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视频 | 我是到南极探险的女“科学家”,女性要勇敢参与到领导决策中
视频时长03:53
我到南极科考提升自己,
努力让农村喝上安全水,
更想为女性而发声
视频来源:腾讯视频
写在前面
我们或许都对科学家有着各种各样的想象,但任晓媛,这位毕业于麻省理工的年轻中国女科学家,她似乎并不符合我们印象里任何一种对科学家的描绘。
第一次见到任晓媛的时候,她正准备启航去南极,参加为期三周的“家园归航”南极女科学家行动。这个活动计划用十年时间,将全球1000位女科学家带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以及领袖培训。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任晓媛和在南极科考训练的团队们
她热情而有条理地向我介绍着这个我一无所知的项目,比如每年的选拔途径,比如她决定参与这个活动的心路历程,比如活动的意义。她的语速很快,但非常清晰,经常说着说着,自己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我问任晓媛她会不会介意被人称作“女科学家”而非“科学家”,她从另一个角度回答我:我们难道不需要女性的榜样吗?
认可自己女性的身份,再以女性的身份去发声,去行动,对任晓媛来说是一件“特别特别特别”有价值的事情。
▲任晓媛和她创办的MyH2O小伙伴们
3月12号,趁着任晓媛结束三周的考察,在阿根廷机场转机回京的一点空隙里,我给她打了个电话。她依旧用着飞快的语速,兴奋地总结着她这三周来的收获。
“我有很多要说的,但我需要一点时间整理一下。”她在电话里道。三周里,每天有半天她们在船上进行领导力培训,有半天着陆进行科考。一个只有女性的讨论空间给予了女性参与者们更多自由发言的勇气。
任晓媛也因此观察到了许多女性作为决策者时与男性决然不同的品质,比如说她们会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见,就算这样会拖慢决策的速度,但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的包容性却令她印象深刻。
▲笑起来有点腼腆
“回来之后我们有很多要做的。”任晓媛告诉我,“怎么样让女性的声音被听见,怎样给女性更多的支持,这是我们必须要向更多人传达的东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609y8rc9b&width=500&height=375&auto=0
遇言不止原创视频
▲任晓媛演讲全片▲
以下是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任晓媛,本科在瓦萨学院,读的就是物理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是在麻省理工MIT读的科技政策和环境工程。
我们的机构叫MyH2O,主要通过收集中国农村的现状,尤其是卫生水安全方面的信息,制作水信息的一个平台,然后最终更好的去对接进入农村的解决方案。
▲身为水信息平台MyH2O创始人的任晓媛,将让更多女性,特别是女性科学家发出自己的声音,奉为自己的使命。
今年的二月份即将会启航去南极进行一个南极女科学家的训练项目,它会集结全球大概70多位科学领域的女性,包括中国的五位女性,在南极进行一次为期三周的能力建设科考训练和科学沟通的这么一个项目。
可能在传统意义上来讲,我们理解的科学家指的是natural scientist(自然科学家)。
但我觉得我不是严格定义上的理论的科学家,而是属于以科学为主导去带来社会改变,把科学在各行各业都能广泛应用的这样一些人。这些人我们都可以叫做scientist。
因为我们都是在通过科学来给这个世界带来更正向的一个改变,那么可能有的偏理论,有的偏实践,但我觉得这些都不妨碍我们把自己定义为科学家,至少在广义上的一个科学家。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2018“家园归航”成员在南极的活动合影Copyright Oli Sansom 2018 www.olisansom.com
@olisansom (instagram)
@olisansomphotographer (facebook page)
我们中国每期入选的这些选手,其实都是跨领域的,因为人类未来这个问题有很多政策很多政治本身、人类本身这样一些源头。它本身就必须要联合各个领域的不同的科学去聚合起来的这么一个概念。
我们这个项目它叫做 Homeward Bound(家园归航),它发起的背景是比较有意思的,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女性没有人学科学,而是说我们女性哪怕很多人学科学,很多人毕业,很多人有很好的成绩,但真正在领域内做决策的人,还是非常非常有限的。
这中间的一个差距可能就是,我们作为女性整体中的一个群体,可见度偏低。
人们是不是都相信我们?或者我们是不是有足够多的能力去把我们的声音让更多人听到?把科学的声音让更多的人听到?如果女性的声音能让更多的人听到了,那么这个项目它发起的一个目标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方式进行领导力的培训。
也通过一个所谓的visibility,就是一个曝光,让女性更多地展示在大众面前,让科学这个概念更多地展示在大众面前。
这是为了让我们做能够从最基础的一些科学研究,直到真正的去做决策,去改变我们这个世界未来。
▲南极的风光,太赞了
我的本科学校是Vassar College(瓦瑟学院),它以前是女校,女校文化还是在这个学校的骨子里面的。学校里会有与之相关的一些课程教我们怎么认识女性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色,专门的一个专业就是women’s studies(妇女研究)。
课程涉及的话题包括我们生殖的权力,就是控制我们自己生多少孩子的权力是怎么变迁的。所有人都会讨论我们作为女性,我们有一些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可能会遭受到一些什么样的刻板印象,或者别人对我们的一些可能不正当的一些理解等等。
这些问题在我本科的环境里面讨论的是非常非常火热的。在我本科以前的教育里面,我其实并没有感觉到自己作为女性的这样一个角色是非常被侧重的。
▲Copyright Oli Sansom 2018 www.olisansom.com
@olisansom (instagram)
@olisansomphotographer (facebook page)
我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有的时候甚至不是很接受自己女性这个角色,当时我不喜欢穿裙子,不喜欢穿高跟鞋,我甚至因为我名字里面有个媛字,有个女字旁,我都觉得,哎呀!为什么要给我起一个这么女性化的名字?
