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 |10部幽默讽刺效果拉满的小说
👆关注并星标豆瓣读书 遇见更多好书
有趣在今天几乎是一种刚需,梗、段子、脱口秀,是一种安全又讨巧的社交货币。或许是物以稀为贵,有趣的人格外有魅力。“聪明的人不一定幽默,但是幽默的人一定聪明”。幽默大概是智商过剩的表现吧?
我们对于“有趣”的品味也需要启蒙。大学时读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在自习室憋不住笑,跑去卫生间大笑。第一次强烈地感知到“有趣”是多么迷人和珍贵。
有趣也是王小波毕生的追求,他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对于创作他也有同样的标准:“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
今天推荐10部幽默&讽刺效果拉满的小说,王小波、钱钟书、老舍、乔治·奥威尔、冯内古特、马克·吐温……有趣不只是搞笑,它包含着对常识的尊重、对荒谬的讽刺、对苦难的消解等等。甚至可以说,幽默讽刺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抗。
红拂夜奔
豆瓣评分:8.7
作者: 王小波
出版年: 2006-3
“在我看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不在做白日梦。乞丐在做黄金梦,光棍在做美女梦,连狗都会梦到吃肉而不是吃屎。一个数学家梦想证出个大定理,也是合情合理。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点可能好梦成真,但也可能不成真就到了梦醒时分。我们需要这些梦,是因为现实世界太无趣。”
王小波说:“凡人都喜欢有趣。这是我一生不可动摇的信条,假如这世界上没有有趣的事我情愿不活……《红拂夜奔》谈的是这一点。”
李靖、红拂、虬髯公世称风尘三侠,隋朝末年,他们三人都在洛阳城里住过。《红拂夜奔》借隋末大将军李靖和杨素家妓红拂的风流韵事为蓝本,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观照历史,表现知识分子在反智社会中的尴尬处境。小说看似荒诞,却处处体现着对现实的反讽,对自由、趣味的向往。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十分有趣,第一次接触王小波还是从本书开始比较好,还算温情一些,嘲讽也是温和的。那些关于领导的,太好玩啦。
人·鬼·兽
豆瓣评分:8.7
出出版年: 2002-5
“恋爱的对象只是生命的利用品,所以年轻时痴心爱上的第一个人总比自己年长,因为年轻人自身要成熟,无意中挑有经验的对象,而年老时发疯爱上的总是比自己年轻,因为老年人自身要恢复青春,这梦想在他最后的努力里也反映着。”
读过钱钟书的人,很难不为他的幽默和刻薄拍案叫绝。《人·兽·鬼》收录《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四部短篇小说。
@佳浩和他的朋友:《上帝的梦》指出了男女心思就连“世界随他的视线蜿蜒地伸出去;脚走到哪里,地会跟到哪里”的伟大上帝也无法掌控;《猫》讲的是一段没成了气候的婚外情,有人说讽喻了北平文艺界名流;《灵感》极具想象力,其所讽刺与批判的仍极具现实意义,语言的递进感非常带劲;《纪念》则把少妇的心思写得千回百转、肝肠寸断。先生的语言真是浑然天成,幽默自然啊。
离婚
豆瓣评分:9.0
“没意思!生命入了圈,和野鸟入了笼,一样的没意思。我少年的时候是个野驴;中年,结了婚,做了事,变成个贼鬼溜溜的皮驴;将来,拉到德胜门外,大锅煮,卖驴肉。我不会再跳出圈外,谁也不能。”
《离婚》据说是老舍本人最满意的作品。
故事围绕北京财政所的几名科员及家眷展开。看似鸡毛蒜皮,却能引起当代人的共鸣。除了永恒的“寻求理解,渴望摆脱庸俗”外,我们还能看到:办公室斗争、社恐、干涉隐私 、渣男、啃老、二奶、夫妻矛盾、儿童教育、男女平等、地域歧视等等议题。从那时候到现在似乎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敷衍、麻木、软弱、市侩……
@鹿鹿鱼鱼:非常好看,只要拿起这本小说就能笑出来。老舍是幽默大师,感叹号的天才,苦闷的专家。以幽默来写苦闷,竟让人觉得有些痛快。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豆瓣评分:8.7
“这颗行星上存在着——或者说曾经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大部分的居民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感到不开心。”
道格拉斯·亚当斯,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也是幽默讽刺文学的代表人物、第一个成功结合喜剧和科幻的作家。他的《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系列被西方科幻读者奉为“科幻圣经”之一。由于《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系列的突出成就,国际小行星管理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亚瑟·邓特——该系列的主人公。
@丹朱AI🌵:全书充满了英式冷笑话,并把虚无感扩大到了宇宙级别,比如“绝对透视漩涡”,是银河系中最恐怖的酷刑,因为“一旦你被投进这个旋涡,你将会获得瞬间的一瞥,看到完全难以想像的天地万物的无限,以及在其中某个地方的一处细微的标记,一个极其微小的点上的一个极其微小的点,写着‘你在这里’”——没有人能在这种体验之下生还。
动物农场
豆瓣评分:9.4
出版年: 2010-9
“那一年,动物们干起活来就像奴隶一样。但他们乐在其中,流血流汗甚至牺牲也心甘情愿,因为他们深深地意识到:他们干的每件事都是为他们自己和未来的同类的利益,而不是为了那帮游手好闲、偷摸成性的人类。”
