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纸”里的《文史哲》点滴 | 徐迎军

作  者 | 徐迎军,山东大学1995级管理科学专业校友扩展阅读
《文史哲》编辑部的故事(上)| 央视专访·中国文艺报道
《文史哲》编辑部的故事(下)| 央视专访·中国文艺报道


《文史哲》是山东大学人文学术传统的一面旗帜。作为一名山东大学校友,我上学时就对《文史哲》慕名已久,工作闲暇喜欢留连书肆,对于与《文史哲》相关的历史资料也一直留心。这里谨据我保存的几件与《文史哲》相关的“故纸”,追索一下《文史哲》的几件小事。

一、早期《文史哲》的专职编辑季楚书

杨向奎先生在《早期〈文史哲〉》一文中提到:“1955年以后来了专职编辑季楚书同志,这时《文史哲》的销路稳定了,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基础巩固了,又出版了几本专题论文集,这是一种好的做法,我想《文史哲》还可以做下去”。

季楚书(1908—2004),江苏无锡人,1926年考入上海私立光华大学,192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代初,曾担任文化总同盟负责人潘梓年的秘书。1932年7月17日在上海反帝抗日的“共舞台事件”中被捕,被营救出狱后投身革命事业。1955年任《文史哲》杂志专职编辑,后任上海出版文献资料编辑所副主任、上海华东电业局党委书记兼局长等职。

图1 季楚书信札

笔者藏有1957年季楚书致中华书局资深编辑姚绍华信札一通(图1),信中写道:

绍华同志:

手教敬悉。近日偶患小恙,致稽裁复为歉!

《文史哲》丛刊承你帮助在你局分辑出版,我们至深感激!第一辑文稿二篇,今明即可寄出;第二辑下星期内寄出。兹将第三辑《司马迁与史记》目录,另纸抄录。

垂询几点,我们讨论后答复如左:

一、我们丛刊里多引古书,较用繁体为好,请一律用繁体字付排。二、直排虽较好,但为横排方便,可用横排。三、版面无问题,封面式样,请寄给我们看看。四、编辑费无问题,只是稿费已发表者,希望酌增为千字八或九元,因为一般都是在十元,此上。请核定。未发表者同意你提的办法。我们编辑很匆遽,如发见疏漏,请不吝订正。

此复。致

敬礼!

弟季楚书  一、十七   

司马迁与史记目录

一、史记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高亨二、试论司马迁《史记》中的语言  殷孟伦三、司马迁赋作的评价  赵省之四、略谈司马迁现实主义的写作态度  殷孟伦五、司马迁生平及其在历史学上的伟大贡献  郑鹤声六、司马迁在祖国文化遗产上的伟大贡献与成就  卢南乔七、论司马迁及其历史编纂学  卢南乔八、关于司马迁生平年月三考  程金造九、太史公书名考  陈直
此信札用“文史哲编辑委员会”信笺,内容为讨论《文史哲》丛刊第三辑《司马迁与史记》的出版工作(该书1957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杨向奎先生提到的“专职编辑季楚书同志”和“出版了几本专题论文集”等《文史哲》编辑部的早期工作,都能得到印证。同时也可看出,1957年时季楚书仍在《文史哲》编辑部,尚未到上海工作。

二、《文史哲》的重要作者:潍坊“两大家”

山大历史系曾经有“八马同槽”之说,意指八大著名教授。在八大教授中,赵俪生先生、张维华先生都是《文史哲》的重要作者,而两位先生的家乡都在潍坊,一个安丘,一个寿光。根据知网统计,赵俪生先生、张维华先生在《文史哲》发表的论文分别为22篇和14篇。赵俪生先生1957年离开山大后,仍在《文史哲》发表论文10余篇。

赵俪生先生曾致《文史哲》编辑部短信一通(图2):
《文史哲》编辑部:

