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本女性文学批评,不断更新与生长的“亚特兰蒂斯”
👆关注并星标豆瓣读书 遇见更多好书
*封面图来源:《成为简·奥斯汀》剧照
通过写作与阅读,女性不断以语言为工具,开垦自己的表达疆域。
女性写作的意义是什么?是谁在定义文学史上“不入流”的女性作家与作品?将女性文学单独审视,是赞扬还是另一种贬损?……今天是3.8国际妇女节,为大家推荐8本女性文学批评作品。让我们在阅读中再次审视这片不断更新与生长的“亚特兰蒂斯”。
《一间自己的房间》
豆瓣评分:8.6
作者: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 贾辉丰
出版年: 2013-11
任何写作者,念念不忘自己的性别,都是致命的。……假如我们面对事实,只因为它是事实,没有臂膊可让我们倚靠,我们独自前行,我们的关系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与男人和女人的关系,那么,机会就将来临。
长篇散文《一间自己的房间》出版于一九二九年,系根据作者一九二八年在英国两所大学所作的“妇女与小说”(Women and Fiction)主题演讲而写成,文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女性思想和对女性的整体思索,文笔细腻风趣,充满睿智,是女性文学的传世名篇。
@ががばば:伍尔夫真是一位天才。作为女性主义的先驱自不必说,事实上,当她提出“雌雄同体”的说法的时候,她就已经跳脱出女性主义范畴,而成为一位无与伦比的、超越了世间大部分人的批评家了。
《萨德式女人》
豆瓣评分:8.7
作者: [英]安吉拉·卡特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曹雷雨 / 姜丽
出版年: 2021-5
成为欲望的对象就要被定义为被动。在被动中生存就要在被动中死去,也就是被杀戮。这就是童话故事中完美女性的寓意。
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的文化史批评,她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评估备受争议的法国哲学家、色情文学作家萨德侯爵的作品。卡特认为萨德开创性地不把女性视作单纯的生育工具来书写,他看到了女性在生理特征之外的存在,因而在此意义上解放了女性。
@喜喜:很精神分析的一本书,虽然参考文献里没有克里斯蒂娃,但我觉得它像是通俗版的《中国妇女》。男性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不外乎圣母或荡妇,前者通过无性行为受孕而保持着绝对贞洁,后者因为沉湎肉欲而成为众矢之的,萨德恰恰颠覆了这个逻辑。总说萨德厌女(因为他笔下的女性总是遭受着惨痛的虐待),但我觉得他很女权,萨德式女人,是不向大他者律法屈服的女人,是追求绝对享乐的女人,她不是男性满足欲望的客体,她是在疼痛中获得存在的主体。虽然你强暴了我,但我绝对贞洁,因为我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
《阁楼上的疯女人》
作者: [美] S.M.吉尔伯特 / [美] 苏珊·古芭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杨莉馨
出版年: 2015-2
女性在有机会尝试用笔进行之前一直将她们冷冷地拒之门外的创作之前,首先必须逃离那些男性创作的文本,因为这些文本将她们定义为“无足轻重的人”,否定了她们建构起自己权威的主体性。
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作者重读了19世纪著名女作家如简•奥斯汀、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作品,打破了民族、地域与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的疆界,梳理并归纳了构成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传统中一系列重要的意象、象征与隐喻,如天使、魔鬼、月光、水、面纱、蛛网等等。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蔚岚:从书名来看,界定疯癫是一种权力,疯癫是父权制话语下的迫害性定义,同时也是个体反抗既定秩序、主流话语的尝试。很喜欢两位作者所写导言中的对话部分,在学术经历、育儿经验中真切谈到作为女性的困扰,虽然讲述是很轻盈的。相对于“影响的焦虑”,女性作家面对的是更多是身份的焦虑(换个语境倒可另说),其中阿特伍德红鞋子的比喻是高度浓缩。对白雪公主文本的再阐释非常经典,“王后和白雪公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而简与阁楼上的疯女人也具有重影关系,书中有很多这种“天使-怪物”的二元对立项,又如《呼啸山庄》中的“天堂-地狱”。从王后的窥镜之中破镜而出,全书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但以性别权力作为单一维度剖析女性作家是需要警惕的。最近看了BBC“hear her”专题的纪录片也算做共读,Do it if you dare~
《浮出历史地表》
豆瓣评分:9.4
作者: 孟悦 / 戴锦华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5
无怪乎女人的一生都逃不脱家庭的规定,只有在家庭里,她才是一种职能、工具而非主体,她才是女、母、妻、妇、媳,而非女性。这样她才纳入在秩序内,成为秩序所规定的一枚螺丝钉。“家庭”的这两方面功能可谓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父系社会终于在既排斥又利用、既借助又抹煞女性的过程中,走向自身的完善。
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经典著作。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本书以作家论形式深入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重要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
