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食事】光明邨长队的秘密

Biu Han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2020-09-12


住在淮海路光明邨附近的“老土地”们知道,这爿店年头是挺长了,开了有七八十年了,但是天天门口拍长龙是这几年才有的事情。


每天,只要站在门口,观察一下伸长脖子等候买酱鸭、月饼的人们,再看看从楼上下来的一张张面孔,就能略知这长龙的秘密了。


今朝,阿拉就请了三位光明邨的老食客,谈谈光明邨为啥生意噶好。

鲜肉月饼买好趁热吃当然是最香的

光明邨长队里经常不乏这样的老太太

引子

早晨10点不到,淮海路上大多数商店还没开门,光明邨门口却已经人头攒动,排起了买熟食、糕点的长队。


门口簇拥着的人群,确切地说可以分为四路纵队。卤味熟食窗口外边有两路,所卖熟食分别由酱鸭和走油肉“领衔”,其中又数酱鸭队伍更胜一筹,始终保持着二三十个人的长度。大门的另一边是半成品和点心窗口,以及月饼窗口。过了中秋节,买鲜肉月饼的长队终于瘦身下来,但也有近十个人。


“排半个钟头够了。”一对老夫妇加入到酱鸭队伍的尾端,头发花白的老爷叔从环保袋里掏出一个塑料茶杯喝了口茶说,“今朝还好,平常要排到弄堂口。”


两人三言两语间便和前面穿红裤子的老阿姨聊上了:“河鲫鱼蛮好吃的,还有酱鸭,油爆虾。”“XX老早5块一只,现在几钿啦?”


“小金,倷去看衣裳,我要买酱鸭。”唧唧喳喳走来四五个阿姨,一听这称呼就知道是年轻时就要好的“小姐妹”,相约一起逛马路。要好是要好,或许暗地里也在别苗头,阿姨们打扮得都蛮拼的。“小金”穿了毛绒绒的豹纹长上衣,肩部是黑色镶皮装饰,下身的黑色七分打底裤别出心裁地“挖”了几个镂空洞眼。她和另外两个小姐妹拐进隔壁的“真丝大王”看了两眼又转出来,嚷嚷着:“我要吃月饼!”也排队去了。


事实上,只要站在光明邨门口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排队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其中不乏有拄着拐杖的、坐着轮椅的在一旁等待。

来五份

中午时间,吃饭的等座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

吃出花头经的冯锡强


去年跟前年旅游节,3点钟就来抢位子


绕开门前的队伍,走进店堂直上二楼,二楼大都是四人座的小方桌。此时10点刚过,已有八成的“上座率”。63岁的冯锡强(化名)已经在靠楼梯口的一个小方桌前等候我们了。“我提前20分钟来的,9点40分就到了。”


冯锡强是这里的老吃客了。“光明邨最早是吃点心、馄饨的地方,后来光明邨变成大酒店,就不光来吃点心了,聚餐、过生日都来的。这里一个是实惠,性价比高。第二个,味道对路。像阿拉这种年龄,辣的吃不惯,还是本帮菜符合阿拉胃口。”


来的年头长了,冯锡强吃出了点“花头经”。他指了指靠窗的那排座位,饶有兴致地说:“喏喏喏,那边位子视野最好。每年秋天旅游节不是有花车大游行嘛?开到光明邨这里也会停下来跳支舞。有一趟我偶然看到,晓得了。去年跟前年,我3点钟就来抢位子,挑个靠窗的位子泡杯茶,请朋友一道来,一边吃一边等花车。坐在楼上相当于一个观礼台,表演看得老清爽的。等到表演结束,阿拉也差不多吃好回去了。”

“不好意思,阿拉今朝辰光蛮长呃”


冯锡强那天约了两个人:“有一个同学跟我讲要聚会,叫我帮她推荐个饭店。伊跟我讲,“我还是想订光明邨’。那我讲‘侬今朝一道过来吧,顺便订订看’。还有一个是家里亲眷,也一直来吃的。”


10点三刻,店堂里人越来越多了。冯锡强不时跟站在一旁想等座位的客人打招呼:“不好意思,阿拉今朝辰光蛮长呃。”


“侬看,已经跟第7个人讲了。”他说,“阿拉来了一个钟头,店堂里差别大哇?要等到2点钟,人再一点点少了。”


周遭听到的大都是上海话。郭福珍说:“侬去看,来这里的年龄都是五六十岁、六七十岁。这批人实质上是老大的群体。条件老好嘛也不大可能,到外头来一般吃吃还可以承受。这点人过来应该是想来享受的。”


去年买月饼排了7个钟头队


这时,和老严约了一起吃饭的亲戚黄碧钧和同学郭福珍都来了。


“去年买鲜肉月饼,排了7个钟头噢!”黄碧钧说,“阿拉爱人一早上就来排了,没想到噶许多人。排到一半尴尬唻,弄僵脱了,只好一直排下去。结果吃中饭哪能办呢?我在上头吃面,吃好帮他点好,我到下头去排队,换他到上头来吃。我讲,侬相当于上一个班噢!”


