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临床研究资源稀缺是个伪命题? | 左岸之 临床试验生态

2017-09-04 肆肆柒期 研发客


撰文 | 陈小娟

Xiaojuan.Chen@PharmaDJ.com


“国内现在能开展新药Ⅰ期临床研究的机构只有10家左右,做得比较好的只有5家。”


“全国只有53家机构表示愿意承接BE/Ⅰ期试验项目。”


当业界在探讨临床研究资源的时候,上述观点和数据被广泛引用并一次次指向国内临床资源紧缺的行业痛点。引人热议的“临床研究资源”这一名词目前并没有清晰的定义及包含要素,这让以往许多关于临床研究资源稀缺与否的辩论结果缺乏说服力。


两个月前,在研发客主办的2017新药临床开发高峰论坛(以下简称高峰论坛)上,来自制药企业研发人员以及机构研究者共同围绕上述话题展开了讨论


拓展阅读:

如何看中国临床研究资源:来自研发人员及研究机构的观点 |2017临床高峰论坛


之所以在公开场合召集来自中外制药临床高管及机构负责人研讨这一话题,原因在于临床研究在中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中国临床研究整体能力不均,从以往机构开展优质项目发展到今天国内外各种项目泥沙俱下,企业排队在机构做临床,目前在中国临床研究的版图上,大有申办方越早了解和“打通”机构环节就能使项目在开发中越早闯关之势。高峰论坛之后,研发客继续走访多位制药企业的医学总监,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借鉴《经济学解说》中对“资源”的定义: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临床研究资源可以理解为临床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其中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回到最初的辩论,中国临床研究资源稀缺吗?这个问题在充分理解临床研究资源的含义后,并不能简单的回答“是“或”否“。


资源亟待整合与挖掘


从人力资源来看,毫无疑问中国人口众多,拥有广大患者群体。这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跨国企业将中国视为贡献Ⅲ期临床试验和注册临床试验受试者主要国家的原因。中国庞大的三甲医院体系在集中患者的同时,也汇聚和造就了不少研究者。原诺华中国区肿瘤临床研发总监郭宏指出:“国内Ⅰ期临床试验方面顶级的专家还是少,顶级的Ⅰ期临床试验机构发展不是特别快。”


除了研究者以外,协助研究者完成临床试验的临床研究助理(CRC)、研究护士、药剂师,质量控制人员等专业人才也不充足。对此,赛诺菲中国临床研究总监刘淑红深有体会:“医院的人力资源历来是紧张的,项目太多,人手不够。”


从物力资源来看,临床试验的特殊性要求使得国内承载和完成临床试验的机构成为资源集合的大平台,而监管部门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机构资格认定为行业审核筛选出了一大批具备硬件和软件资质的机构。截至目前,已有723家机构具有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这个数量相对而言算是多的,且一直在增长。


然而,正如本文开篇所说,真正有意愿承接和有能力承接临床试验的机构并不多,这就意味着很多机构硬件设备即便建好也没有投入使用。恒瑞医药副总经理兼首席医学官邹建军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机构还是比较少,效率强差人意。”


"资源在绝对意义上是不缺的,只是资源在满足需求的时间和效率还不够,需要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整合和挖掘。"


许重远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机构办主任


从财力来看,完成一项临床试验所需要的费用全部由申办方承担。药物开发的特殊性——风险高、周期长、成功率低,一度让制药企业陷入资本寒冬。然而,一大批中小型创业公司和致力于开发新药的公司在最近十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业界在目睹新药项目逐年增加的同时,也见识了资本市场对制药行业投资热情的持续高涨,甚至有人担心这个领域已经出现投资过热。


由此可见,中国临床研究资源在基本要素上大多是丰富的,比如受试者、研究者、机构数量和资本投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机构办主任许重远在此次高峰论坛上说过:“资源在绝对意义上是不缺的,只是资源在满足需求的时间和效率还不够,需要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整合和挖掘。”


论坛上,与许重远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泰格医药副总经理陈文和索元生物董事长罗文。罗文认为,国内病人资源不仅丰富而且高度集中,“以索元生物一个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项目为例,这个项目的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在中国入组了100多例病人,我们只涉及了10个机构。如果同样数量的病人在美国至少要开30~40个点。”


从CRO的角度来看,陈文说:“关键在于资源如何匹配为临床试验所用,这需要申办方、CRO、机构一起努力提高有GCP意识。”


优质资源的稀缺


业界常担忧的稀缺,事实上更多指的是优质资源的稀缺,这种“优质”背后是良好丰富的项目经验、专业知识以及对GCP的理解和执行。高峰论坛在对临床研究资源进一步细分之后,许重远指出,在工作到位的情况下,市场上CRC和CRA的配备仍有缺口,优质资源较少。


竞争是难免的,人人都在追求经验丰富的大机构、有知名度和能力的研究者以及依从性好的病人,行业的需求上升了一个层次。完美,似乎是每个人不约而同追求的目标;不完美,往往不受待见。


"中国临床研究资源在政府政策法规的强力引导下将变得更加有序和活跃。"


