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练就超强的学习力?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艾菲的理想 Author 艾菲的理想



本文来自公众号:艾菲的理想
作者:艾菲

超强的学习力是如何练就的?


这要从衡量学习有效性的标准说起。


成年人学习的主要目的既不是为了通过考试,也不是为了拿到证书,而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成长,以及解决生活工作中的真实问题。


因此,你学习的东西必须是能够被你内化的。


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想用时,就可随时使用。


所以,衡量学习有效性的标准就是:你是不是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了,让它真正变成了你自己的。


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算拥有超强的学习力。


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这就需要在学习的三个阶段:输入 - 处理 - 输出,下足功夫,使狠劲。





—  学习的第一阶段  

输入阶段



什么是输入阶段?


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在看或者听各种学习资料的阶段。


输入的效果,直接决定了知识未来内化的效果。


如何在输入阶段取得最大化的效果?


建议你做好以下三件事:


第一件事:搞清输入目的


输入的目的,至关重要。


只有当你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来进行学习时,学习才最有可能被内化。


这样的学习起源于你的一个或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目的而展开的学习就会非常有针对性,且带着浓厚的探究意味,于是就能激发起你对学习的主动性和最深切的热情。


因为头脑中带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在读书学习时你不仅会非常投入,而且还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筛选、评判和整合新的知识。


这样一种输入目的,就会让你的学习成为一个互动的、不断深入的过程。



比如,多年以前,我计划去巴黎旅行,其中的重要一站是卢浮宫。


卢浮宫是全球最伟大的三大博物馆之一,有着烟波浩渺的艺术珍品。


然而对卢浮宫之行,我既期待又担心。期待的是我终于能踏入向往已久的艺术圣殿,担心的是因为对西方艺术的了解不够,怕自己去了也无法真正看懂。


为了解决自己担心的问题,我开始针对性的自学西方艺术和艺术史。慢慢地,我对西方艺术史的了解越来越多,之前存在于心中的许多问题也得到了解答。


后来的卢浮宫艺术之旅,不仅印证了我之前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还为我带来了一些新的疑问。


就这样,在实践与书本的双重学习中,我不断被问题驱使着,想去解决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对西方艺术史的了解也在与日俱增。



你看,这就是明确输入的目的。


第二件事:管控输入源头


搞清输入目的后,你还得管控好输入的源头。


输入的源头,说的是你学的知识是碎片化的,还是成体系的?是低质量的,还是高质量的?


我们的大脑不喜欢混乱,它倾向于构建不同的体系用于储存和理解信息。当大脑无法识别到你学的知识属于哪个体系时,它就会把这些知识过滤掉,避免占用自己的内存。


因此,你输入的知识,一定要能放入到大脑的某些体系里,不能一直都是碎片化的状态。


除此之外,你输入内容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你的输入效果。


在同样的学习时间内,高质量的输入内容能够给你带来更高的投入产出比。


如果你在进入某个领域时,关注的首先是低质量的内容,那它就会削弱你的兴趣,让你一直都触及不到此领域内本质层面的知识和理论。


如此这样,也许一年学习下来,你都还在外围打转,从未领略过领域内本质层面的知识。



在最开始自学园林的头一年时间里,我就一直有一种“不得其门而入”的苦恼。


原因是除了陈从周先生的园林散文,我没有找到其他高质量的内容进行输入。


直到后来,遇上刘敦桢先生、童隽先生、陈植先生和杨鸿勋等大师级人物的著作,窘境才有所改观。


他们的著作,不仅让我对园林学的理解具备了一定的高度及深度,还帮我在头脑中构建了一个框架性的知识体系,这样在后来再读其他人的书时,只需将那些额外知识补入框架,再不会出现各种知识乱七八糟堆砌在头脑中的凌乱状况。



高质量的内容来自哪里?


一般来说一个领域内,由最权威专家所写的著作、最有名专家学者所讲的课程、被许多人推荐的书籍、被引用最多的书籍、重新印刷次数最多的书籍,它们成为高质量输入内容的几率相对要高。


第三件事:选择有效的输入方式


当我们提到方式时,都会想到与效率有关。


那么,到底有哪些好的输入方式,可以提升输入的效率呢?


