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六》里那些牵手的,到底能谈成朋友吗?
今年8月,上海人发现了一个情况。
原本每周六播一期的王牌节目《相约星期六》连着几个星期都在重播,在同一时段,甚至还播出了其它节目。
难道,这档节目要停播?
后来电视台给出了官方回应:并非停播,而是节目正处于改版期,后续会更名为《相约吧》,以季播形式与观众见面。
但这并不妨碍上海人开始回忆起《相约星期六》的点点滴滴了。
确实,这档节目开播了20年,几乎每个上海人都知道:要找对象,去相约星期六,有情就牵手。
20年前,在电视节目里找对象、谈恋爱的形式新颖特别,吸引了适婚青年,也吸引了中老年人和当时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80后90后们。
那时参加节目的25岁女嘉宾就会说:“我是老姑娘了。”
而现在,年龄的界限渐渐被弱化,“相亲”这个词,在适婚青年的词典中也越来越被边缘化。
所以,一档相亲节目的兴衰起落,或许也折射着这个城市年轻人婚恋观的变化。
一
1998年,唐凡辉读高中。
东方电视台20频道出了一档新节目,爸妈周六晚上守在电视机前看,看的时候还喜欢评头论足。
“这个男小囡条件蛮好,卖相好,年纪轻轻做到经理了。”
“这个小姑娘要求有点太高了……”
这是一档电视相亲节目,男女嘉宾在电视里通过自我介绍、一起做游戏的方式来增进了解,实现快速配对。
节目名字和播出时间极其相配——《相约星期六》。
节目开播伊始
董卿、吕凉和方青卓
都曾担任过主持人
1998年1月24日,《相约星期六》第一期节目播出时,宣传语是这么说的:这是荧屏上出现的第一个以“婚恋交友”为主题的电视栏目。
构思节目的编导介绍,开辟这档节目意在填补恋爱谈话节目的空白。
最初的创意曾受台湾的《非常男女》和日本一档《鹊桥》电视节目启发,再加以适合国情的包装、策划。
节目筹备期间,编导们在上海20—25岁、具有中专至硕士学历的年轻人中做过一个广泛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有60%的年轻人感到生活中结识异性朋友的机会较少;84%的年轻人承认对情感婚恋问题存在很多迷惘和疑惑,希望交流。
他们认为,社会给予年轻人讨论爱情、结识异性的机会实在太少。
尽管如此,但当提出“是否愿意通过电视来结识异性”这一问题时,60%以上的人选择了“有兴趣,但有顾虑”。
所以对于节目是否会成功,编导们心里没有底。
来参加节目的
男女嘉宾
大都谈吐不俗
他们当时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说:“刚开始创办这档节目的时候,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
没想到,第一期节目开播就大获成功。电视台在一周内竟接到12000多只电话,有的是发表对节目看法的,也有很多年轻人是来报名的。
二
节目一炮而红,收视率节节攀升,仅一年时间,就达到20%左右,成为上海综艺节目之冠。
每到周六晚上7点多,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相约星期六》,成为很多上海家庭的保留节目。
有观众向报社投稿,发表自己的观后感:“《相约星期六》为青年男女提供相识、相知的机会。”
“无论是节目形式还是栏目的设置均新颖独到,特别是编导把节目的娱乐点定位在‘真’字上,令屏幕内外的观众喜爱有加。”
“相约星期六”
“有情就牵手”
这两句话脍炙人口
还有观众摘录下男女嘉宾的婚恋观语录:
“谈恋爱就像小火炖牛肉,急不得。”
“好男人应该是瓶风油精,包医百病,没有副作用,又有点辣。”
“上海的女孩子特别会‘钓鱼’,老是收收放放,你觉得没希望的时候,又来个电话;觉得自己表现不错的时候,偏又对你不理不睬。于是你就成了一条一天到晚游泳的鱼。”
这些并没有什么实质内容的话,在当时却显得新颖独特,撩起了年轻人甚至于中老年人的心。
令编导意外的是,本来他们以为这只是年轻人关注的一档节目,结果在他们所收到的大量观众来信中,有好些是父辈写来的。
有的观众说:“东视的《相约星期六》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其因是临场嘉宾谈吐不俗、随机应变、妙趣横生,令吾辈中老年观众也为其所吸引。”
有人说:“我真羡慕现在的年轻人,电视媒体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可以勇敢地走进‘相约星期六’。”
还有代孩子报名的:“我在外地工作的时间很多,与儿子的交流很少,他又是一个十分内向的孩子。我知道他很想参加《相约星期六》,可是由于胆怯,不敢来。我想以一个父亲的名义替他报个名,也算是为儿子做了点什么,希望他未来的生活能够比我们这代人活得好。”
节目曾有过“场外连线”环节
让场外嘉宾
直接走进演播室