当时就觉得自己好像对自己是女性这样一个角色不是那么的认可。但是我可能也是因为到了我在本科时的那个环境里面,慢慢的意识到我自己对女性身份不认可,好像也是跟社会对于女性的一个定位有关系。
▲晓媛和采访记者Emma Zhao的亲密合影,更多采访手记可点击阅读原文
在这个社会上的很多方面,女性仍然是弱势群体。
比如说遭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很严重的地区,或者说疾病迫害的一些地区,优先受到攻击的仍然是女性。因为她们可能会留守去照顾自己的孩子,或者她们更不愿意离开,或者她们可能离开的速度会更慢一些,那她们可能就会是最先受到一些灾难攻击的人。
所以女性的确是在一个所谓的unjust(不公平)系统里面,女性现在还是在很多方面没有获得我们能够获得的justice(公平)。我觉得这也是有一些历史变迁的因素在这个里面的,所以我觉得有一个促进女性发展的社群是有价值的,包括我自己的经历来讲。
我初中的时候成绩比较好,但是我身边的人都跟我说,女生就初中成绩好高中就不行了,这个特别特别普遍,包括我父母都这么说。
所以我们的生活里,当时没有一个可以看齐的女性榜样。一些在主流社会里听不到的,一些专门针对我们在生活中遭受的一些不公平、困惑等等的声音,支持我们的一些声音,有时候在没有这样一个支持女性发展的特定群体的环境下,你是听不到的。
所以我觉得这样的群体还是非常非常有价值的,认可自己作为女性的身份也是非常非常有价值的。有的人说想抛开我自己女性的身份,我觉得我能理解,当你有资格抛开你自己女性身份的时候,那就表示说你已经身在社会的上流,那个地方也许没有那么多的不公平性,或者说你的能力强大到足够让你的不公平性完全被抹去。
“女性的身份不重要”,但是并不是其他人都有能力去给这句话一个说法的,那么对于这些人的话我觉得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还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
我在印度那边做当地农村的水质调研和卫生调研,然后我就看到印度有个特别特别大的数据库,上面有每一口公共井的水质数据,信息。每家每户有没有厕所,甚至人要站在厕所前面照一张相就能证明我家有厕所。
点开那个链接就看到他们家的经济情况以及厕所照片,而且这样的信息在网上很公开。
▲水信息平台MyH2O制作的测水地图样板
然后我就觉得真的很神奇,因为印度现在在进行厕所革命,所以他们禁止随地大小便。
他们的一个方法是,基于大家随地大小便的时候经常会躲起来,躲在灌木丛后面,村长就说:那就让我们就把灌木丛都砍了吧。
结果他们发现晚上还是有随地大小便的人,那他们就说,我们组织一些人去吹哨吧,看到有人就拿灯照他,吹哨让大家都来看。
通过这样一些举措慢慢的改正,这种行为也就越来越少了,至少那个村子的这种现象越来越少了。
▲在印度做调研的晓媛,那时候真青涩啊
所以这样一些民间的东西,特别特别本土的东西,你不通过深入去挖掘你是理解不到的。当时我就特别特别想针对这样一个人群去做这样一个挖掘。
我们为什么要服务农村群体?大概相对于我而言的话,因为我自己就是在美国环境中成长的,但也经常感觉到什么样的人是容易被边缘化的。
在刚刚去美国的那段时间,我也会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而且在当时那个阶段,遇到了很多朋友也在美国遭受过一些不公平的待遇。
然后他们自己会讲一些他们自己的故事,我会觉得非常受触动。
他们中间有人来自农村,包括我自己父母的老家也都是来自农村,我父母是他们各自家里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人。
所以我每次回到农村,然后就看见跟我同一个辈分的表亲。他们其实都没有能够从农村出来,只是因为隔这么一代考一个试,然后我妈就能出来,我就也能去美国了,所以我就觉得这个差距是非常非常大的。
我就认为自己很多的机会多半是运气。所以应该有这样一个义务去把它反馈给可能没有这样一些机会的人,这样才不浪费我曾经受到的这么多的教育资源。
能够为他们发声,就像我们现在为女性发声,为南极发声一样,都是我一直以来,对我而言的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一个使命。
▲小滴走乡村,时刻与乡村紧密相连
