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该如何建设?
新高考方案的出台,给高中学校的课程设置指明了新的方向。
//
一方面,学校在“选科”制度上要做到因材施教,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能够在所选科目上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
另一方面,高中课程要在分科教学的基础上,依据综合素质的考查要求融入劳动教育、品德教育等教育理念和知识技能,致力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同时,新高考政策所依托的教育理念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教师可将此理念与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在教学中秉持“教学方法依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的教育观念实施教学,并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新高考的内涵
与以往的高考招生制度相比起来,本轮高考制度的改革在招生考试形式和内容上、招生录制机制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
首先在招生考试形式和内容上,新高考方案中提出了“分类考试”的新型模式,同时取消了传统模式中文理科分开考试的制度,并对考试科目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让学生除语数外三个主要科目外,对剩下的科目按照自己擅长的或者自己填报的学校志愿相关的要求自主选择三门进行参考。
其次在招生录取机制方面,以往的高校只根据高考成绩来作为是否录取学生的标准,并没有实现对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考察。在新的高考制度中建立了“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增加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审美艺术、社会实践等综合素质的考核内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五育并举”人的全面发展,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中课程建设现状
与存在的问题
1
●
基础课程浓厚的应试教育色彩
目前,多数高中学校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仍然采用“行政班”的教学管理形式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这严重阻碍着学生个性的发挥和能力培养。虽然学校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但在巨大的升学率压力下,学校在设置选修课程和授课内容时,都是依据高考考试内容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要求开设的,其考试测评的方法也是采用统一规定的标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必修课程依然占据最主要的地位,久而久之,选修课程就会变得无足轻重,从而失去选修课程设置的意义,最终导致素质教育政策无法落地。
2
●
特色课程、校本课程的开设不足
在新高考政策下,部分学校已经尝试开设一些特色课程、校本课程,但这些课程的开设也存在着显著的功利性,其基本上都是为了满足学生参加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需要,忽视了学生实际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导致学校特色课程、校本课程中开设的项目不够丰富,课程类型比较单一。甚至很多学校的改革只是徒有其表,没有落实到实处,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3
●
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
目前多数学校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无法满足新高考下“必考 + 选考”的考试模式和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参考的新要求,所以需要学校进一步改革创新,以促进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实施。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其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且多以考试为主要评价依据,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除此之外,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主要以高考考试科目成绩为依据,忽视了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考评,这种考评机制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的成长。
新高考背景下
学校课程建设的出路
1
●
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基于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
在新高考改革中,加大了对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的考查比重,也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在高中教育阶段,要让学生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使其进一步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高中阶段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培育应注重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感悟其精神内涵,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不只是通过对相关知识学习的方式,学校还要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在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中汲取更多的养分。
基于此,高中学校可充分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设专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同时结合学生生活环境的文化资源,为学生创设出与传统文化兼容的校园环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另外,学校在具体的课程开发中融入一些遵道崇德的相关内容,能够有效实现以传统的道德教化来提升学生的修养的目标,以此来更好地约束学生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性。除了对学生“德”的约束,还要强调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教师要坚持以“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为核心观念,为学生创造“行知”文化环境,践行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
基于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选修课程的开发
在新高考背景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提出在保持语数外三门科目、分值不变的前提下,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历史、地理、化学、思想政治等学科中自主选择参考科目,这一举措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考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学校需要开发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选修课程。在此之前,学校要对选修课程开发的立足点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并着眼于学生行动力的提升、潜力的挖掘以及学生生存力等能力的培养。将选修课程的性质进行合理、细致的划分,从而开发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生涯教育、社会生活等能力提升的选修课程,充分满足够高考改革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2
●
变革学校教学管理组织
变革学校教研组织
在新高考背景下,学校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的一项基本规定。因此,学校要根据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要求,不断完善学校自身的考试评价制度,实行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这有助于培养出复合性、个性化的现代化人才。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首先在高中学校建立学分制,并依据总体的教育目标制定具体的学分评标准,同时也能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及时的评价。其次要进一步规范考试评价制度。以往的评价制度更加侧重结果性评价,以学生各科的考试成绩为主要的评价依据,这样的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要依据国家的课程方案和标准来组织考试,并要做到规范实施,同时要对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进行改进,尽可能做到层次化、多样化以及多维度评价。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做到客观、全面、公正,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评价反馈。最后,学校要制定完善的综合评价制度以及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艺术素养、心理健康和社会实践等综合素养进行及时、客观的记录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健康发展。
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智发育、社会经验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在面对选课时会有很多困惑,并且在选择选修科目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在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专业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学校可以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以便于指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正确处理好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建立导师制,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并制订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计划,从而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变革学校班级组织
在新高考政策的实施下,“选课走班”制在高中教学管理中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发挥“选课走班”制的作用,教师要对班级组织架构、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等内容进行调整。
传统的班级组织架构主要表现为两条线,一条是由班主任、班长、班委、小组长构成的“权力线”,一般被称为“行政线”。另一条线是以团组织为主,由团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构成的“组织线”。这些组织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和协助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工作,有效减轻了班主任和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但在种种原因下,班长以及班干部职位的设置成为权力和荣誉的象征,直接影响着班级的管理效率。
在“选课走班”制下,学校的管理者要意识到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促进管理结构的变革,通过管理手段达到育人目标。因此,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将“行政线”实行小组制,并在每一小组中选配小组长,同时给小组长明确职责和义务。在这种分组模式管理下,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的责任意识,并让其自觉参与到小组管理中,从而构建学生学习成长共同体,有效弥补任课教师课后辅导不到位的情况。与此同时,班主任要注意角色的转换,如用辅导员、导师等教育角色代替班主任教育角色,或者在保留原有的班主任角色的基础上,让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学生等参与到班级组织中,让他们担负相应的班主任的角色和职责,以此来促进班主任岗位和角色更好地适应新高考制度改革。
新高考制度的实施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所以,高中课程建设唯有改革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当然在新高考形式下,学校的一切改革举措都处在探索阶段,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这些改革举措,并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创新,继续探索出一系列的可行性改革举措,以推动新高考政策的顺利开展。
来源丨《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本文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高中高考综合改革课题“新高考背景下课程建设和课程编排研究”的段性成果之一,编号 :GKZGKT2022003。
作者丨李春峰,王鹏,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