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雨至,万物生,雨水养生划重点!

好友悦读 2023-04-09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3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将要来临。

   

     雨水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

雨水节气保健

雨水节气雨量渐增,北半球日照增强,气温回升,暖湿空气活跃。此时昼夜温差大,孩子易外感伤风;如饮食不节,或“贪凉“喜冷,脾胃易损。此期保健重点:防外感,调饮食,益肝健脾。

早晚添衣防外感

早春之时乍暖还寒,外出多穿一件衣服,出汗后及时擦干,免受“倒春寒”之伤。

饮食宜忌养脾胃

少食燥热食物,如牛羊肉,以免助阳外泄,致肝木升发太过,伤及脾土。“倒春寒”使外散之阳气郁闭,或者饮食不节,致人体内郁热,此时如“贪凉”进食寒凉食物,容易伤及脏腑。

饮食上宜多甘(玉米、山药等甜味食物)少酸(山楂、柠檬等酸味食物),以健运脾土,防肝气过亢。多吃蔬菜,如茼蒿、菠菜等,助消化防积食。

食疗方推荐:山药百合粥

山药健脾助消化;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其含有的蛋白质、氨基酸和多糖可有效的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春捂

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偏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大家不要过早减去外衣,应多捂一段时间。

护脾

中医认为,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

养阳强免疫

阳气是生命之本,是人体的一个免疫力体制,“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体免疫力低下,抵抗疾病的能力也会变差。所以阳气生发起来,人就有很好的身体保护能力。

运动情志养生

雨水节气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因此人体阳气也需顺应自然,向外向上升发 。天气渐暖,空气湿润,使人皮腠理开泄,循环系统功能加强,身体会出现乏力,应该早起床,多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
中老年人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如太极、五禽戏、八段锦等是比较好的选择。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内脏、神经及肌肉的功能状态,增强内脏的功能等。

养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春三月,此谓发。天地倶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摄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在精神调摄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生活上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这样可帮助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情志


1、按摩经络以调情志

雨水节气,应顺应春季万物生发向上的趋势,尽可能保持情绪舒畅,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及时释放压力,疏导不良情绪;并可辅以经络拍打、经络操等方式以疏通经络、调畅气机。

春天到了, 人们容易感到困倦、无精打采、迷迷糊糊,可以用拇指按揉内关、神门、三阴交这三个穴位,每天按揉5—10分钟,可起到安神定志、调整睡眠的作用。


2、保持心态平和

中医认为,忧思伤脾。也就是说,人过度忧虑,会影响脾胃功能。比如,我们若在吃饭前与人发生争执或发生其他不愉快的事,就会有“气饱了”的感觉,这时若强制进食,很可能会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

因为低落的情绪可使人的中枢神经受到抑制,而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各种消化液分泌减少,还可使消化系统肌肉活动失调,造成食欲降低、恶心、呕吐等症状。

因此,雨水节气情志养生至关重要。我们应尽量调整心态,做到心情恬淡、开朗豁达、与人为善。

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不要冥思苦想钻牛角尖,力争及时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

肝喜顺畅而恶抑郁,只有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才能使肝气平稳,脾胃才得以安宁。



更多精彩推荐阅读 1播放2播放3播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