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邂逅人间灯火!《中国诗词大会》点亮山河人心

中国诗词大会 央视科教
2024-10-1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随着夜幕的缓缓降临,点点灯火渐渐汇聚成流光溢彩的海洋,在这无限光影之中,《2024中国诗词大会》第八场即将开启,带您一同探寻那些镌刻在诗词里的“灯火”故事。本场的主题是“灯火”,我们将穿越时间的隧道,追寻那些照亮古人心灵的明灯,探索这一璀璨意象如何在诗人笔下闪烁其独特的文化光芒。



点亮光明,悲喜情思拨动心弦



“灯火”往往承载着丰富而深远的象征意义,灵动地穿梭于诗行之间,绘制出一幅幅韵味悠长的画面。它不仅仅是夜幕中的点点光明,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与表达——它是离人望乡的寂寞,是游子夜归的温暖,是盛宴上的辉煌,亦是静室中勤学者的伴侣。从江面上摇曳的渔火,到深宫里静默的宫灯,每一盏灯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象征意义。



本场诗词大会带我们回顾了记忆中的点点“灯火”:被用来象征思念与等待的灯火,是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也是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所写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捕捉了节日的喜庆与内心孤寂相交织的瞬间,用灯火透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理想和爱情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政治失意后的孤高品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灯火”也常用来表达温暖和希望,在漫漫长夜,灯火是安宁与温馨的来源,杜甫说“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道出了只要有灯,人心还是温暖的、有希望的;同是羁旅之人,看到灯火时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则描绘了象征孤独与寂寞的灯火。总之,“灯火”在中国古诗词中以其独特的光影和暖意,成为诗人抒发情感、描绘景象、传达哲思的重要工具。



智慧结晶,制灯技艺领先世界



灯,不只是物理上的光与热,是心灵深处的情感抒发,也是古人智慧与工艺的结晶。在中国古代,灯的制造技艺曾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工匠们巧妙设计,创制了各式各样的灯具,其中不乏精美绝伦之作。这些灯具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照明需求,更在艺术和审美上达到了高峰。


节目通过诗句“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引出了灯盏上的导烟管这一重要发明,这种设计在欧洲直至十五世纪才出现,而我国从汉朝起就已广泛使用,汉代文物彩绘雁鱼铜灯、长信宫灯等便是这一先进技术的见证,其设计既实用又兼具观赏性,反映了古人对光与影的深刻理解。这些灯不仅以其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闻名,更是文化与审美的结晶,既展示了古人在技术上的精湛,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美学的深刻理解和追求。这些灯饰在漆黑的夜晚,不仅能驱散四周的阴霾,也带来一份温暖和希望,成为连接古人生活与艺术美学的桥梁。



薪火相传,中华文明爝火不熄



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名为“薪火”,设计理念源自举世闻名的良渚文化,2023年6月15日,19位采火使者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点燃采火棒。火炬顶部出火口的形状源自良渚文化代表性器物玉琮的“琮”字,取其最早的甲骨文字形,以玉琮为表征,以人文历史和山川风物为主干,犹如手握薪柴,传承五千年华夏文明。



节目通过主持人参与亚运圣火传递,引出诗句“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承载着智慧与光明的火炬永不熄灭,喻示着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也是光明、力量与希望的象征,包含着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从古至今,灯火照亮了无数的路,而你我,也正是一盏又一盏的灯火,正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华夏文明星火永续,灯火永存。”本场《中国诗词大会》通过诗词的朗诵与解读,点亮这些被岁月雕琢的灯火,让古典文学的光辉照亮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诗的光辉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一起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暖光。



参与节目互动,赢取精美礼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央视科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