▲晓媛还在高中时代就萌发了对环保的兴趣,参与的根与芽是国际性的环保项目,旨在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及促进全社会对环境的关注和对他人的关爱。
大概从去年的六七月开始,我们就着手做这些调研,对自己的领导力做评估,建立我们线上沟通的群组等等,我后来就已经能够感觉到一些我自己思维方面的变化。然后通过那个评估我发现,我对自己的认识是比较极端的。
我会觉得自己这些方面做得特别好,这些方面做得特别特别不好,但是我又发现在大家的眼里,可能好的也挺好,但是不好的也没有那么不好。
我突然间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居然这么极端!而且我又发现为什么自己这么追求其他人的认可?我觉得其实这个可能是我作为女性的一个症结吧!
就是因为我们非常需要别人的认可,因为担心冒犯他人不被认可,所以我们有的时候可能很容易说抱歉,很容易说sorry。
▲南极领导力课程的训练
而且我在创业这个领域里面的一个朋友也跟我讲,他们每次去外面做演讲的时候,这个男的就会说:“哇!我们的数字这么高!”,这个女的说:“没有没有,没这么高。”
这个女生就喜欢说的较为现实,甚至比现实还low一点。
那个男生就畅想未来,这个女生就实打实的说这是具体的数字,有的时候导致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不那么高,就感觉故意在寻找认可,但是这个对于创业来讲可能会有很大问题。
因为你创业是在开辟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所以那个时候我就开始去反思自己,为什么我会这么追求别人的认可?我怎么去调整,同时带着这些问题也会促使我写一些文字。包括我在筹资过程中,写了一篇关于我一路怎么走到现在的文章。
▲ 南极科考项目训练现场
Copyright Oli Sansom 2018 www.olisansom.com
@olisansom (instagram)
@olisansomphotographer (facebook page)
我在大学的时候自己有过健康方面的问题,别人都不相信我有问题,听不到我表达的声音,以为我在开玩笑,最后问题很严重我才敢更大声地说出来。现在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是因为这个。
我能够对于农村有水问题,健康问题这样一些人群这么有共情,所以它(写反思文字)在让我往回溯自己的过程中,把挖掘自己的purpose变成了自己的使命,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而询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使命”的过程,也是在挖掘自己领导力的核心。
现在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人都是往外看,大家坐在一起都在讨论战略、讨论未来、讨论发展,做规划。
少有人说往内看。
其实佛性不是说我什么都不管,更多是说我要往内看。只是我们都很含蓄,包括我和我的家人之间也很少讨论自己内心为什么?源动力是什么?
没有人聊这个,谁管你源动力是什么!
你今天吃好了没有?穿的暖不暖?这些才是他们比较关心的。
我觉得这些方面其实是我以前,有的时候不太愿意思考的。
作为一个领导人,我自己是想通过南极这次活动,突破这样一个瓶颈,跟世界各地做水的人去沟通,顺便能够把他们在国际上的一些资源带回到我们国内帮助我们做调研。
我也在想,能不能给一些更年轻一点的女性,甚至高中生她们,往科学方面发展的一些支持,或者能够让她们看到未来可能什么样子,这个是我们一直会去做的。
我是任晓媛,这里是遇言不止,我是一个女性,我是一个环保科学家,同时我也为农村的水环境发声。
本文由Emma Zhao 洪晃&小伙伴工作室采访,图片提供者任晓媛,遇言不止独家拍摄制作。
-END-
席越(遇言姐)
“遇言不止”创始人,中国最爱教人说话的女性,专栏作家+演讲导师。曾服务于世界500强公司,辅导过不少明星、公司创始人演讲。用生命在努力实践女性自我成长的理想。
往期优秀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任晓媛采访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