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好共同现代化的“利川答卷”
从“荒山为城溪作壕”,到鄂渝边际宜居宜业明珠城市;从山寒路远车马稀,到数十万“候鸟人”聚集的康养之城;从一身泥土农当家,到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县域经济大市……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承自然禀赋、展人文情怀、聚团结之力,以改革创新奋力谱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利川篇章。
利川市以推进“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为契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落实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要求,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与共同现代化建设深度融合发展。
▲ 凉城利川。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加快搭建供应链平台体系,建设富硒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 毛坝大茅坡茶园。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聚焦“土硒茶凉绿”五大特色,做大“土特产”文章,做优“利川红”品牌。如今,全市“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认证产品269个,中药材黄连占全国市场份额约60%,特色产业种植总面积稳定在164万亩以上;茶树种植面积达27.37万亩,年综合产值跃升至32亿元,带动20余万各族群众稳定增收致富,茶产业已成为利川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柱产业。
搭建“名优茶出省、大宗茶出海”供应链平台,为中小微茶企提供产销对接服务;加快建设中药材(黄连)产品集散中心,培育形成一批区域性产品交易中心和集散基地。推广使用湖北供应链物流信息平台,链接全市中小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完成45家企业在平台注册,打破信息壁垒,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完善物流体系建设架构,推进农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建设,12个乡镇综合服务站和262个村级服务网点建成运营,快递进村实现全覆盖;推进利咸高速、G350、G318、G351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形成“东西畅通、北承南联、辐射武陵山区”的路网格局,打通供应链物流大通道。
一叶成一业,茶山变金山。在青山绿水间,利川用行动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利川答卷”。
开展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试点,打造避暑康养胜地
▲ 苏马荡市民文艺晚会。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苏马荡(土家语,意为“老虎喝水的地方”),正是利川市谋道镇上一处悬崖边的“候鸟”聚居地。“我每年都要到苏马荡住上几个月,这里气候凉爽,配套设施齐全,来自各省份各民族的‘候鸟’有几十万人。”来自新疆伊犁的“候鸟”伊尔凡说。
“利川凉”只是吸引城市避暑客的“敲门砖”。真正让他们留下来的,是完善的配套设施、美丽的安居环境和多彩的文化生活。
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建立“候鸟”人才智库,设立“8·15候鸟人才日”,引导“候鸟人才”和“候鸟专家”驻点服务利川特色农业、新型工业、文化产业等。打造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为各族“候鸟”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就业创业、住房就医等服务。
锚定“凉爽利川·度假天堂”定位,利川市聚焦“人口、城市、产业”发展三要素,持续优化“政策包”,深入开展就地城镇化、城镇和产业“双集中”试点,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协调处理城市“绿脉、水脉、文脉”,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体推进城区“一江四水”生态治理,打造32公里生态廊道、城市绿道,构建“青山为屏,一水穿城”的城市格局;建设口袋公园、带状公园等50余个,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41%,勾勒出山水城融合的山城风貌。
集中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推进核心景区提档升级,加快建设齐岳山滑雪场项目,全力打造四季有特色、四季皆宜游的优质休闲旅游产品。
“中国凉爽之城”如何在共同现代化的进程中开更美的“花”、结更甜的“果”?利川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给出了答案。
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共建共享和美家园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利川市以“水”为抓手,共筑共同现代化绿色屏障。利川市积极开展小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在不改变村民自治主体、惠民政策和考核管理的前提下,成立团堡镇小溪河流域联村党委,全面强化党的引领,着力提高全流域治理能力和水平。
修建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项目,保障流域内各族群众饮用水安全;推进镇村污水处理一体化,启动团堡集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让各族群众生活环境更加宜居;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小溪河新岸线,搭建休闲亲水平台,形成“景观+休闲+水美+旅游”的发展模式……如今,小溪河流域正朝着生态环境“美起来”、政策机制“活起来”、农民群众“富起来”目标大步迈进。
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可以更好映照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和底色。利川市紧紧围绕“五共”理念,广泛开展“美丽利川·共同缔造”“幸福利川·共建共享”活动,不断推动构建政府、社会、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在城市社区以小区、楼栋为基本单元,破解“停车难”“充电难”等急难愁盼问题640余个,推动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
▲ 沙溪乡大沙溪村开展“小院说事”。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我们想解决的事情都是大家一起想办法,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元堡乡红椿村村民曾小维说,村“两委”干部、院落群众齐聚一堂,说身边事,议乡土情,解开了邻里纠纷的“千千结”,也迈上了村级发展的“快车道”。
监制 | 肖静芳
统筹 | 安宁宁
编辑制作 | 封煜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