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教40年,师者心语丨桃李春风四十载,润物无声三尺台


桃李春风四十载

润物无声三尺台

师者,是三尺讲台

三寸烛,三寸笔,三千桃李

师者,是十年树木

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邀请我校

部分从教(工作)40周年的教师们

讲述他们的从教故事

汇聚他们的深情回忆

展现南理工师者的风采

激励全体南理工教育工作者勇担使命

培育更多时代新人

共绘教育辉煌篇章




王克鸿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四十年光阴似箭,往事历历在目,1984年大学毕业进国企,开展承压设备新工艺新装备研发,1991年来到钟山脚下华工大院,首次走上大学讲坛,从九平方万元仪器设备起步,利用企业生产设备、经历夕进朝归科研试验、斩获连续昼夜分析计算研制成功的欣喜,领导的支持、同事师生的共同奋进,40年间,教学科研试验条件、主要学科科研水平已达国际一流,数百项关键技术已在弹箭车辆大驱航母等武器装备和经济建设主战场批产应用,朝夕相处培养的千余毕业生已成国之栋梁,校友以母校一流专业为荣,我倍感自豪。回顾40年教学科研之路,感慨万千!


右四为王克鸿


南理工人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精神,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焊接人”40余载以人才培养、创新突破为己任,历经金工金相专业演变、智能与增材制造引领技术发展,推动制造业构建新质生产力,我们从未缺席!


四十年记忆中,有边行边拍的孝陵卫公交车,韦陀窄巷边的邮局粮店,蓝天、绿道、古木葱郁的下马坊,草坪、风筝、水草丰美的体育公园,栈桥、映荷、四季如画的玄武湖畔!未来,我仍将在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空间、与祖国和年轻人一起,在智能制造和增材制造领域继续前行,共创南理工未来!


右二为王克鸿



王良模

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时光飞逝,一晃参加工作40年了。进入南理工时,汽车专业刚成立,办学条件非常简陋。在几位老教师带领下,克服种种困难,专科和本科培养并进,终于在1995年获批硕士点。


左一为王良模


2001年,我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汽车研究中心访学。访问学者的经历为后续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先后推荐十余名博士生进入密西根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同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牵头与南京依维柯、太平洋精锻和苏州江南航天建立研究生工作站。


在研究生培养中,注重将产学研和国际化有机结合,人才培养初见成效,博士生先后获得江苏省三好学生、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和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奖章”等奖励。博士生毕业后迅速成为单位的骨干,庄伟超博士入选全国青年托举人才、王源隆和高强入选江苏省青年托举人才。培养的100余名硕士生也成为多家单位的技术骨干。


作为南理工车辆专业发展的开创者和建设者之一,我见证了这个专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名教师,我非常自豪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而且大家彼此之间能够像家人一样相处。希望年轻教师能够潜心钻研教书育人,为国育英才!


右二为王良模


王家传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我于1984年7月参加工作,现在已有四十余年了。我最初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工作之一是对农业技术员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可以说是半个老师。后来我先后读了硕博,成了一名全职的大学老师。


讲台上的为王家传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也曾经把自己看作真理的传播者。但是,后来我觉得把老师看作知识分享者似乎更为有益。人们天生就有乐于和他人分享知识的秉性。我们在某个地方见到了新鲜事,总是乐于跟他人说一说,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给他人。老师所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分享知识给他人。


要想分享知识,一方面自己要对所分享的知识感兴趣,一方面要预判他人对此知识也感兴趣;一方面自己对所分享的知识要有深刻的理解,一方面要预判他人没有此知识。如果你分享的知识是他人不感兴趣的或者已经知道的,那这种分享就毫无意义。当我们必须分享某种特定的知识时,我们要找一个让他人感兴趣的角度去分享;当我们需要分享某种大家熟知的话题时,我们需要透过大家熟知的表层去挖掘深层他人不知道的东西。



把教书看作知识分享的活动,那么这种活动就是一种快乐的活动,你自己乐于分享,他人也乐于接受,在快乐中实现了传道授业解惑。


阮文俊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员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已从教40年了。我从青年教师成长为科研骨干,再到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总师,获得了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也培养了一众博士、硕士,为国防和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



回顾这40年走过的路,取得了一些成绩。成绩的取得除了有自身的努力钻研、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之外,还离不开老一辈的传帮带,离不开同事同行的互助。科研是一个团队的事业,在需要持久努力的情境中,团队合作能够带来诸多优势,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还能够集思广益,共同制定更全面、更可行的计划和策略。这些优势使得团队在面对长期目标或复杂任务时能够走得更远、更稳定。


几十年的科研教学生涯,深深地感受到:教师要格外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以德为本,以德立身,以身立教。良好的思想品质是教师人格力量的体现,这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第一位的。科研需要创新思维,对自我不断探索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学术能力,也提升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朱元国

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



弹指一挥间,当我19岁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数学系任教时,很难预见40年后的自己依然还在坚守着当年的三尺讲台,还在追逐和实践着当年的梦想和使命。回想入职时,年轻的自己忽然变成一名教育者,思想上、行动上好像都跟不上节拍,好在南理工老教师悉心的帮扶指导让我很快适应角色,他们精益求精的品格,细心传教的态度,使我领会到这些都是青年教师要学习并矢志传承的。



