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谈教育:我不跟时间赛跑
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常常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教师月刊:周老师你好!这一二十年来,你的工作中有一部分是到各地讲学。我有一个感觉,就是近些年,你谈幸福、谈人生更多些,而不是哲学、尼采。 周国平:说起到各地讲学这件事,其实是我始料未及的。客观的原因是社会上讲坛文化的兴起,可我自知不是演讲之材,很多学校、机关、企业、图书馆、市民讲堂、公共论坛的约请,我都谢绝了,但前前后后还是讲了不少,毕竟有一二十年的时间跨度。近些年,约请方给的主题往往就是幸福、人生这些。当然,我也常常从哲学的角度去说,实际上谈的也是哲学。最近我出了两本书,《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和《幸福的哲学》,就是这些年讲学的成果。 教师月刊:人们关注点的转移,应该是和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状况息息相关的。 周国平:1980、1990年代,人们还是比较务虚的。21世纪以后,人们开始务实,开始追求所谓幸福,但幸福感并没有上去。这是我的一个总体感受。 教师月刊: 这应该关系到幸福的定义,关系到对幸福的理解。 周国平: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幸福是人人都想要的东西。而对幸福的理解,分歧太大。应该说,得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幸福。但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这就涉及价值观的问题了。 这是我经常讲的一个话题。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主要有两种看法或者说两个派别。一个是“快乐主义”,包括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休谟、约翰·穆勒,他们对此都有所阐发。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即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他还特别强调一点,说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的问题,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因为那样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个是“完善主义”。这个派别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道德上的完善。意思是说,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包括马克思等,都强调人的精神满足。 教师月刊: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我觉得,理解什么是快乐和幸福,应该有这个视角。 周国平:是的。生命需要的满足,是一种快乐,而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常常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快乐是有高低之分,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那一定是精神的快乐。 教师月刊:这是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来看幸福的问题。如果从中国哲学或者说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呢? 周国平:在中国哲学里面,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像《逍遥游》、《齐物论》这些,都强调生命单纯的快乐,强调精神自由、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道家有一部经典叫《淮南王书》,里面有一句话特别重要,叫“全性保真,不以物害形”。“全性保真”就是指要保护好完整而真实的天性,保护好生命的原初状态。“不以物害形”就是不要用物质的东西去损害它。这个地方人们时常有一个误会,以为这里说的是所谓“养生”,其实,它不是指或者主要不是指锻炼身体那种养生之道,而是说要让生命有好的状态,要保持生命的单纯和长久。 至于西方的“完善主义”,我觉得儒家跟它比较接近。儒家的幸福观可以概括为安贫乐道,认为物质生活要简单,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道德上的完善。
教师月刊:“快乐主义”也好,“完善主义”也好,具体到个人,具体到人生当中,应该怎么来理解?
周国平:我经常说一句话:老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我们要把这条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命即生命,心即精神。做到这两点,人生就是圆满的,就是幸福的。或者说,所谓幸福,就是让生命和精神处在一个好的状态当中,让生命保持单纯,让精神走向优秀。生命的单纯,就是不为社会的各种刺激所设定、所规约,而是关注生命本身的需求,如爱情、亲情、友情。
教师月刊:我发现,爱情、亲情、友情正是你这些年博客的主题,像2013年三四月间发的那一组怀念挚友邓正来的文章,令人动容。
周国平:我活到这个年龄,对于爱情、亲情、友情,是有着越来越强烈的感受的,也越来越感觉到它们的伟大和珍贵。