1、输入时少切换


根据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多年研究,人的大脑拥有三套系统,分别是反射脑、思考脑和存储脑。


思考脑慢而成熟,它会消耗人的大量精力,所以你在使用它时会很容易疲惫,而且它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只能进行单线程的运作。


如果你在学习输入时,还在做其他需要思考脑介入的事,那就意味着你的大脑在消耗大量精力的同时,还在不同的任务间进行切换,这会让你更加疲惫,自然也会使你的学习效率变得低效很多。


所以,输入时少做任务切换是很重要的。


2、输入时离线


在输入时,你还要让自己尽量保持离线状态,不受外界打扰。


外界的信息会通过你活跃的反射脑源源不断的涌入,挤占掉你思考脑的空间,一旦思考脑被抑制,就很难进行深入、广泛、超前的思考。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坐着读书,你的思考脑也依然未被调动,没有了深入的思考,输入的知识不但无法被记住,也无法被内化。


想一想你在学习时看手机的场景,是不是很多时候都有一种明明认真学习了,但脑子里却一片空白的感觉。


对,信息就是这样挤占掉你的思考脑的。


所以,要想进行高效学习,你就要在输入时保持离线,特别是放下你的手机。


3、进入心流状态


心流是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提出的心理学概念,他把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当心流产生时人会有高度的兴奋以及充实感。


所以,一旦你是在心流状态中进行学习输入,那么恭喜你,你的学习效率不仅会大幅提高,你还能获得许多额外的愉悦与满足。


与输入时“少切换”和“离线”相比,想要进入心流状态的确更难一些,基本只有在你做到了“少切换”和“离线”之后,心流状态才有出现的可能。


4、 善用多元化的输入渠道


以前,学习的输入方式非常有限,除了书本,就是老师面对面的教授。


现在,你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上网课、看纪录片或听音频课等。


这样,你就可以在不同情境下选择不同的输入渠道。比如:在出租车上不方便看书时,选择听音频课学习;在跑步机上跑步时,选择看纪录片或上网课来学习。


通过多元化的输入渠道,不仅能提高你的学习效率,还能通过在不同渠道间的切换减少学习的疲惫感。





—  学习的第二阶段  

处理阶段



学习的处理阶段做什么?


它帮你将输入的内容进行不同方式的思考以及在头脑里的初步运用,从而加深和拓展你对它们的理解。


刘未鹏在《暗时间》里说过,“如果你想得到一些知识,最好过滤一下你的信息,否则你只是在别人的思考中得意着。”


处理阶段其实就是在帮你过滤信息。


这一步很重要,但却常常被大家忽略。


忽略的结果,就是当你直接跳到输出阶段时,你会发现所学的知识没有用,或者根本用不了。


这也是为什么学了很多,但依然没有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在这个阶段,有哪些方法能够帮你处理正在学习的知识呢?


在这里,我把自己的体会分享三点给你:


1、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把你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类,在知识点间建立逻辑联系,使整个知识体系组织得更有条理。


比如,在学习市场营销知识的时候,你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线来归类,把知识点归纳到对应的类别里。


我经常会运用思维导图把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繁杂内容通过一张图表展现出来,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2、抽象概念


抽象概念说的是,对事物的各个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去非本质属性,从而形成关于事物的概念。


如果你能把事物的概念抽象出来,得出本质性认识,那就说明你对它已有了非常深的认识。



很久以前,因为工作需要,我看了很多关于战略的书,书里教了很多制订战略的方法,五花八门。


但我发现那些总结好的方法总是无法套用到现实中,每次遇到问题时,我总是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


为什么会这样?


后来我才明白,那是因为我根本没有理解什么是“战略”。


是写出一堆计划就叫战略,还是定个目标就叫战略?是想出一个愿景就叫战略,还是提出一个使命就叫战略?