趁点菜上菜的间隙,郭福珍赶紧下楼到服务台预订包厢,可惜一周后的包厢都订满了,只订到大堂的位置。“这几年我也看不懂了,生意噶好。”


“这里呢,地段好。有辰光老人交关(很多)日子没出来了,就叫伊拉出来吃一顿。想想来淮海路,总归蛮开心的。”黄碧钧说,家庭聚餐经常选在这里。


阿拉欢喜跑到淮海路回忆回忆


在几位阿姨爷叔的口中,“淮海路”这三个字有着无限的吸引力。除了因为是所谓的“高档地方”,似乎还有一种由来已久的好感。“年轻辰光对淮海路印象老好的,马路气氛跟人家两样的,不是老拥挤的,而且有梧桐树。谈朋友的辰光在这条马路上走,人的心情老好的。”郭福珍说。


“老早外地游客逛南京路,上海人呢,往淮海路跑。”他说,“就是马路上的店面变掉了。阿拉年轻辰光都是传统商店,比方讲老大昌、长春、哈尔滨、全国土特产商店、红房子西菜馆、第二食品商店、美心酒家……后来品牌店进来了。不过我刚刚从陕西路走过来,看过交关店家都关脱了。听讲现在是调整阶段,估计区里压力也蛮大的。”


郭福珍说:“老早买衣裳专门跑到妇女用品商店,现在不去了,里厢物事太贵了。”黄碧钧也说:“要来淮海路买东西,阿拉退休人员承受不起,没意思呃。大多数是小青年的市面了。但是阿拉欢喜到这里跑跑,回忆回忆。”


菜上齐了,几位阿姨爷叔的谈兴也越来越浓。老严已经数不清跟多少人打了招呼“阿拉辰光蛮长”了。一个穿连帽衫的中年阿姨吃好饭一边往楼梯口走一边自嘲说:“等了一个钟头,立着吃,神经病!”

冯锡强和朋友点了酱鸭先吃起来

两个背着大挎包、戴鸭舌帽的老伯交头接耳:“现在叫光明邨大酒店啦?”还有人“换位思考”说:“在这里上班,估计服务员心里厢不会老开心的。年纪大的基本上都是格副腔调,小青年在这里劲也没了。”

进边门的倪金福

边门进店的老吃客


70多岁的倪金福每趟来光明邨吃饭,都会熟门熟路地绕到边门进店,因为“一年四季不管刮风落雨,门口总归有人在排队,正门跑不进去。”


倪金福住在普陀区,但每个月总要到这里来个两三趟。他记得,留意到淮海路上的这爿饭店是在2006年。当时,他有个表阿姐来做80岁生日,在4楼订了个包厢。跑进来一看,包厢布置得古色古香,“感觉这个地方老温馨呃”。酒家为寿宴安排了司仪,“做寿有一些仪式,司仪当场出口成章,妙语连篇,老会调动气氛的。年纪大的就是要热闹,这一套老满足阿拉这一代人需要的。”


那顿寿宴让倪金福印象深刻,等到给自己父亲筹备90岁大寿的时候,他马上想起了这爿饭店。寿宴热热闹闹办了10桌。从那以后,倪金福就成了光明邨的老顾客。


价钿实惠,请人家吃也不坍台


“为啥道理噶欢喜这爿饭店呢?”他说,“讲到底,两个字:实惠!符合阿拉退休工人、工薪阶层需要。而且菜式呢,保持本帮特色。”


凡是外地、国外有朋友来上海,倪金福都往光明邨领。“价钿是实惠,但是请人家吃也不坍台。——在淮海路这种高档地区请人家吃本帮菜,啊是不错啊?”


店里的特色菜,他“背也背得出来了”。“每趟过来,熏鱼、酱鸭、油爆虾,这三样是必点的。熏鱼算冷盘,但是每趟端上来都是热的,老好吃的。有两个炒菜只要十几块二十块,比方讲面筋煲、蛤蜊炖蛋,价钿不大,味道老好,也是每趟必点。今年上半年还翻了点花样,新出了炒腰花、炒猪肝,也是本帮菜里厢老实惠的菜。炒鳝糊从老早的40多块涨到62块了,这个阿拉也理解,外头一斤鳝鱼都从20多块涨到40块了嘛。味道一直烧得老好。”


哎,老年人变化大啊


老倪自诩,在吃方面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 “啥华尔道夫里厢的法国餐馆,我也去吃过的。讲了难听点,不实惠的呀。”说到这个,老倪连说了好几个“不实惠”。“价钿嘛老贵,啥法国厨师掌勺。一盘菜端上来,只有三块鸭子。外头烤得老老脆,里厢嘛血淋哒滴呃。这个确实是人家特色菜,但是老实讲,阿拉接受不了,还不及酱鸭好吃。那边吃一顿,在光明邨好吃10顿唻!”