记得有一次,朋友的孩子结婚,让我发表证婚词,我说了三句话:第一句,真爱都美好。两人相爱,不管结不结婚、时间长短,都是人生中美好的经历——但时间短毕竟遗憾。所以,第二句话是,因为相爱而结婚,不但美好,而且幸运。结婚意味着两个人不只是恋人,更是亲人了——但考验在后面。所以,第三句话是,结婚后终身相爱,不但美好和幸运,而且伟大。一个高质量的婚姻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可以说是人生的伟大成就。
我还想补充的是,如果分手了,不要怨恨,应该感谢对方给了你一段爱的时光。如果到头来发现对方不是真爱你,而是利用和欺骗了你呢?也不要怨恨,应该蔑视。有的人不值得你怨恨,要节省感情。
教师月刊:婚后的生活,从爱情的角度说,确实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周国平:我的看法是,不要把激情作为婚后生活的标准,因为激情是以新鲜感为前提的。婚后的爱情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他(她)是世上我最亲的亲人,我不能想象会和他(她)分离。所以,所谓爱情,就是在世上寻找一个最亲的亲人。
教师月刊:我觉得,必须剔除很多被现实教“会”的东西,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
周国平:所以,应该回归生命的单纯。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个题目来自一封读者的信。很多年前,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这封信写得特别好,大意是说:“周老师,读你的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把你当作一个散文家、一个学者,我的感觉就是,你是一个生命,你在那里静静地诉说,我也是一个生命,我在这里静静地聆听。”最后的落款,她就写了一句话:“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是、你是……”我想给她回信,但是她没有留地址。我看邮戳,信寄自河北怀来。我觉得她这句话讲得特别好,“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就用这句话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南方周末》上,希望这位读者可以看到。这篇文章后来还被选入上海的高中语文教材。这件事至今已经快20年了,但我一直找不到这个读者。
教师月刊:这确实是一种很美好、很纯粹的生命交往,所有的情感都系于文字之中。其中有对自然情感的顺应,有灵魂的相互召唤。
周国平:我曾经说过,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自然之子”。作为自然的孩子,你要顺应自然,让生命保持一种单纯的状态,保持动物般的快乐。另一个是“万物之灵”,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精神性的存在,人的精神属性是人之所以幸福的更加重要的源泉。尤其在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以后,幸福不幸福、生活质量怎么样,主要取决于你的精神能力。
教师月刊:怎么来理解你所说的这个精神能力?
周国平:人的精神能力包括三个方面:智,智力;情,情感;德,道德。情感的问题刚才略有谈及,现在我说说这个“智”的问题。
记得2011年我给你们写的专栏中,有一篇文章说到,“唯有真正品尝到了智力活动的快乐,从此养成了智力活动的习惯,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了,这样一个人,我们方可承认他是一个知识分子……”
一个人是不是有高质量的智力活动、智力生活,主要看两个东西:好奇心和独立思考。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我的女儿啾啾很小的时候,问她妈妈:“云的上面是什么?”妈妈说“星星”。“星星的上面呢?”“还是星星”。对于这个答案,她并不满意,说:“我问的是最后的最后是什么。”然后她指了指天花板。我明白她的意思,她是在想,天空有没有一个像天花板那样的盖儿罩着?她这是在思考宇宙边界的问题。孩子还问:“世界的一辈子有多长?”“世界的另外一个地方有没有另一个我?”这些都是哲学上的大问题,是一个小孩子的天问。这些问题、这些疑惑,是人本身带有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好奇心是神圣的,同时好奇心是一株脆弱的嫩苗,很容易夭折。啾啾上学后,这类问题越来越少;上中学以后,多是问作业中、学业上的问题了。
所以,我想问一个问题:好奇心的幸存者,还有多少?
教师月刊:这是教育的问题。
周国平:教育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有一句名言我特别喜欢,也经常引用——这是一句俏皮话:“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这个意思爱因斯坦说过,大哲学家怀特海也说过。他们都是智力活动的大师,他们正是从自己身上体悟到了智力活动的性质和规律。值得我们追问的是,这“剩下的”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融入人的血肉的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它体现为两种能力: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喜欢学习又能够支配自己的学习。
从这个角度来谈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有两个意思,第一是让学生喜欢学习,第二是让学生善于学习。既有积极的动力,又有合理的方法,那么他就是一个智力素质高的学生。学校教育应该让学生习惯于高质量的、主动的学习生活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师月刊:你刚才提到,人的智力活动还包括独立思考。
周国平:学习本质上是自学,是自我教育,这里面也包含了独立思考的过程。独立思考意味着对真理的认真,不马虎。各个领域里的有作为者,都是出色的自我教育者。任何职业都有智力的挑战。而学习和思考的快乐就存在于迎接挑战和战胜挑战的过程中。
教师月刊:道德方面呢?