@琼途墨路:我再一次惊叹于戴锦华老师如此喷涌的,气势磅礴却又文气十足的表达,我相信这些文章的写作都是一气呵成之作,对我而言,这本书谈不上多受启发,毕竟我对女性主义有着个人的保留看法,但是从单纯阅读的角度来看,还是不虚此行的阅读。
《她们自己的文学》
豆瓣评分:8.5
作者: [美]伊莱恩·肖瓦尔特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译者: 韩敏中
出版年: 2012-4
它忽略了一个事实:有很多情形中爱的名义可以篡夺一个女人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削弱她,并毁灭她。
批判性断代文学史著作,为20世纪80年代起女作家和女性作品研究的爆炸性发展奠定了基础。除了公认的文学大家勃朗特、爱略特和伍尔夫得到极为详尽的分析之外,还以相当的篇幅叙述和评论了19、20世纪的盖斯凯尔、克雷克、朱斯伯里曼斯菲尔德、理查森、莱辛、卡特等女作家的创作。
@太白兔:女小说家必须抵制两方面的诱惑:一是只限于写女性经验,从而“牺牲艺术家的个人发展和自由”;另一种是接受主导文化对重大文学主题的定义,从而“牺牲真实性和自我探索。”就中国而言我暂时想得到的多是后者的例子,但其他局限也不是没有。
《阅读浪漫小说》
豆瓣评分:8.8
作者: [美]珍妮斯•A. 拉德威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译者: 胡淑陈
出版年: 2020-7
阅读浪漫小说让这类女性拥有了自己的时间和隐私,即便这会透露出与她们处境有关的推断性结论:在这个父系家庭中,由于无人被委以关心她们的责任,她们因此感到身体上的疲顿和情感上的空虚。鉴于史密斯顿的女性一再地特别提及这样的代价,因此,我几乎不可能忽略她们以同样强烈的执着表达出的另一个观点:阅读浪漫小说让她们生发了希望,为她们提供了情感上的补给,而且还催生了一种由衷的幸福感。
作者从复杂的出版和发行业务到个人读者与文本的接触,多角度深入探讨女性阅读浪漫小说事件肌理,挑战女权主义者、文学评论家以及大众文化理论家对阅读浪漫小说的贬低,认为应该鼓励浪漫主义读者在现实中发声,而不是在想象的孤独中表现出来。
@Mandelstam:过去,女性通过阅读浪漫小说来对抗父权制;现在,我们通过理解浪漫小说的阅读史来瓦解父权制。一部女性主义新作,浪漫小说从来都不只是爱情故事,它也代表了女性的抗争。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豆瓣评分:8.9
作者: [美]乔安娜·拉斯(Joanna Russ)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章艳
出版年: 2020-11
我觉得,“第二十二条军规”现象在文学史上是司空见惯的,贤良的女人不可能入世太深,因此写不出好作品,而那些入世太深可以写出好作品的女人又不可能贤良。
女性主义者乔安娜·拉斯的著名文论,她在书中模仿文学评论中的惯用论调,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抑止女性写作指南”,以此尖锐地指出和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它直指女性书写所面对的结构性暴力,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那些被贬抑的声音。
@羊小熊:逆练“抑止女性写作指南”指南:1、坚持与伴侣家务平分;2、争取与兄弟同等的教育和遗产继承权;3、不用相信男性评论家那些充满男性凝视、嫉妒、双标、荡妇羞辱的鬼话;4、相信女性独有的经验与男性独有的经验同样珍贵;5、寻找自己的女性文学榜样,发现她们的价值,从她们的写作中汲取养分;6、拒绝唯一的衡量标准,去读更多边缘群体(黑人、同性恋、工人阶级)的书;7、一直写下去,一直抗争下去。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
豆瓣评分:8.9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 肖海生 等
出版年: 2021-2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地兜售解决良方的社会:一劳永逸地决绝你口袋里的余钱、日益稀疏的发量,或是你丢失的胃口、遗失的爱情。我们总是在寻找解决办法,其实我们必须经历的却是一个总也答不对题的人生。
《巴黎评论》出版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收录了十六位女性作家的访谈。十六篇访谈也可以看作“对话中的散文”,既是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她何时确立写作的志向?她的文学启蒙是什么?在写作不同的写作阶段,她遇到的具体阻碍是什么?她如何面对外部否定和自我怀疑?她的同道人或格格不入的对手又是谁?她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关系如何?……
@赫恩曼尼:关于“女性写作”,最欣赏费兰特的回答:“一个写作的女性,她唯一应该考虑的事情是把自己所了解的、体会的东西讲述出来,无论美丑,无论有没有矛盾,不用去遵照任何准则,甚至不用遵从同一个阵线的女性。写作需要极大的野心,需要摆脱各种偏见,也需要一个有计划的反抗。”一直觉得“女性写作”是一个被制造出来的伪命题,单把“女性”拎出来审视本身就是可疑的。而这本书呈现的视角让人心安——没有一位作家被女性的身份困住,尽管这种身份曾在某个阶段让她步履维艰;写作需要强大的信念感,它艰难且常常收效甚小,一词一句地推进,就像独自攀登高山一样孤独,其动力来自“说出没有被说出的事实”(佩雷),来自“挖出通常情况下意识触及不到的东西”、“找回被荫蔽的自我”(温特森)。而她们无一例外选择了继续跋涉,选择了孤独和自由。
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我们推出“一间自己的房间”读书专题,以纪念以伍尔夫为代表的女性写作者们。在这里,你可以标记伍尔夫以及女性文学批评书单、领取伍尔夫专属大师徽章、参加线上共读会、观看线上直播、与入驻作者杨本芬进行问答交流……
藉着阅读,体验女性书写的幽微与深刻,感受女性力量在文学作品中的涌流,劈开海浪、驶向灯塔,不必在果壳里称王,这一间房间便是宇宙。
👇点击进入读书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