风在开学首日带来灾害,上海决定中小学9月1日停课一天。
2010年
上海为应对台风“圆规”
曾在开学首日紧急停课一天
这宝贵的一天,让多少小囡补完了暑假作业啊!
结果当天,虽然天空中下着丝丝小雨,但太阳也出乎意料挂在天上。
“圆规”终究没有和上海“硬杠”,又奔着朝韩交界处去了。“擦肩而过”这个词,再次出现在了新闻标题里。
▼
当年各大新闻网
转载台风“圆规”报道
所用的标题
坚信“魔都结界”的上海市民纷纷调侃:
台风忘掉了在上海的“登录密码”!
台风还没有拍到上海牌照!
作为曾经的气象记者,龚佳俊有过数次被派往临港等上海临海郊区“追风”的经历。
“相比福建、广东那一带的台风体验,上海更多是一种边角料,充其量就是隔靴搔痒的感觉。”他回忆说。
“结果实际情况是在烈日底下等台风,而不是真正体验台风,让人非常哭笑不得。”
02
当然,要说在“结界”的庇护下,台风从来没有登陆过上海,那是瞎讲。
远的不说,2018年就有台风登陆过上海。而且不止一个,是接二连三。
“安比”、“云雀”、“温比亚”相继打破了“魔都结界”的神话。
前两个台风来袭后,上海动物园出生了四只小孟加拉虎,邀请市民给四胞胎起名。
也许是对“结界”失守过于震惊,市民给其中两只小老虎分别取名为“安比”和“云雀”。
后来有网友开玩笑说:幸好当时“温比亚”还没有生成,否则假使给“小脑斧”取这个名字,用上海话念起来……
上海市民给
动物园的新生小老虎
起了台风的名字
/图片来自上海动物园
不过,率先打破魔都金刚不坏之身的还不是这台风“三兄弟”。
2014年9月,魔都保持了25年之久的零台风登陆纪录,被一个叫“凤凰”的奇葩台风打破了。
这个台风就像前一阵的云南亚洲象群“断鼻家族”一样,一路晃荡。
它先是在菲律宾登陆,然后两次登陆我国台湾岛,随后再登陆浙江象山后又偏向东海,最终在上海的奉贤区海湾镇沿海登陆。
由于多次登陆,“凤凰”抵达上海的时候已是强弩之末,带给申城的风雨还不如登陆前,风力只到把树叶吹着打转的程度。
《新闻晨报》记者追至台风登陆点
发现打破“结界”的“凤凰”
并没带来狂风暴雨
被这么个花拳绣腿的台风“破功”,魔都有点冤。
尽管“魔都结界”并不是没有失守过,但是大家也看到了,台风在上海登陆的次数屈指可数。
且看且看中央气象台统计的1949年-2018年台风最爱登陆的省份↓↓
1949年-2018年
台风最爱登陆的省份
上海受到的台风亲睐程度,甚至都不如北方的山东。
事实上,根据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的数据,1949年以来,只有9个台风登陆过上海。↓↓
1949年以后
登陆上海的台风统计
平均下来,每将近8年才有一个台风在上海登陆。
要知道,大数据显示,1949年至201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足足有1918个台风生成,年均生成27个。其中,登陆我国的就有491个。
台风屡屡“擦肩而过”(让我们也来借用一个这个高频词),专家分析,这和魔都的地理位置有关。
与浙江、福建狭长的海岸线相比,上海只是一个“点”,从概率上来说,这个“点”被台风“击中”的几率很小。
此外,上海是平原地形,不利于台风气流的抬升。
03
除了天时地利,“魔都结界”的声誉其实跟“人和”也不无关系。
上海是国内最早开始观测、预报和研究台风的城市之一。
1891年
《Nature》杂志上
关于徐家汇观象站的文章
光绪五年六月十三日(1879年7月31日),上海遭受强台风的袭击,经徐家汇观象台运用单站气象要素分析法,首次较准确地发出了台风预报。
时任徐家汇观象台台长能恩斯(Marc Dechevrens)根据记录的台风路径,创纪录地首次用铅笔精细描绘出与当代卫星云图相差无几的台风螺旋形图像。
能恩斯手绘的
1879年7月31日台风的台风眼
颇有艺术家手稿范儿
1890年起,徐家汇观象台在原有台风预报的基础上,开始发布台风警报,成为中国第一个对公众发布台风警报的观象台。
这比日本要早3年,而彼时菲律宾的马尼拉还未开始相关研究。
徐家汇观象台
早期绘制的
中国沿海台风记录图