我家最近距离的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兰州天水路分理处”,稿费请寄此址。

《文史哲》第五期除例送外加购十册,请扣款。

敬礼!赵俪生1981.9.3日
按,1981年第5期载有先生的文章《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遗存——参加八一年四月天津亚细亚生产方式学术讨论会后的思考笔记》。此封信札使用兰州大学信笺,字迹工整,并钤印名章,先生对《文史哲》的深情可见一斑。

图2 赵俪生信札

张维华先生曾在齐鲁大学任教,与胡厚宣、高亨等都是同事。笔者收藏有三期《文史哲》(1980年第1期、第5期,1984年第5期),上面都盖有印章——“西山印信”(先生字西山)。更为珍贵的是,里面夹有张维华先生亲自抄写的80年代在《文史哲》发表的10篇文章篇名,其中与谁合作都清楚标明,足见先生的严谨与谦逊(见图3)。张维华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所向往长期过着的生活:是有一间布置雅洁而完备的书房,穿着半旧半新的长袍,坐在太师椅上,守着一杯清茶,吸着纸烟,翻阅着线装书,用工正的楷书,写着脱离现实的考据文章”,先生乃真文人也。

图3 张维华藏《文史哲》

三、《文史哲》的“家底”

1966年《文史哲》第二次停刊后,原编辑部工作人员分至其他单位,办公室挪作他用,原有图书资料也大量流失。这种情况下,为了妥善抢救和保管《文史哲》编辑部财物,原《文史哲》编辑部工作人员宋桂芝、顾琴芬等于1970年8月10日致信学校,对编辑部原有资财做了回忆,并对现存资产做了清查,形成了一份《关于〈文史哲〉编辑部资财清查情况报告》(见图4),正文共4页,另附《〈文史哲〉图书杂志登记统计表》等90余页。

图4 关于《文史哲》编辑部资财清查情况报告

这份报告展示了早期《文史哲》编辑部的“家底”,今择要抄录如下:

根据我们的回忆,编辑[部]在封门前原有资财情况大致如下:

(1)原有家具:

写字台一个  会议桌二个  椅子十多把  三抽桌二个  文件橱三个  杂志架二个  书架七个(五大二小)  报架一个  双人床二个  脸盆架一个  小脸盆一个  木箱十个左右  自行车一辆

(2)其他主要物资:

图书:原有五个大书架、二个小书架的书,另外还有小说约五十册左右,共有约1400册左右。

杂志:包括自1951年创刊以来的《文史哲》、复刊以后的《文史哲》和其他交换来的刊物,约共有12000本左右。

报纸:自创刊以来九种报纸每月的合订本。

其他还有《文史哲》编辑部和编委会图章各一枚,作者卡片、作者档案、作者来稿、与有关单位的来往信件、编辑部起草文件底稿等等。……
而最后的清查结果表明,编辑部原有家具除一个文件橱、一张三抽桌、八个箱子、四个书架外,其他家具全部丢失。图书原有约1400册,现有878册,丢损约600册,约占原有总数的40-50%。杂志原有约12000本左右,现有6518本,包括《文史哲》单行本5727本,合订本516本,其他杂志275本,丢损约6000本,占原有总数的50%左右。报纸和其他物资全部丢失。这些剩余的报刊资料,于1970年8月16日至17日全部转交山东大学图书馆保管。以上仅据资料整理,与实际情况可能有所出入,但所受损失之大,令人唏嘘。在那个特殊年代,老《文史哲》人对杂志的尽心尽责,更让人敬佩。

图5 《文史哲》向校图书馆转交图书记录

历史总是向前,今天《文史哲》的发展迎来崭新的时代。本文所列《文史哲》发展中的点滴片段,虽然零散,但仍让我感受到这份“王牌刊物”的厚重历史。因此谨述如上,希望能够为我们了解《文史哲》的历史提供帮助,也藉此祝贺《文史哲》创刊70周年,祝愿《文史哲》越办越好。


往期精选

10-13世纪中国农耕、游牧与工商业三大文明的对峙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柳平生  葛金芳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看看基因研究怎么说?| 孔宪铎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