周国平:道德作为人的精神能力的一方面,同样是学校应该关注的。现在的学校道德教育问题很多。我谈一点,那就是要把培养善良和高贵的品质放在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位置,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让人拥有善良、高贵的灵魂。
我的幸福,除了恋爱、育儿,还有读书、写作。
教师月刊:你经常说,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在一般人看来,写日记似乎很小儿科,是学生的事情。
周国平:我5岁开始写日记。小时候父亲带我去朋友家玩,父亲的朋友给我糕点吃。我当时就想,今天吃了,过几天忘记了,不就白吃了吗?于是弄了个小本子记下来,就这样开始自发地写日记了。上学后尤其是上高中以后,天天写。17岁考到北京大学,所有的日记本我都带上。可是非常痛惜,这些日记在“文革”期间我不得不全部烧掉。写日记,可以留下人生中的各种好滋味,留下你的经历,你在这些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这些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唯一真正属于你的东西。写日记可以帮助你学会一个人独处,与灵魂对话,不断反省自己,把外部的经历变成内在的财富。人有一个“更高的自我”、“灵魂的自我”。写日记的过程,就是这个“灵魂的自我”审视“身体的自我”的过程。这个时候,你的“灵魂的眼睛”是睁开的,你的“灵魂的自我”是在场的,同时,你的“灵魂的自我”将因此而越来越丰满、强大。这当然有助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优秀。
教师月刊:似乎阅读也有这样的作用。
周国平:是的,阅读也可以帮助“灵魂的自我”愈来愈丰富和强大。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变成自己的财富。
教师月刊:我相信,阅读也可以让人变得越来越清醒,不容易被流俗所裹挟,被所谓的“成功论”所绑架。
周国平:对的。今天社会上一些流行的东西,常常使人偏离生活的方向。一个人活在这世上,一定要珍惜身边的幸福,要珍惜平凡生活的价值。要有相爱的伴侣,有和睦的家庭,饭桌上有欢声笑语。这些比有车、有房、有钱重要得多。你当然可以去创造不平凡,去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是,所有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到平凡,都要用对平凡生活的作用来衡量这个不平凡的价值。如果你的不平凡是以破坏你的平凡生活为代价的,那我认为,这个不平凡就没有多大价值。
教师月刊:在很多人看来,你过的是不平凡的生活。这从很多博友在你博客上的留言可以看出来。
周国平:其实我过的是十分平凡的日子,无非是为人父、为人夫,还有就是读书、写作。
教师月刊:在这些“十分平凡的日子”中,你觉得自己什么时候最幸福?
周国平::一个是谈恋爱,一个是养孩子。
我第一次做父亲的经历,很痛苦。我的孩子,妞妞,一岁半就走了。后来我写了《妞妞》这本书,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人们提到我,就说“妞妞的父亲”。
或许老天爷看我喜欢做父亲,就让我又做了父亲,我现在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父母养孩子,当然很累,但心情放松。你面对的是小生命,是小动物,是幼崽。做父母干的就是大动物的事情。我觉得做动物的滋味好极了。平常我们做人做得太累了,有时候需要做做动物。
教师月刊:记得几年前,因为一个小聚会,我在路口等你,一会儿就看到你背着双肩包从地铁口走出来,感觉就像一个小伙子。我知道你今年69岁了。
周国平:我也觉得自己的状态不错。什么原因?开玩笑地说,我的养生之道就是抽烟、喝酒、熬夜,哈哈!当然了,最重要的是保持好的心态,保持从容的生活节奏。我不跟时间赛跑,不把人生当作争分夺秒的赛场。
教师月刊:什么是你的幸福生活?
周国平: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让自己喜欢的人也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并能够以此养活自己。前者是恋爱、育儿,后者是读书、写作。
教师月刊:关于幸福,你对教师有什么要说的?
周国平:作为家长,我强烈地感觉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幸福起的作用太大了。遇到好的教师、好的班主任,孩子太幸福了,否则孩子就受罪了。教师可以做最好的幸福传播者。要做到这一点,第一他自己必须有正确的幸福观,从而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第二他自己应该拥有幸福的人生,从而能给学生真切的感染。如果教师是一个热爱智力生活、善于享受精神幸福的人,他就能影响学生也成为这样的人。
访谈时间:2014年
回复“善意”,送你一篇周国平经典文章。
周国平公众号作品
有事请写邮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