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联储会上调通胀目标吗?(国金宏观·赵伟团队)

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3-06-16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赵伟宏观探索”


报告要点

在劳动力短缺、全球供应链重构和能源转型背景下,通胀中枢上行似乎已经成为共识。美国经济基本面韧性持续超预期。要想尽快实现2%通胀目标,美联储必须“制造衰退”吗?或者,为了“软着陆”,美联储会上调通胀目标吗?

热点思考:美联储会上调通胀目标吗?条件不充分,暂无必要性,概率极低。

通胀目标制是央行维护物价稳定的一种策略。自1989年新西兰银行率先实施通胀目标制以来,至今明确实施通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数量已达到34家。根据历史通胀水平,不同经济体设定的通胀目标不同,部分也会动态调整。英格兰银行、欧央行、美联储和日央行的通胀目标始终都是2%,但内涵略有差异。

美联储上调通胀目标的概率极低。第一,从修订程序上而言,上调通胀目标需修订《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策略声明》,前期还需经过长期学术论证和多轮国会听证;第二,从政策声誉和预期的稳定性出发,美联储更可能在“平均通胀目标”制下,暂时性地调低通胀目标;第三,长期通胀预期依然被锚定在2%上下,断言2%通胀目标失效为时尚早。

综合而言,美联储调整通胀目标的程序是漫长的,上调通胀目标的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概率极低。修订政策框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在通胀逐渐由需求主导的情况下,美联储有能力实现2%目标。美联储不愿意“制造”一场衰退,这意味着,通胀回归2%所需的时间更长。

本周报告精选

精选一:货币政策“矫枉过正”的风险有多大?

货币政策仍是2023年不可低估的扰动项。年初以来,市场同时交易经济软着陆、货币政策提前转向和通胀一阶导数超预期。如果没有供给侧的持续修复,这三者是一个“三元悖论”,难以共存。

美联储2月例会继续放缓加息节奏(+25bp),并按计划缩表。声明中首次承认通胀压力“有所缓和”,且删除了驱动通胀的两因素(疫情冲击和能源、食品冲击),改变了对俄乌冲突的描述——将通胀上行风险和经济下行风险合并成“全球不确定性”,表明美联储认可美国经济的“滞胀”压力趋于平衡。市场对本次会议的解读为鸽派,但非农数据发布后预期大幅修正。

欧央行2月例会如期加息50bp,决定从3月开始缩减APP再投资规模。与12月例会比较,欧央行认为欧元区经济增长和通胀风险更加“平衡”。但是,不宜低估欧元区通胀的压力和ECB抗通胀的决心。欧元区通胀压力的缓解主要源于中高通胀科目数量的下降,但核心通胀的拐点尚未确立,潜在通胀上行的趋势还未扭转,工资通胀还在上行。ECB预计到2025年下半年通胀下降到2%。

精选二:就业转弱是美联储降息的前提?

美国经济基本面“冰火两重天”,地产、制造、批发贸易趋弱,零售和服务业消费保持韧性。由于劳动力市场非常紧张,失业率依然保持低位。在这种非典型的“充分就业式衰退”的情况下,美联储还有降息的必要吗?

后疫情时代,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态持续保持在历史高位。

“工资通胀”是一种可持续的通胀。紧张的劳动力市场会提高工资增速的中枢,进而抬升通胀的中枢。4%的工资增速隐含的核心PCE通胀率或超3%。

劳动力市场转弱是美联储降息的必要条件。劳动力市场转弱的幅度大致决定了降息的幅度。美联储计划以“更高更长”的利率曲线追求“充分紧缩”的政策立场。短期内,通胀决定了联邦基金利率终点有多高。中期内,工资增速决定了高利率维持多长,进而决定了降息的时点及降息的空间。

风险提示:俄乌冲突再起波澜;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工资增速放缓不达预期



报告正文

在劳动力短缺、新冠疫情加速全球供应链重构和能源转型背景下,通胀中枢的上行似乎已经成为共识。而在短期,美国经济基本面韧性持续超预期。那么,要想尽快使通胀收敛至2%目标,美联储必须“制造衰退”吗?为了“软着陆”,美联储会上调通胀目标吗?

一、热点思考:美联储会上调通胀目标吗?