1920年,徐家汇观象台台长劳积勋(Aloysius Froc,又名Louis Marie Froc)编制了《620个台风路径图(1893—1918)》(Atlas of the Tracks of 620 Typhoons 1893—1918),其中详细剖析了1915年7月28日袭击上海的一次典型热带气旋案例。
徐家汇观象台绘制的
1915年的台风路径图
尽管早在一百多年前,上海就展开了针对台风的科研,但当时可没少遭受台风的侵袭。
20世纪30年代
一场台风使上海城区街道被淹
画面中这位先生倒是很淡定
而恰恰是1949年以后首个登陆上海的台风,让这座城市意识到了防灾抗灾的重要性。
1949年7月24日,解放不到两个月的上海在当天夜里至翌日凌晨,突然遭遇了台风的正面袭击。
由于恰逢天文大潮,在风、雨、潮的叠加之下,全市一片汪洋。
跑马厅变成了人工湖,外滩公园的树木竹篱被悉数刮倒,连闸北水电公司的大烟囱都被折断了,虹口、杨树浦一带的大片棚户更是屋顶被掀翻。
事后统计,全市因灾死亡1613人,208.3万亩农田受淹,63208间房屋倒塌,经济损失10亿元人民币(旧币)以上。
1949年
台风以后的南京路
广告牌东倒西歪
/图片来源:virtualshanghai.net
台风带来了惨痛的教训,相关部门在检讨中发现,气象台曾将台风预警信息发送军管会及各报馆。
然而由于当时的规定,台风来临前仅《新民报》一家刊登了预警,多数市民毫无准备。
1949年7月24日
刊登在《新民报》上的
预警信息
事后陈毅市长反思说:“竺可桢先生曾几次向我说,大风快来,要注意。……想起老先生的话有道理,说明自己不懂,又不听人家的,教训很大。上海这样大,光我们管不行,要大家管。”
1921年8月28日《申报》上
题为“本月江浙滨海之两台风”的报道
对台风历史及名称由来进行了简要描述
作者是气象学家竺可桢
从那以后,台风预报迅速走上了正轨。
同时,看到台风来袭暴露出的市区排水能力低下问题,1950年代初,上海新建长白、控江、鞍山等新村时,着重在防洪排涝方面做了加强。
为了统一指挥全市防汛工作,上海市政府于1950年建立市防汛总指挥部。
之后几十年,上海虽然仍时常遭遇台风侵扰,甚至偶有台风直接登陆,但像7·24台风那种级别的灾害再也没出现。
风雨过后,魔都总能迅速恢复正常运行,离不开城市各级防汛和相关部门的保障。
台风来临
保安在外滩维持秩序
/任国强 摄
就拿去年台风“黑格比”来袭期间来说,全市共出动了10万余人次应急值守、3300余名排水量放水人员、2.7万余名环卫一线工人和2.3万余名警力上岗。
魔都人民之所以喜欢说台风“结界”,应该理解为大家对城市平安的一种美好愿望。
面对自然灾害,真正的结界一定是每个人都有过硬的防灾意识和知识,整座城市有优秀的预报防灾体系。
在这几件事上,上海和它的市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做得更好。
参考资料:
1. 《上海气象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气象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
2. 支星、刘欧萱,《徐家汇观象台的历史地位及贡献》,《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年10月23日。
3. 申知沪志,《上海台风简史|“结界”是如何炼成的》,微信公众号“方志上海”,2019年8月9日。
4. 马松,《台风一到上海就拐弯,真是这样吗》,解放日报,2015年10月19日。
5. 子烈,《“魔都结界”由此孕育》,新民晚报,2019年04月20日。
6. 马丹,《台风怎么总是跟上海擦肩而过?》,新民晚报,2011年08月08日。
7. 张慧、邵鹏,《台风最爱从哪儿登陆》,北京日报,2020年08月12日。
. 栾晓娜、吴跃伟,《魔都真有对抗台风的“结界”?为何台风总是绕过上海》,澎湃新闻,2017年9月14日。
- END -
更多上海故事,点击下方
···
写稿子:韩小妮/ 编稿子:韩小妮/
拍视频:姚祖鸿 拿摩温/
写毛笔:刘 娴/ 做图片:二 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