《相约星期六》的编导曾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表达了节目的意义:“在社会文化转型期,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都在重新构筑和调整。”
“对爱情的渴望、思虑、追求和迷惘,在有相当文化背景的年轻人心中交织。”
“他们需要倾诉,需要理解与被理解,需要在观念的碰撞和融合中看清爱的本来面目,找到解决爱情难题的良方。”
1998年,很多人都说在怀念它。
这个看上去就在眼前的年份,细细想来,其实已有太多的不同。
那一年,上海地铁还只有一条线,大部分上海人的工作、生活半径都还在同一个行政区里;
那一年,货币分房方案开始试点,三湾一弄地块新商品房房价才三四千元;
那一年,很多上海家庭配了第一台电脑,并开始拨号上网……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1990年代的上海,变的远远不只是身外之物。
人的思想、观念,包括婚恋观,也在渐渐发生着变化。
难怪乎,有老年观众会说:“真高兴上海有了你们这样一档节目,这在我们那个年代是根本不可能想象的事情。”
三
在过去和未来的结合点上,年轻人是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
而在年轻人中,在外企工作的人又最早直面了外来文化的冲击。
所以,《相约星期六》最初男女嘉宾的职业大多是“白领”。
现在大家都熟识的少儿节目主持人金炜和导演鄢颇都曾上过相约星期六,他们当时的职业分别是物业公司董事和网络创意总监。
金炜参加完节目后
一度担任过
代班主持人
这些普通青年上电视时的能言善谈曾让观众惊讶不已。
“我很敬佩这些俊男靓女的勇气和才能,相互见面介绍时丝毫没有一点胆怯和腼腆,相反说噱逗唱,口若悬河,很显风采。”
有观众曾写信到报纸表达自己的观感。
在此之前,除了由亲朋好友介绍这样的传统相亲方式之外,人们还会在报纸或杂志上刊登征婚广告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那时的书面征婚广告,对征婚者的描述大都类似,比如“体健貌端”、“温柔文静”、“善解人意”等,无法来评判征婚者A和B到底有什么区别。
而在电视里出现的男女青年就生动活泼多了。
他们的模样、谈吐、才能、参加游戏时的小细节,都在电视节目中毫无遮掩地展现了出来。
节目里
有许多轻松有趣的
游戏环节
而上海观众对此接受程度很高。
不少当事人在节目播出后收到大量亲朋好友、同事同学的电话、来信,表示鼓励和欣赏:“想不到你还有这一面!”
到电视上大大方方谈情说爱,并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而是一次值得夸耀的人生体验。
四
唐凡辉和父母一起看《相约星期六》的时候,万万没想到的是,10年之后,这个节目会和他有紧密关系。
2008年,他已大学毕业,在一家动画公司工作。
某一天开会谈完公事之后,大家依然坐在会议室里闲聊。
老板说起,要不推选一个同事去参加《相约星期六》,其他同事做后援团,就当作公司的一次团建活动。
老板的眼神对准了唐凡辉,同事们也开始起哄,说要帮他报名。
“我那时还没想找女朋友的事,本想等事业稳定再说,不过盛情难却,就答应了下来。”
唐凡辉(左)
参加节目时的画面
唐凡辉回家和父母说起这事,《相约星期六》的老观众对此非常起劲。
儿子老大不小了,他们早就操心起了相亲的事。上电视在他们看来,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报名之后,节目组会有个简短的面试,对应征者的工作背景,择偶要求等都要有个大概的了解。
唐凡辉记得当时去东方电视台面试时,现场总共有100多人,除了20多名男生外,其他都为女生。
男女比例不协调是节目开播就遇到的问题。
根据节目开播后所收到的报名来信来电,女青年报名人数与男青年报名人数曾达到50:1的悬殊比例。
唐凡辉当时被问了一些简单问题,诸如“你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才艺”、“对女方有什么要求”之类。
隔了一两个月,他接到工作人员的电话,通知他在某个时间去录节目。
唐凡辉(后排右一)
和其他嘉宾合影
/受访者提供
节目的时长近一个小时,但录制的时间却多达几个小时。
唐凡辉坐在嘉宾位子上,面前摆着介绍他的牌子:28岁,动画公司制作经理。
这时,他那原来还不考虑交女友、只是参加公司团建活动的心态微妙地发生了变化。
“以前在家看《相约星期六》,只是看戏,但自己上了节目之后,就入戏了,开始真正想这件事。”
或许是环境的影响,嘉宾们虽然口头上会说是来“试一试,玩一玩”的,但大多数的目标确实是相亲。
而根据节目的要求,每个嘉宾都会准备才艺以及给心仪对象的小礼物。
“大家多少都用了心,用心之后就会认真。”
节目的第一个环节是女嘉宾戴着面具走出来自我介绍。如果男嘉宾觉得她是自己心仪的女生,就可以站出来,“为爱冲冲冲”。