(一)2%通胀目标的历史渊源及其合理性

通胀目标制是央行维持物价稳定的一种策略。明确实施通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数量已达到34家(如果包含隐性通胀目标,数量为74[1])。1989年12月,新西兰央行首开先河,宣布实施通胀目标制。紧随其后的是加拿大银行(1991年)和英格兰银行(1992年)。按照英格兰银行中央银行研究中心(Centre for Central Banking Studies)的统计,截止到2012年初,共有27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实施了明确的通胀目标制[2]。美国、日本和印度分别在2012年、2013年和2016年采用。至今,明确实施通胀目标制的央行为34家。

根据历史通胀水平,不同经济体设定的通胀目标不同,部分也会进行动态调整。自实施以来,英格兰银行、欧央行、美联储和日央行的通胀目标都是2%,但含义略有差异。比如欧央行是“略低于”2%,日央行是“略高于”2%,美联储初期是2%,2020年后采用了“平均通胀目标”,所以是一段时间内“平均”2%。

[1]http://www.centralbanknews.info/p/inflation-targets.html
[2]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811125823/http://www.bankofengland.co.uk/education/Documents/ccbs/handbooks/pdf/ccbshb29.pdf

在“零利率约束”的背景下,2%通胀目标还有助于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创造空间。在2012年确定2%通胀目标之前,美联储内部进行了充分的讨论,1.0%、1.5%、1.75%和2%的意见都有,但2%明显占优,其次是1.5%。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前主席认为,2%的通胀目标有助于平衡美联储的双重使命:它既足够低——与价格稳定的使命保持一致;又足够高——可以在利率触及零下限之前提供足够的降息空间,以维持美联储追求充分就业的能力[3]。

[3]参考:伯南克,《21世纪货币政策》。

[4]https://www.frbsf.org/economic-research/publications/economic-letter/2019/april/evolution-of-fomc-explicit-inflation-target

实施通胀目标制的一个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在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金汇兑本位制)下,黄金是货币价值的“锚”。1971-73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纯信用的“美元本位”时代,汇率也因此进入浮动汇率时代。一篮子物品价格就是货币价值新的“锚”,其对应的就是通胀目标制。在经济学理论上,新古典学派和“理性预期”理论也为通胀目标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十多年来的经验证明,通胀目标制有助于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信度,进而有利于物价稳定。但是,它并非没有缺陷。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应该包括资产价格就是持续被讨论的话题。这至少说明,通胀目标制是有局限的。所以,并非物价稳定了,货币当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关于物价稳定目标的局限性,日央行或许算得上“先知先觉”。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一直处于低且稳定的通胀环境中,1982-89年CPI通胀的均值为1.59%。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进入“快车道”,加剧了日本“输入性通缩”的压力。日本政府因此出台了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资产价格泡沫愈演愈烈。80年代后半期,6大城市土地价格和东京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涨了2倍。1990-91年,股市和地产泡沫依次破裂,叠加人口老龄化,日本经济陷入长期通缩困境。所以,1997年新《日本银行法》规定,日本银行的理念是,“通过实现物价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简言之,物价稳定是工具,不是目的。

市场关注的一个焦点是:美联储是否会上调通胀目标。市场怀疑:在基本面韧性持续超预期和劳动力市场“非常紧张”的背景下,美国的通胀能否回到2%?上调目标至3%不是更容易实现?这样一来,美联储也就不需要人为地“制造”一场衰退了。我们认为,美联储上调通胀目标的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概率微乎其微。

(二)美联储上调通胀目标的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可能性微乎其微

1.修订程序:上调通胀目标需修订《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策略声明》,前期还需经过长期论证和多轮国会听证

美联储的诞生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政治-意识形态的撕裂和权力斗争的激化[5]1913年《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授权成立美联储,其背景是1907年金融恐慌。1907年恐慌后,美国政商界掀起了一轮关于货币与银行改革的大辩论,中心议题是如何增加货币供给的弹性。参议院议员奥尔德里奇领导“国家货币委员会”(National Monetary Committee,NMC),耗时6年,推动《联邦储备法案》在1913年底获得国会通过。在“一战”的催化下,1914年底,美联储正式运行。

百余年来,《联邦储备法案》都经过了几次重大修订,美联储制度和政策框架日臻完善。大萧条期间的《1933年银行法》授权设立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1935年银行法》拓展了联邦储备理事会(FRB)的权力,提高了FRB的独立性;二战后的《1946年银行法》指定美联储对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稳定价格与汇率负责;“大滞胀”时代的1977年修正案确立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双重使命”,基本确立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沿用至今。但是,《联邦储备法案》没有明确“物价稳定”的具体含义。直到2012年,在伯南克的领导下,美联储才确立明确的2%通胀目标制。