都不是。


后来,我抽象出了战略的本质属性-选择。好战略就代表着“好的选择”。


一旦抽象出来,我就理解了什么是战略,我也就能区分出战略和目标的不同,能区分出什么是好战略,什么是差战略。



3、延展


延展的方法一共有三个:


1)将抽象出的概念延展到其他领域运用


当你在杂乱的知识中,抽象出了事物的本质概念,这就意味着你从杂多中抽取出了普遍的“一”。


一旦找到了这个“一”,你就可以在多个领域运用,而不被约束在一个狭窄的既定场景中。


比如,当我抽象出市场营销的战略是什么后,我同样可以把它用在我的职业发展中,做出好的战略。


2)找出相似点


把相同类别的知识进行比较,或者把正在学习的知识与你已经拥有的知识做出比较,找出相似点。


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对知识处理的方式。


我在自学西方艺术史和中国绘画史的时候,就经常去思考两者间的相似之处。


比如:中国魏晋时期的文化艺术特点就很像西方艺术史中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它们都有着对独立人格的坚守、对自由思想的追求、审美意识的觉醒、人性的解放和人文的觉醒与迸发。


当进行这种横向比较时,你对这两种类型的知识就会产生深刻全面的认知,同时你的视野也被一下子拓宽了。


3)找出不同点


找出不同点的方法和找出相似点的方法一致。


之前,我在日本京都游赏园林时,每一天都在思考和感受,日本几种类型的园林与中国江南园林的不同究竟在哪儿。就这样,我对江南园林的理解,以及对日本园林的理解,都在那短短一周内有了很大的提升。






—  学习的第三阶段  

输出阶段



什么是输出阶段?


它是帮你将第二步处理阶段的思考结果最终变为自己一部分的重要阶段。


没有输出,你学到的所有东西都还停留在脑子里,虽然当时觉得很有道理,但事后却会发现毫无用处。


很多人都抱怨学了多年英语,结果却还是“哑巴英语”。


为什么呢?


这正是因为“输出阶段”的缺失。


它没有最终成为你的一部分,所以你说不出口。


最有效的输出方式包括三个:践行、写作、教授,只要任选其一,就能帮你完成将所学变为己有的关键一步。


1、践行


践行说的是将第二阶段的思考结果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从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比如:在自学心理学的时候,我知道到了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的区别,于是也明白了自己在有些时候其实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因为我也学习了如何从一个悲观主义者转变成一个乐观主义者的具体方法。


于是,我就将学到的这个方法运用到了我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这样的践行帮助我在出现悲观主义反应的时候,能够先做到觉知,然后通过改变认知方式去完成由悲观主义思维向乐观主义思维的转换。


这就是践行。



同样的道理,改变“哑巴英语”最好的方法就是践行,要能不怕丢脸,不断进行听说练习。


2、写作


写作不仅能帮你将学到的东西进行有效的系统化,同时还能帮你提高思维的缜密度以及结构化。


当你能把那些纷繁复杂、来源不同的知识经过思考而不断重构,最终写成一篇带着自我见解又有理有据的文章时,我要恭喜你了,因为这些知识已经真正属于你了。


3、教授


与写作一样,教授的过程能够帮你将学到的东西进行有效的系统化,同时,还能让你学会如何将复杂深奥的知识用浅显通俗的语言讲述给不了解的人听。


对这个过程的不断打磨,能够非常有效的帮你将学到的知识实现真正的内化。

作者介绍:艾菲,《直击本质》作者,全球认证优势教练&个人成长教练,前美国财富五百强公司大中华区市场部负责人。关注微信公众号: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洞察人生底层逻辑,从根本上提升认知、解决问题。不想错过每一期精彩内容?那就把「滴答清单君」设为星标置顶吧! ⬇️  操作方法如下,3秒钟就能搞定! ⬇️

  更多精彩  

毛姆10条人生清单,有趣有钱早清醒

动力低下怎么办?1套流程帮你克服拖延!改版!更新!强烈推荐你试试这6个宝藏功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