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进高科技人才、建设高科技产业园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在我市落地生根,为市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有力地带动了脱贫攻坚和产业转型。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县域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要实现吕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必须在整体提升全市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深挖潜力,必须全面夯实各县市区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
纵观我市各县市区创新发展情况,近年来,交城县科技创新一枝独秀,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2016年入选国家第二批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县,2017年入选全省首批12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2018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首批52个创新型建设县。目前,交城县高新技术企业达16户,占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40%,几近全市半壁江山。高新技术企业的集群涌现,形成了转型升级强大的新动能,对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了深层次影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县域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交城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和经验,对全市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具有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现实价值。用交城经验解决吕梁问题,不失为一种适应本地水土的实用之策。在此,我就推广交城县科技创新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交城县拿出真金白银扶持科技创新,近年来,全县一产投入近亿元,开发区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1.5亿元。2017年科技创新奖补700余万元。严格落实税费减免政策,2017年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1374万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额2595万元,做到了应减尽减、应免尽免,充分调动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建议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要在落实好上级政策基础上,制定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扶持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引导和鼓励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主体;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交城县向开发区赋权27项,实行一站式审批。建成了“交城创谷”等双创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中国铸造公共服务平台、县域跨境电商产业园,与5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结成合作联盟。近年来,研发科技项目209项;转化成果9项,转化收入3.1亿元;2017年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总额完成12.56亿元,占全市总额的73%,全省排名第6位。
建议全市各开发区,要结合开发区产业发展特点,加快特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吸引全国乃至世界高端创新要素向吕梁集聚,重点在开发区打造一批科研院所引领型的创新孵化基地,强化技术研发供给,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推进转型项目建设。交城县在一产方面着力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全县“三品一标”产品达16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个。二产方面,重点打造“数谷、碳港、钙都、交城智造”。引进了中西部智慧高速数据中心项目;依托经济开发区40万吨、周边300万吨煤焦油产能,打造国内重要的碳素材料产业基地。新型肥料硝酸铵钙、硝酸钙占国内市场的80%,占国际市场50%以上。引进了山西化工研究所、山西大学亿元以上高科技项目2个,“世界钙都”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三产方面,启动了总投资9亿元的庞泉沟旅游大通道建设。
建议各县市区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在大数据、云计算、能源革命、绿色制造、清洁高效能源、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现代农业等领域,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一批产业技术联盟,通过深度技改,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人才智力支撑。交城县坚持县委政府引导引进人才,建立了“交城智库”,引进了陈芬儿等院士4人,陶军华等“千人计划”专家2人,博导5人、博士15人、高级工程师39人。在古冶集团设立科研专家楼,为科研专家、团队提供系列服务。重视本土企业家培育,每年组织企业家赴全国知名大学培训,组织企业经营者、技术骨干进行素质提升培训。
建议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大力实施市委“百千万人才工程”,建立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项资金,健全人才创新制度政策保障,补齐人才政策短板,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创新活动有机融合,通过创新平台培养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各级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
科技创新影响深远,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只要各县市区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投入能力、要素集聚能力、人才引进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以科技创新促进动能转换,就一定能汇聚成吕梁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全市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大会发言人:吕梁市政协常委、民革吕梁市委副主委、吕梁学院教授 陈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