[5]参考温格斯坦:《美联储的诞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建立2%通胀目标的目的是增强政策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强化“前瞻指引”工具的有效性和物价的稳定性。2012年1月,美联储发布了其历史上首份《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策略声明 》(简称《声明》[6]),明确了2%通胀目标制。FOMC认为,“2% 的通胀率在较长时期内最符合美联储的法定职责。向公众清楚地传达这一通胀目标有助于坚定地锚定长期通胀预期,从而促进价格稳定……” 

2.政策声誉:美联储不仅不会上调通胀目标,更可能暂时性地下调通胀目标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建立在“承诺”的可信度上,最忌讳“朝令夕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在低通胀和“(名义)零利率下界”(zero lower bound,ZLB)约束下,美联储启用了两项非常规政策工具:量化宽松和前瞻指引,目的是强化“零利率”政策的可信度,将“影子利率”(shadow rate)降至零以下,降低期限溢价,进一步拓展宽松政策空间,以刺激经济复苏。其中,前瞻指引的有效性建立在美联储的政策声誉上。

[6]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monetarypolicy/monetary-policy-principles-and-practice.htm

为实现2%通胀目标,美联储2020年修订了《声明》,实施了“平均通胀目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通胀率持续低于2%目标。为了避免出现日本式的通缩困境,2018年11月,美联储宣布将在2019年对其货币政策战略、工具和沟通实践进行首次公开审查,最终在2020年形成了对《声明》的修订。2020年《声明》重新诠释了“最大就业”目标,提出了“平均通胀目标”(或“弹性平均通胀目标”)。这意味着,如果历史通胀低于2%,未来就能容忍高于2%的通胀,以补偿历史的缺口。

美联储必须维护自身的政策声誉,这是70年代“大滞胀”的教训,是美联储追求独立性的底层逻辑。所以,如果通胀未能在合宜的时间内收敛至2%目标,美联储更可能性在“平均通胀目标”下,暂时性地下调通胀目标至2%以下,而非上调至3%。

3.通胀预期:长期通胀预期依然被锚定在2%上下,断言2%通胀目标失效为时尚早

后疫情时代,通胀中枢上行似乎已成为共识。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劳动力持续短缺和能源转型等多重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下,上世纪80年代至新冠大流行之前的通胀大缓和的趋势面临逆转。但是,长期通胀的中枢水平到底是多少,还需要时间来验证。美联储的决策高度依赖数据。在数据足以证明通胀回不到2%之前,仅靠调查、模型或逻辑,美联储或难以说服国会。

一致预期会自我实现,中长期通胀预期对未来的通胀中枢有一定指引含义。疫情以来,美国通胀预期一度面临“脱锚”的风险,但整体风险可控,目前“警报”已基本解除。费城联储专业预测者(SPF)调查显示,2022年12月是5年期和10年期通胀预期的高点,分别为3.75%和2.95%,目前已经分别回落至2.5%和2.4%。金融市场交易数据隐含的通胀预期的期限结构向下倾斜。5年和10年期盈亏平衡通胀和消费者通胀预期均处在回落过程中。所以,美联储暂时没有调整通胀目标的必要性。

正是因为中长期通胀目标尚未“脱锚”,美联储才始终认为,“物价-工资螺旋”形成的概率较低。至今,FOMC多数成员坚信(remain determined),2%通胀目标能够实现[7],时间节点大约是2024年底。当然,这也是美联储“前瞻指引”的一部分。在最新演讲中,美联储主席鲍威尔(Powell)也明确,不会调整通胀目标[8]。

那么,长期通胀中枢是否真的回不到2%?关键是工资增速的中枢是多少。与2%通胀目标相适应的工资增速约为3-3.5%(2%+劳动生产率增速)。在2022年6月为美国工资增长的高峰期,各工资指标隐含的CPI和核心PCE通胀率如下表所示。过去半年,虽然工资增速已经放缓,但还没有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ECI增速为2.5%)。未来一段时间,受商品和住房租金的影响,通胀率或许会阶段性低于2%,但只有工资增速回到3-3.5%,美联储才能确信2%通胀目标实现了。

[7]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feds-bostic-officials-remain-determined-beat-inflation-2023-01-05/
[8]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powell-says-fed-will-not-change-2-inflation-goal-2022-12-14/

综合而言,美联储调整通胀目标的程序是漫长的。上调通胀目标的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一定意义上,修订政策框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美联储显然还没有到此“黔驴技穷”的地步。在通胀逐渐由需求主导[9]的情况下,美联储有能力实现2%目标。美联储不愿意制造一场衰退,这意味着,通胀回归2%所需的时间更长。

[9]参考“央行笔记”系列(二)“货币政策‘矫枉过正’的风险有多大?”

