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人生》 | 我不想做一只活到百岁的毛毛虫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trust Author 陆晓娅
· 清明小假艺术研学,见二条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trust (ID: trustdo),已获授权。
身边有不少老人,不知不觉就活到了九十几,甚至直奔百岁了。
身边的同龄朋友去世,大家都会感叹:“真可惜,太早了!”
两事儿码一块,你就明白“人活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不作数了。
如果说,身边的耄耋老人从未想过自己能如此长寿,我们这一代人正懵懂地向他们看齐,那么今天四五十岁的一代,二三十岁的一代,活到百岁就不是“奢望”、“可能”,而会“梦想成真”!据说,一个今天出生在西方国家的孩子,有50%的概率活到105岁。
我很庆幸我赶不上那个时代的来临,因为我一直怀疑“百岁人生”是否真的很好。
我年轻的时候觉得能活40岁就算不错,因为我辈的使命就是等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走向“解放全人类”的战场。我虽说不是男儿,但“休言女子非英物”,也当马革裹尸还。到后来,我发现其实需要解放的是我自己,于是决定努力活到60岁,因为那是我爹的寿数。没想到一不留神,我就打破了我爹的记录。想想作为一个晚育的独生子女之母,在没有孙辈前,我最好还是得活得长点,免得孩子孤单,于是我又把“生命线”的那端移到了80岁。
虽说活到百岁不是我的理想,能不能活到80也不由我说了算,但生命延长这件事情已然对我产生了影响:我不仅要操心攒的钱够不够将来住养老院的,还要操心漫长的退休生活该怎么过。
所以,不想活到百岁的我,还是被英国人写的《百岁人生》勾引了。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
[英]琳达·格拉顿/安德鲁·斯科特 中信出版社
读完之后,我心中暗喜,原来我是傻人有傻福:45岁那年我去读了心理咨询研究生。
还记得有天打车从工作单位奔北师大上课,司机师傅听说我不是北师大教授而是北师大学生,扭过头来谆谆教导我说:“一个女人干嘛那么要强”——幸亏当年要强,我为自己的后半生做了最重要的投资——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且有了生命成长的意识。这些都成为了我退休后的“转型资产”。
而退休后参与公益机构的创建,也让我对什么是教育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尝试,这又成为我在大学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的“转型资产”。总之,因为拥有较多的“转型资产”,我目前还有机会和能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至于除了拿着老年卡溜公交泡公园就惶惶然不可终日。
想想看,若没有更加丰富的生活场景,更多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百岁人生应该是比较无聊的吧?如果再为了攒足养老的钱,不得不延续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那简直就是遭罪啊!
生命本是一场有限游戏,可我们老想把它变成无限游戏,好像活得越长就越成功,却忘了长度只是衡量生命质量的一个维度。
维持一个漫长的生命,还想让它有质量,让它值得过,让它不是一场噩梦,按照《百岁人生》作者的说法,是需要很多资源支撑的。
对,首先需要攒下足够多的养老金,这是不得不考虑的有形资源。
不过和其他老年学著作不同的是,《百岁人生》给我开的脑洞是,长寿还需要其他许多无形资源。一个人要善于开发、积累这些无形资源,才能应付社会变迁中的许多未知,才能抵抗漫长人生带来的挑战。或者更积极一点儿说,这些无形资源可以帮助你面对变化和转折,发掘出新的可能性,拓展生命的高度和宽度。
比如,你需要不断通过学习和工作实践积累知识和技能,这些“生产资产”可以让你找到新的工作机会,享受工作的乐趣,并增加个人收入;再比如,友谊、积极的家庭关系、身心健康都是你的“活力资产”,它们一旦耗竭,生命就了无生趣,因此你不可以对它们掉以轻心;第三类的资产叫做“转型资产”,也就是帮助你过渡到新的生命阶段用的到的东西。
按照作者的说法,长寿正在改变许多事情,包括三阶段人生(受教育、工作、退休)会被多阶段人生取代,因此“过渡”和“转型”都会更频繁地发生。
我特别喜欢作者列出的过渡期所需要的东西:灵活变通,获取新知识,探索新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妥协于权力更迭,让旧伙伴随风而去,建立新的关系网……
原来,过渡期并不是一种无奈,一种丧失,一种消极的适应,而可以变成一个积极的过程,一个探索和尝试新事物的过程,一个为新阶段积蓄力量的过程,甚至是一个重新建构自我的过程,一个生命蜕变与更新的过程。
好吧,如果我们的生命仅仅附着于名词,比如身份、头衔、地位,生命可能会在某个节点就停滞了、固化了、冻住了,其后的日子,我们不过就是一只荣格说的“慢慢老化的毛毛虫”。甚至我们对于长寿的追求,只是因为“怕死”而已。
不知道别人有啥感觉,想到自己变成这样一只活到百岁的毛毛虫,我觉得有点恶心,有点恐惧。
如果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也能像蚕一样经历一次次蜕皮、更新,生命是不是就变成了一串动词呢?比如:学习、思考、探索、尝试、创新、变通、妥协、放手、转换、成长……虽说年龄渐长,生命的脚步可能会变慢,最终也会走向凋零,但在凋零之前,这些动词至少让我仍然会觉得自己还活着,其标志不是还能呼吸,还能吃喝拉撒,而是还能活得有滋有味,活得有意思有意义。那若有幸“长”出来的一些“寿”,才不会是一种人生和社会的冗余。
合上书,我明白了,《百岁人生》并不是一部“老年读物”,而是一部“中年读物”、“青年读物”,它是写给那些想把人生活得精彩、想让人生有更加充分的展开,想活得更加充实尽兴从而死得无憾的人看的,不管你最后是否真的活到了百岁。
2019年春节
更多往期精彩话题:
《流浪地球》| 我们意识维度上的匮乏
色戒 | 一千个欲望与守不住的修行
、、● 长按二维码加入幸福研习社
咨询电话:188-0137-4573 / 138-1124-8084
回复目录,提取所有往期文章目录,点击标题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