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治工作正有条不紊开展”
“医疗救治工作正有条不紊开展。”12月20日13时,当记者拨通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主任白登彦的电话时,他在临夏州人民医院刚刚完成了一台脊柱脊髓损伤的手术,“患者术后病情平稳”。
18日23时59分,一场突如其来的6.2级地震袭击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及其周边地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国家民委第一时间与受灾地区民族工作部门联系,要求密切关注各族群众受灾情况,并划拨经费100万元支持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委属高校启动师生受灾情况排查,开通学生专项困难补助绿色通道,对受灾学生家庭发放临时困难补助。
在做好应急避险的同时,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西北民族大学迅速组织医疗资源,积极参与灾后救治工作。19日清晨,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一支应急医疗队和一支心理救援队赶赴积石山地震灾区救治一线。
当日8时许,在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魏洪涛的带领下,白登彦等11名由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心胸外科、急诊科及麻醉科医护人员组成的应急医疗队抵达积石山县人民医院,接管普外二病区和妇科病区。
▲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魏洪涛在积石山县医院查房。图片来源:西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随后,白登彦又接到新任务,前往临夏州人民医院参与甘肃省医疗专家组工作,协同国家卫健委医疗专家组对56名受伤患者进行救治。
初步筛查、诊断和分检……按照“需要立即手术”“需要转诊兰州”“临时固定、择期手术”等不同情况,白登彦细心制定救治方案。遇到重症患者,他立即安排实施手术。
“我们应急医疗队正与当地医护人员一起,积极开展灾后救治工作,为最大限度保障灾后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注入能量。”白登彦说。
与应急医疗队一同奔赴灾区一线的,还有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何蕊芳带队的心理救援队。心理救援队分为3组,分别对受灾严重的大河家镇、石源镇、刘集乡群众开展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地震作为重大的自然灾害,不少人会有‘心理余震’,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1997年出生的李转雄是心理救援队里最年轻的队员,她这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灾区遇难者家属及儿童进行紧急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安全岛、蝴蝶拍、游戏疗法等干预技术,帮助和鼓励受灾群众重新树立信心,勇敢面对挫折。
在大河家镇康吊村入户走访时,李转雄的内心深受触动。一个七八岁的小朋友,父母在外务工,平时主要和奶奶一起生活。此次地震发生时,奶奶不幸离世,孩子一直处于紧张、焦虑、恐惧中。李转雄当时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摆脱紧张和焦虑,防止负面情绪滋生和蔓延,陪他们一起迈过这道“坎”。
“经过紧急心理干预之后,小朋友慢慢开始放松,从低头不语到逐渐愿意与人交流。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灾区人民一定能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重拾信心、重建家园。”李转雄说。
截至12月20日上午,记者从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获悉,目前灾区救援工作已基本结束,下一步工作重点将放在伤员救治上。国家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民委将继续与灾区民族工作部门、委属高校密切联系,了解各族群众受灾情况,全力做好灾后相关安置、救助工作。
来源:中国民族报
文/记者 周宛霖 通讯员 胡俊
监制/肖静芳 统筹/安宁宁 编辑制作/石建杭
关注国家民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