、本周报告精选

精选一:货币政策“矫枉过正”的风险有多大?

货币政策仍是2023年不可低估的扰动项。年初以来,市场同时交易经济软着陆、货币政策提前转向和通胀一阶导数超预期。如果没有供给侧的持续修复,这三者是一个“三元悖论”,难以共存。
美联储:释放明确“鸽派”信号,从加息终点到降息起点有多“远”?
美联储2月例会继续放缓加息节奏(+25bp),并按计划缩表。声明中首次承认通胀压力“有所缓和”,且删除了驱动通胀的两因素(疫情冲击和能源、食品冲击),改变了对俄乌冲突的描述——将通胀上行风险和经济下行风险合并成“全球不确定性”,表明美联储认可美国经济的“滞胀”压力趋于平衡。
市场对本次会议的解读为鸽派,但非农数据发布后预期大幅修正。2月例会后,市场维持年内再加息25bp的预期不变,OIS隐含的利率曲线下移。但1月非农数据公布后,市场预期加息终点为500-525bp,但降息时点仍存在分歧。
3月例会或是一次证实或证伪市场预测的会议,可能加剧风险资产价格的波动。降息的充分条件隐藏在SEP中,12月SEP给出四个门槛值分别为:实际GDP增速0.5%、失业率4.6%、整体PCE通胀3.1%、核心PCE通胀率3.5%。

FOMC成员认为:1.通胀压力依然较大,风险趋于平衡,对下行趋势较乐观;2.紧张的劳动力市场兼具利弊,离工资增速合宜的水平(约3%)仍有一段距离;3.经济增速放缓是预期之内的,但对软着陆持乐观态度;4.利率已进入“有些紧缩”区间,还需加息至“充分紧缩”水平;5.准备金依然过剩,谈论结束缩表问题为时尚早。

欧央行:“鹰派”立场有所弱化,“坚持到底”的决心未改,“更长”而非“更高”

欧央行2月例会如期加息50bp,决定从3月开始缩减APP再投资规模。在加息指引中,ECB称继续以稳健的节奏大幅加息至“充分紧缩”水平,“打算”3月例会再加息50bp,5月之后的决定还需建立在数据和后续的评估基础上,认为“保持充分紧缩的利率水平”一段时间也能够压制通胀——意在“更长”(longer),而非“更高”(higher)。

与12月例会比较,欧央行认为欧元区经济增长和通胀风险更加“平衡”。12月例会认为,经济增长存在“下行风险”,2月例会认为风险“更加平衡”。12月例会认为通胀“存在上行风险”,2月例会认为通胀风险“更加平衡”。这说明,在整体HICP通胀率快速下行和GDP增速连续超预期之下,欧央行对“滞胀”的担忧边际上有所缓解。

不宜低估欧元区通胀的压力和ECB抗通胀的决心。欧元区通胀压力的缓解主要源于中高通胀科目数量的下降,但核心通胀的拐点尚未确立,潜在通胀上行的趋势还未扭转,工资通胀还在上行。ECB预计到2025年下半年通胀下降到2%。

文献专栏:通胀动能的拆解、货币紧缩的滞后效应与经济衰退预警

美国经济能否逃逸衰退?本次文献专栏提供三个思考的维度:

1.美国核心PCE通胀已经由供给主导转向需求主导,货币政策较难兼容通胀和经济增长。需求侧看,经济软着陆、通胀的乐观预期和美联储政策转向是一个“三元悖论”。除非供给侧持续修复,否则市场同时定价软着陆、货币政策提前转向和通胀超预期缓和的逻辑难以自洽。

2.货币政策紧缩效应或被低估,滞后效应今年上半年或有更充分地体现。时滞(lags)是美联储2022年下半年例会声明中的高频词汇,是“紧缩过度”风险的来源。FOMC成员沃勒认为,紧缩效应约在9-12个月达到最大值。据此推算,2023H1才是紧缩效应才达到最大值。并且,联邦基金利率还低估了紧缩效应的程度。

3.预测衰退有3类指标:金融(期限利差、信用利差)、领先(OECD领先指标)和基本面(通胀、失业率等)。依赖任意单一指标预测衰退都是不严谨的。因为,同一类型的指标,以及不同类型之间的预测步长都有差异。在2-4个季度的预测步长内,领先指标的预测效果好于期限利率和企业债信用利差。

精选二:就业转弱是美联储降息的前提?