在我从教生涯中,一直在思考一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数学的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科研能否反哺教学。我们往往说教学与科研并重,然而多数数学基础知识,几十年都没有变化,甚至于教材都很难迭代更新,科研对教学有促进吗?然而当我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一定进展时,方才发现基础知识的体系构成及其各个定理,无不体现着数学家们的智慧,以及对现代科研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并不一定是把某个最新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而可以是以科研的经验,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的体系,展望它的作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大概就是人才培养所追求的目标吧。渐渐地,当指导的学生,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时,我才更加深刻体会到,只有加强自身的科研水平,才能给学生更好更全面的指导。学以师为范,重要的不仅是指导学生怎样学习与研究,还要以身示范引导学生正确的做人处事,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陆明

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



1984年本科毕业留校后,我在学校研究生部工作。1987年考取在职硕士研究生后,转调到化学工程系(三系)302教研室工作。教学上主要是本科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科研上研究“两步法合成HNS新工艺”。



1990-2000年的这10年中,主要给本科生授课“表面化学及其应用技术”,以及讲授研究生课程“界面化学”。科研上主要开展高能量密度材料的合成,以及膨化硝胺炸药研制,助推膨化硝胺炸药在国内技术推广实施60余家。这期间作为主要获奖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


在2001-2010年的10年中,建立配方设计数理模型,创立了液混式膨化硝铵工业炸药,在国内推广20余家;发明了耐热HNS含能材料的绿色安全氧化制法,并在兵器专业厂家得到生产应用。


2011年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能含能材料创制,尤其是全氮、高氮、耐热含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构效关系研究,创制了新型全氮N5-基高能系列含能化合物材料,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Chem. Soc. Rev等重要期刊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200多篇;出版多部著作;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60余人。



40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40年,科研工作中勇于创新,实事求是。又是一个新起点,我将继续坚持之。


陆宝春

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在40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我勤奋工作,关爱学生,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履行高等学校教师岗位职责,积极投身教育创新、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坚持产教融合育人实践。



我承担“机床电气可编程控制技术”“测试技术”“微机原理”“机械工程新技术教授系列讲座”“企业生产和技术管理”等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将科研实践成果融入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承担“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生课程教学。坚持产教融合育人实践,打造高水平研究生实践基地和企业导师队伍,坚持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


和大家分享几点我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成果转化方面的体会:要认真梳理企业创新需求、帮助企业制定创新发展规划;要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要打造高水平研发平台,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要助力企业创新团队建设、促进产业链科技交流合作。



希望我们的青年教师,都能勇立创新潮头,攻坚克难,提升解决重大工程问题的能力,共创辉煌未来;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共绘教育强国新篇章!


周小虎

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一晃就工作40年了,84年参加工作时的心情还清晰可见。我从事的专业从数学,到哲学,再到管理学,主要教过课包括:科学史、高等数学、自然辩证法、管理学原理、战略管理、创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我热爱这份工作,它让我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我深感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不仅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更亲身体验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幸运地享受了40年改革开放的红利,也幸运地从事了自己热爱的工作,更幸运的是我们小虎队有一批可爱的学生。回首往昔,我最为自豪的是与“小虎队”——那些充满活力与梦想的学生们共同度过的时光。看着他们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懵懂变得睿智,我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也离不开我和我的学生共同的努力与坚持。


我们都会变老,只要我们有年轻的心态,活到老学到老,运动到老,我们都会一直奔跑在幸福的道路上。岁月如梭,我们都会老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让生命之树常青。



我想对年轻的教师们说,珍惜眼前的每一个机会,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用智慧去启迪他们的心灵,用汗水去浇灌他们的梦想。这样,我们才能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教育之路上,一直奔跑在幸福的道路上,收获更多的成就与喜悦。


彭富明

自动化学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从教40年的我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感悟。



第一是从量变到质变,厚积薄发。作为一名普通老师,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上好一门课,做好一个项目,写好一篇论文。机会是给有准备之人,厚积才能薄发,匹配我们自身的品德和才能,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大学老师。


其次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爬坡是人生的常态,付出终有回报。


最后我们要保持一颗谦逊好学的心,积极向他人学习。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域的专家,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通过向前辈请教、与同行交流、向朋友学习,我们能够不断拓宽视野,汲取智慧,从而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和人生经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四十年诲人不倦

他们用知识启迪智慧,是学海的传播者

四十年润物无声

他们以品德陶冶情操,是心田的领路人


在第四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向所有教育工作者们致敬

感谢他们

为教育事业和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



往期推荐

南理工校长付梦印院士为2024级全体新生讲授“入学第一课”



青春再启航!南京理工大学举行202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出品丨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策划丨新媒体中心

来源丨受访者

文字丨葛玲玲

编辑丨褚易凡

初审丨杨钰婷

审核丨张珩 卢晓云



点点赞点分享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京理工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