女嘉宾戴着面具自我介绍后
感到心仪的男嘉宾
会大方站出来
3号女嘉宾介绍完自己后,唐凡辉和另一个男嘉宾都站了出来。
在参加节目的面试时,唐凡辉仔细想过了自己的择偶要求。
他希望找一个善解人意、体贴温柔、做事能顾全大局的女孩做自己的女朋友。
所以,当3号女嘉宾介绍自己曾做过的一件“厉害”事情是做了一双袜子时,唐凡辉觉得这个女孩子心思细腻,心灵手巧,是自己寻找的那一类女孩。
只是最终3号女嘉宾并没有选择他,之后出场的女嘉宾,唐凡辉也一个都没有选。
五
以节目的模式来说,如果一开始没有选好嘉宾配对,在最后也就很难被“乱点鸳鸯谱”配上。
从唐凡辉的这波“操作”来看,他当时基本上放弃了在节目上相中另一半的机会。
不过那时,《相约星期六》已经多了一个新环节——场外连线。
在主持人介绍外场女嘉宾的名字时,唐凡辉心里一动,就是她了。
“那段时间,我脑子里一直在想一句话:希望自己未来的生活能圆融一些。而那个女嘉宾的名字,就叫袁溶。”
唐凡辉果断地选择了她,袁溶从外场进入内场,在最后的配对环节中,他们俩成了一对。
唐凡辉(中)
和妻子袁溶(左)
通过节目幸运牵手
/受访者提供
“屏幕上配对,屏幕下没戏”的案例有很多,但唐凡辉和袁溶却很快确定了下来。
那一年6月底录的节目,第二年2月就领证结婚了。
“我内心是非常感谢这个节目的,还曾想过给节目组送喜糖呢。”
后来每当认识新朋友,被问起和爱人是怎么认识的时候,唐凡辉和妻子都会相视一笑,说是通过《相约星期六》认识的。
“上海人都知道的,外地朋友不知道的话,我们就会告诉他们,是上海一档很有名的相亲节目。”
和唐凡辉一样,有上千对嘉宾通过节目结缘牵手,组建自己的小家庭。
除了电视节目
节目组还经常举办
各种大型活动
和后来有一些相亲类节目更多是突显嘉宾个人“弹眼落睛”的言论不同,《相约星期六》在给人们找对象这件事上是认真的。
即使现场没有牵手成功,节目组也会组织大型的活动,让各期嘉宾聚集在一起,看看能不能再擦出一些火花。
六
20年,转瞬即过。
适婚年龄的嘉宾从70后、80后,变成了90后。
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罗毅从2010年开始做《相约星期六》的嘉宾主持。
节目组引入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或媒体人等来做嘉宾主持,一是为了丰富节目;
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传达一些更为健康、更符合时代变化的婚恋观,让青年男女们不要被年龄、经济条件等因素限制了爱情。
前些年
节目也曾尝试过
当时红火的”转椅子“形式
虽然在罗毅看来,中国人的婚恋观从根本上来说变化不大,但她也感觉到,年龄的界限弱化了一点。
曾经有女嘉宾试探地问嘉宾:“我已经25岁了,迄今没有寻找对象,请问你是否以为我是个老姑娘了。”
而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25岁根本还不算什么。
根据上海民政局曾经公布的数字显示,2014年上海居民平均结婚登记年龄为男性34.43岁、女性32.00岁,连续五年呈上升趋势。
节目中随着时间推移而呈现出来的变化,让罗毅感受比较明显的是,嘉宾们对职业的接受度更宽泛了。
“最早人们认为国企、国营单位、外企都还不错,现在人们对创业的接受度很高,不再认为他是没有工作的。”
20年来,有人说
“铁打的倪琳,
流水的男主持”
年龄、职业的界限被打破,寻找对象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
现在,适婚年龄的年轻人更为开放,也有更多渠道认识异性,所以他们对于“相亲”的认可程度是在逐渐下降的。
今年,就有节目组的工作人员曾和记者吐苦水:“现在最难的问题就是找嘉宾,希望能重新唤起大家来报名的需求。”
唐凡辉从自身角度说出了代际之间的差别:“我们80后还是有些传统的。我们小时候经历过物资短缺的时代,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没那么容易。”
“但85后、90后有记忆的时候就什么都不缺了,他们可以更多地去追求自我想要的东西。”
“而且他们的父母也更为年轻、更为开放,不会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去催婚。”
“等到我们的孩子长大,我们肯定是不会催他们的,让他们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 END -
更多市民历史故事,点击下方
写稿子:顾 筝/ 画图画:二 黑/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刘 真/
拿摩温:陈不好玩/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