倪金福把光明邨定义为“高档地区的平民餐厅”。“像阿拉这种年龄,总归算算用用的。淮海路上这种实惠的店家蛮难寻的。”他说,“想到高档地区有这样一爿店,哪怕不去点菜,逛好淮海路过去吃碗馄饨、吃碗面,也老适宜(舒服)的。”


“四个人的话,200多块吃得老好了,还好吃瓶啤酒。”倪金福说,“这个我印象老深的。去年我跟几个朋友吃好饭,还带了点菜回去。坐23路电车的辰光碰到黄永生,阿拉认得的呀。没想到没多少日脚他就过世了。哎,老年人变化老大的。”

等座的椅子都没有,两个阿姨索性坐在楼梯上看起了菜单

包厢里的聚会吃得差不多了,有人开始收钱“劈硬柴”了

聚会组织者褚鸿德
88岁的聚会组织者

酒店4楼到6楼是包厢。一位老先生拖着步子一点点从4楼包厢里挪出来。他戴一副金丝边眼镜,其中的一块镜片像是起了雾气。

“伊拉都叫我诸老师。”88岁的诸鸿德自我介绍说。今天老单位同事聚会,他是组织者。“我基本上一个月要在此地订10桌以上。”他一一细数,“百货店15号,医药公司20号,还有阿拉女儿厂里的退休工人2个月聚一趟,摆在夜头(晚上)的。”

工作过的几个单位老同志碰头,都由诸鸿德张罗。老先生说:“我是‘胃口好’,15号吃的小菜,20号还是这些菜。要出两份钞票,还要为伊拉操劳,所以我精神蛮伟大的。眼睛又不便当,一只眼睛看不出但有点光,所以磨砂玻璃磨掉了,否则两只眼睛要打相打(打架)。”原来眼镜“起雾”是这么回事。

出来吃饭,大家都觉得年轻点

今天的聚会来了13个人。“上趟20个,没一定的。”诸鸿德说,“哎呀,变化交关大,家里有事情不来的,身体不好不来的,我弄得总归头头转(团团转)。我是约法三章,要喊伊拉遵守纪律,有事情请假,但是有的人比较马虎。那我菜单里厢都有讲究的呀。比方说到底是点一份半,还是点小盆。”

组织聚会虽然辛苦,但他心里还是挺乐意的:“家里看看电视、看看报、听听半导体,总归厌气的。我颈椎腰椎不好,行动不便,白内障,看不清爽,所以平常不出来的。到这里碰在一道老高兴的,主要倒不是吃,大家会会面,通通气。来了以后,大家都觉得年轻点。”

诸鸿德住在茂名路,因为腿脚不便,每趟来吃饭都打车。“近是近的,但是叫差头吃力。”他摇摇头说,“有辰光等半个钟头才有车子停。待运,待运,待运,都是待运,就是不肯停,看到老年人不肯停。我立半个钟头吃不消。”

为免打车之苦,今天吃好饭,诸鸿德打算叫住在楼上的侄子开助动车来接。这时一个瘦高个的老伯出来跟他打招呼:“我准备回去了。”包厢里,几位老先生正在递钞票。看来聚餐是AA制,大家“劈硬柴”。

光明邨门口的淮海路,中午时分总是一片迎来送往

尾声:再会!当心!

下午1点半超过,门口排队买熟食的人少了些。几个中午出来遛弯的年轻女孩捧着奶茶经过:“今朝排队人哪能噶少?”说少吧,其实也总有那么一二十人。不停有人满载而去,也不停有人加入队伍,还不停有人从酒楼里出来。

“再会再会!今朝阿嫂没来啊?”一群老人坐电梯里下来,老先生们道别时郑重地相互握了握手。“倷哪能跑?自家(自己)当心噢!”老太太们相互关照说。拄着拐杖的;由老伴推着轮椅的;趴开腿走路,尽力保持平衡的……大家互道珍重,各自回家去了。


写稿&拍照小妹:Biu Han

拍照大叔:DeepestV

插图小妹:Tingting

编版大叔:unFunny

☻本号所有文图均为原创☻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谢谢!

各位看了开心的话

请戳标题下方蓝色小字关注本号


回复“好米道”,《上海食事》看到饱;回复“弄堂”,带你《弄堂游记》兜一兜;

回复“爷叔”,领略《上海爷叔》风采;回复“小乐惠”,体会上海普通人生活乐趣

如果各位身边有你认为值得写写的上海人,也请后台告诉本号,谢谢大家捧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