奥威尔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一则入木三分的反乌托的政治讽喻寓言。
农场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最终却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
@不流ᝰ雾岛夜随:会发生什么、已经发生了什么,奥威尔早已写好了。
铁皮鼓
豆瓣评分:9.0
“从前有个音乐家,他名叫迈恩,小号吹得非常美妙。
从前有个玩具商,他名叫马库斯。他出售红白漆的铁皮鼓。
从前有个音乐家,他名叫迈恩。他养了四只猫,其中一只叫做俾斯麦。
从前有个铁皮鼓手,他名叫奥斯卡。他需要玩具商。”
君特·格拉斯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奥斯卡生于1924年,三岁时目睹了成人世界的荒诞无聊,决定停止长高。他经历了“二战”带给波兰和德国的苦难,见证了纳粹的罪行。三十岁时,他在精神病院写下自己的生平和家族故事。
@知日雨林:百无禁忌,为所欲为,最富乐感,最为自由的文学作品。
第二十二条军规
豆瓣评分:8.7
“我抬起头来,就看见人们在捞钱。我看不见天堂,圣徒和天使,我看见人们利用每一次高尚的冲动和每一场人类的悲剧大捞其钱。”
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免除飞行任务,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能提出此申请的人必然没疯,所以他必须去飞行,去送死。
小说的主人公约塞连是二战中一名美国轰炸兵,第二十二条军规使他不得不在生死线上苟且偷生,同时他也发现原来世界到处暗藏着这种荒唐的圈套。
在英文中,“军规”和“圈套”是同一个词。“第二十二条军规”早已作为常用词被收入词典。而人类世界至今无法摆脱这个圈套的困扰。
@KID:开始是笑着的,从看到奥尔失踪开始觉得好悲伤,然而看到最后又止不住笑了出来,真是太赞了。
五号屠场
豆瓣评分:8.7
“另一次,毕利听见罗斯瓦特对精神病医生说:‘我认为你们这些人应该提供许多美妙的新谎言,否则人们简直不想活啦。’”
冯内古特是20 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黑色幽默文学作家。1945年,德累斯顿遭到大轰炸时,冯内古特正巧身在德国。他和其他战俘一起,在“五号屠场”地下贮存兽肉的地窖里捱过了一夜,逃避了头顶上的一场狂轰滥炸。二次大战的亲身经验,衍生出了这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反战小说。
在《五号屠场》里,无论战场上或时空旅行中,冯内古特描述许多面临生死边缘或受苦受难的人所采取的方式皆是冷静超然——把自己掩埋在池底下、地底下或是宇宙底层,人类可以无视时间与空间的存在,任凭自己的心灵自由飘荡,八方驰骋。
@恶鸟:可能是世界欠了冯内古特一个诺贝尔奖,看完《冠军早餐》后,看到《第五屠宰场》彻底折服,科幻和时间穿梭的最大文学鼻祖啊,对二战和人类残酷的黑色讽刺典范。
百万英镑
豆瓣评分:8.2
“靠意外的、不正当的方式得来的巨大的财富是一个圈套。这对我们没有一点儿好处,它带来的狂热的乐趣是短促的;然而为了这笔财富,我们抛弃了甜美、纯朴和幸福的生活——让别人拿我们作为前车之鉴吧。”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集。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充满幽默和讽刺。
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籍以此验证各自的理论。一个认为,这样一张钞票对穷人毫无价值;另一个认为,仅拥有这样一张钞票(不兑现),就可以过上上等人的生活。他们选中了一个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试验品。于是,这个小伙子经济上的突变,引起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Soo Yung:马克吐温还是很幽默的,典型的美国南方人,故事一点都不沉重、不黑暗,带有淡淡的道德嘲讽味,尤其是三万元的遗产、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两个关于金钱的短篇,可以说是很经典了。其他的如对官僚机制的描写(有关大宗牛肉合同事件)、媒体报道(我怎样编辑农业报)、政府选举(竞选州长)、探长破案(被偷的白象)都一针见血,笑死我了。
好兵帅克
豆瓣评分:8.0
“经过这儿的部队就在附近扎营。到处都可看到奥地利、日耳曼、俄罗斯各民族的土兵拉的屎堆。各个民族、各种不同宗教信仰的士兵的便一堆挨着一堆,甚至重叠在一起,彼此并不闹什么纠纷。”
世界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取材自作者自己真实的参战经历。
小说通过帅克这个“官方认证的白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奥匈帝国的军官、警察以及神父昏庸无能和愚蠢透顶的丑态。帅克耿直诚恳、憨厚淳朴、幽默机灵,他总是善于以耿直无辜的态度戳破统治官僚的谎言,让暴虐腐朽的军官暴露出丑恶嘴脸,让蝇营狗苟的官僚丢人出糗。
@江边一只梨:“他冷静的像条黄瓜”,“淡然无味得像一个半生都啃着公文程式,一肚子卷宗档案的官吏”,“军官们大概以为战争就像他妈的一场野餐,随身还带着一般的读物,就像出去避暑似的”,学到了。
-END-
编辑整理:晓白
参考来源:豆瓣读书
■ 往期精选
许鞍华拍不好《第一炉香》,因为这个故事是有鬼气的
“也许除了生活,再没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
人类浪漫主义无聊行为实录
这几部科幻小说,比《沙丘》更适合“文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