美国经济基本面“冰火两重天”,地产、制造、批发贸易趋弱,零售和服务业消费保持韧性。由于劳动力市场非常紧张,失业率依然保持低位。在这种非典型的“充分就业式衰退”的情况下,美联储还有降息的必要吗?

热点思考:就业转弱是美联储降息的前提?

后疫情时代,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态持续保持在历史高位。截止到2022年底,美国劳动缺口530万,空缺岗位数回升至1,100万,每位失业者对应的空缺数为1.9,失业缺口或高达-1.9%,虽然相比年初有所缓和,但仍处于21世纪以来的高位。由于劳动供给相对缺乏弹性,劳动力市场的平衡主要由需求的收缩来实现。

“工资通胀”是一种可持续的通胀。紧张的劳动力市场会提高工资增速的中枢,进而抬升通胀的中枢。工资决定了核心服务通胀的水平,90年代末至今,亚特兰大联储薪资指数与CPI核心服务通胀的相关系数高达0.83。长期内,失业缺口或工资增速决定了通胀的趋势或中枢。4%的工资增速隐含的核心PCE通胀率或超3%。

劳动力市场转弱是美联储降息的必要条件吗?是的,劳动力市场转弱的幅度大致决定了降息的幅度。美联储计划以“更高更长”的利率曲线追求“充分紧缩”的政策立场。短期内,通胀决定了联邦基金利率终点有多高。中期内,工资增速决定了高利率维持多长,进而决定了降息的时点及降息的空间。

三、风险提示

1. 俄乌冲突再起波澜:2023年1月,美德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装备,俄罗斯称,视此举为直接卷入战争。

2. 大宗商品价格反弹:近半年来,海外总需求的韧性持续超市场预期。中国重启或继续推升全球大宗商品总需求。

3. 工资增速放缓不达预期:与2%通胀目标相适应的工资增速为劳动生产率增速+2%,在全球性劳动短缺的情况下,美欧2023年仍面临超额工资通胀压力。



赵伟团队介绍



研究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美联储会上调通胀目标吗?

对外发布时间:2023 年 2 月 26 日

报告发布机构:国金证券研究所

参与人员信息:

赵   伟  SAC 编号:S1130521120002  邮箱:zhaow@gjzq.com.cn

陈达飞  SAC 编号:S1130522120002  邮箱:chendafei@gjzq.com.cn



长按关注


新书推介

作者从经济、政治、文化和资本市场运作等各个维度展开分析,尝试厘清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命题,以及转型过程中蕴藏的市场投资机遇。


法律声明

特别声明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版权归“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金证券”)所有,未经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对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制作任何形式的复制、转发、转载、引用、修改、仿制、刊发,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经过书面授权的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和修改。本报告的产生基于国金证券及其研究人员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或实地调研资料,但国金证券及其研究人员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反映撰写研究人员的不同设想、见解及分析方法,故本报告所载观点可能与其他类似研究报告的观点及市场实际情况不一致,国金证券不对使用本报告所包含的材料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且本报告中的资料、意见、预测均反映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在不作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可能会随时调整,亦可因使用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国金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本报告仅为参考之用,在任何地区均不应被视为买卖任何证券、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本报告提及的任何证券或金融工具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可能不易变卖以及不适合所有投资者。本报告所提及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益可能会受汇率影响而波动。过往的业绩并不能代表未来的表现。客户应当考虑到国金证券存在可能影响本报告客观性的利益冲突,而不应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证券研究报告是用于服务具备专业知识的投资者和投资顾问的专业产品,使用时必须经专业人士进行解读。国金证券建议获取报告人员应考虑本报告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以及(若有必要)咨询独立投资顾问。报告本身、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也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国金证券不就报告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国金证券的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涉及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并可能为这些公司正在提供或争取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本报告并非意图发送、发布给在当地法律或监管规则下不允许向其发送、发布该研究报告的人员。国金证券并不因收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国金证券的客户。本报告对于收件人而言属高度机密,只有符合条件的收件人才能使用。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报告仅供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户中风险评级高于C3级(含C3级)的投资者使用;本报告所包含的观点及建议并未考虑个别客户的特殊状况、目标或需要,不应被视为对特定客户关于特定证券或金融工具的建议或策略。对于本报告中提及的任何证券或金融工具,本报告的收件人须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使用国金证券研究报告进行投资,遭受任何损失,国金证券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国金证券以外的任何机构或个人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或个人为此发送行为承担全部责任。本报告不构成国金证券向发送本报告机构或个人的收件人提供投资建议,国金证券不为此承担任何责任。此报告仅限于中国境内使用。国金证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