康越

艾伯维中国研发部总监


百济神州中国开发负责人汪来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行业现象:“病人都喜欢往大医院跑,因为那里的医生经验更丰富,而申办方做临床试验也希望找知名度高、病人来源多的医生。现实中这些医生又特别忙。”

 

他进而分析认为,这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是:临床优质资源集中到东部沿海城市和中部中心城市的三甲医院,部分地区资源溢出而大多数地区资源不足。


许重远进一步从资本论的角度分析说:“目前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包括企业的社会需求与生产资料和生产力相对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不可能一下子改变,临床研究领域也是如此,矛盾只能慢慢缩小,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


正是如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释放临床资源,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立临床试验机构、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改为备案、鼓励三甲医疗机构及部分附属医院承接临床试验工作等多项措施,使得现有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合理配置。


艾伯维中国研发部总监康越对此评论:“中国临床研究资源在政府政策法规的强力引导下将变得更加有序和活跃。”事实上,政策也在引导现有资源尽可能成为市场上迫切需求的优质资源。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机构


在泰格医药创始人、副总经理曹晓春看来,鼓励社会资本引入机构建设主要是解决目前临床试验管理机制问题,政府从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两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专业化发展机制,解决人员紧缺和财务支持不足问题,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营体系。


“这项政策有利于调动行业内各方的积极性,提高临床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对医疗机构而言,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开展临床研究,有利于医疗机构科研水平的提升。研究者更多地参与到创新药的研发中,才能提升医疗水平。对于机构管理者来说,可以根据需要配备人员,保证项目的运行。对于申办方/CRO来说,项目进度和质量得到保障,产品进程更加可控。”曹晓春分析道。


"后续政策落实中管理理念的转变最关键,市场化竞争需要有更好的服务意识。"


曹晓春

泰格医药创始人、副总经理


事实上,行业中已有先行者介入临床试验机构的建设,与有意愿的医院共建临床研究中心,充分发挥企业化运作的优势和利用医疗机构的病人资源,比如诺思格、希麦迪、始达。众生药业临床总监李海军表示:“不同企业寻求的合作方式可能有些差别,但目的都是相同的: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力量,解决老百姓用药需求。”


然而,新事物的出现往往伴随很多挑战。郭宏对此评论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但如何确保这些钱投入到这些新合作的试验中心,保证有高质量水平以及如何监管,毕竟Ⅰ期试验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曹晓春也指出:“后续政策落实中管理理念的转变最关键,市场化竞争需要有更好的服务意识。”


许重远考虑的则是资本的性质:“新药临床试验是烧钱的,这一阶段的失败率很高。资本是逐利的,更看重资本的效益和回报率。”从利益驱使的角度来看,社会资本的引入或许会更加积极有效地推动项目的开展,以及对试验质量的把控,从而加快这类新机构发展成为申办者乐于选择的优质资源。


机构资格认定改备案


讨论已久的机构备案同样也面临不少挑战。勃林格殷格翰临床开发项目管理负责人徐胜在高峰论坛上坦言,自己对这项政策持谨慎乐观,备案管理意味着多家机构和医院能够有机会参与临床试验,一方面是可利用的临床资源增加,另一方面是责任转移后的质量如何确保。


“最终产品上市临床研究质量是核心。以前CFDA扮演的角色是负责认证,确保机构是合格的、达到质量标准的。这个职责卸下来之后责任就转移到机构和申办方身上。申办方与新机构能否确保质量成为考验机构备案制有效与否的一个关键点。”徐胜说。


"最终产品上市,临床研究质量是核心。以前CFDA扮演的角色是负责认证,确保机构是合格的、达到质量标准的。这个职责卸下来之后责任就转移到机构和申办方身上。"


徐胜

勃林格殷格翰临床开发项目管理负责人


许重远考虑的角度有些不同:“申办方对PI的黏合集中在权威领域的专家,包括临床试验的氛围和环境,这些优质资源依然在大型机构中。每个新药都是申办方自己的金娃娃,就像每个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名校培养。其他中小医院和民营医院或社会办的研究中心想要进入到临床试验行列中,需要一个培育发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因此,在他看来,即便机构资格认定改为备案,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公立医院的机构在临床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很大变化。但传统机构要有危机意识,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意识。


这就回到了上述的行业现象,人人追求完美,而完美的资源有限。这些新机构在成为优质机构之前,有多大的空间来试错和成长?又有多少企业愿意关注和支持?


在医院公有制下,提高大机构的效率和挖掘已有资源、放开机构资格认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立机构,这些正在推行的改革措施试图增加临床资源的供给。在调研中,所访人员无一例外都对资源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缓解优质资源的供求矛盾上,行业的探索之道已经开始。


责编 | 毛冬蕾

Mao.Donglei@PharmaDJ.com


请输入标题     bcdef

下期预告 | 伦理审查模式的Better Way


蓬勃发展的新药多中心临床试验对伦理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的要求也与日俱增,现行的伦理审查模式能否满足发展需求?环节简化的中心伦理审查模式是否已经具备了在国内广泛应用的土壤?它会是伦理审查的better way吗?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陈小娟

Xiaojuan.Chen@PharmaDJ.com

研发客  记者



左岸之临床试验生态系列文章

机构能力建设山雨欲来风满楼

临床数据造假入刑的误解与困惑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 研发客 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