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赛一等奖作品,2023WUPENiCity城市设计学生作业
文末可获取本文全部资料
01
队员:杨浩涵指导老师:魏皓严, 应文学校: 重庆大学设计选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东路片区,作为重庆母城的下半城区域,该地有多元的文化,和层级拼贴的历史,地理条件带来上下半城分异状况和复杂的空间要素。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城市的繁华中心区域从航运码头兴旺的下半城转向解放碑为中心的上半城,下半城片区从而面临着空间衰败,交通联系不便,功能需求失配三大方面的问题。
由此,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城市层面、场地层面、社群层面三大共生层面的矛盾为主,引导旧城在理脉插针式的更新操作,提出了振兴老城的三个共生家园的步骤(SYM-STEP):耦生行脉,相生平台,共生社群。并在每个步骤以S·T·E·P的四条原则实现老城包容共生的愿景。
02
——碳中和理念下香港超薄城市试验计划
负责人:卢芷莹队员:区丹林指导老师:宣蔚, 宋敏
学校: 合肥工业大学
在高密度、人群聚居的香港老城区,人、自然与城市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分离和隔阂。为了这三者的相关关联,我们引用了生物学中六大类共生关系,在剖析外环的城市、人、自然之间碳流动的基础上,建立了碳循环模型和碳排放评价体系。通过内环,我们发掘了以人为中心的在城市更新框架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改善策略。在城市设计中,我们利用评价系统得到场地更新的时间序列,并利用黏菌算法和黄蜂算法构建基于模块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系统的超薄城市。超薄城市设计通过压缩和凝聚的方式,可以构建高密度、功能性的城市,有望改变香港城市现存的负向共生关系,在实现碳中和的基础上,构建和谐、平等、共生的未来家园。
03
LIVE TOGETHER——包容性视角下的深圳火车站西片区复苏计划负责人:张雯龙队员:拜盖宇, 肖哲涛, 张宸铭指导老师:鲁世豪学校: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本设计通过对深圳火车站西片区进行“外生-发展赋能”和“内生-解决问题”双视角下的分析,发现其交通、区位、文化、生态等外生赋能资源禀赋,而内生问题复杂多样。内生问题在经济产业上表现为空间散乱、业态低迷;在社会民生上表现为空间老化、社群割裂;在生态环境上表现为空间紧迫,生态低能;在文脉记忆上表现为空间断裂,文脉稀薄。
方案运用包容性城市更新理念,意图从多元发展目标价值包容和发展途径包容的视角去构建满足基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包容性增长的空间设计方案。通过“深港相融,多元态生”、“大院新民,共享共生”、“两河保育,多维绿生”、“改开始地,旧存新生”四位一体规划策略的空间落位,以期望达成“港深交融示范区和国际城市客厅、民生包容之所、魅力生态都市、改开文化瑰地”的更新目标,实现片区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包容性增长。
04
和“运”同尘,万象共栖——基于共生理念下的杭州市塘栖古镇片区B岛城市设计负责人:徐图队员:贾慧琳指导老师:张馨木学校: 安徽建筑大学塘栖因运河而起,运河因塘栖而兴旺。方案注重分析大运河文化下的杭州市塘栖古镇片区B岛的城市设计策略构建。通过对设计基地的宏观区域特征、微观空间要素等多方面价值综合提炼,确定以运河、水乡、智汇为价值导向的共生设计。
着重以京杭大运河塘栖段现状资源、历史文脉为母题,在此关注运河活化、空间格局、肌理、风貌、场所等多层次与各类空间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通过对共生理论的解析及提炼、运用,以运河为主要出发点,形成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的共生复合系统,塑造运河下·塘栖生活,以运河资源禀赋兴起塘栖,再塑造塘栖活化运河。
以城市外部空间环境形态为对象,在进一步关注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的区位空间审视下,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以共生理论为指导,层层递进构造空间意向特征,最终落实到时间与空间的共生表达。从而达到,实现人与运河乃至自然的和谐共处、多元人群的和谐共享、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共生愿景。
05
融城CON“X”TION计划——基于连接理论的上海徐汇滨江商务区域负责人:王宇轩队员:邢嘉茗指导老师:刁弥学校: 同济大学基地位于上海市徐汇区东北部,中央活动区南部,上海西岸。规划定位“西岸金融城”,发展以金融科技为主导产业、面向未来服务上海全球城市的SUB-CBD。基地历史上是港铁联运的货运枢纽,00年代后枢纽关停、工业地块拆迁,出现大量未利用地。
当前基地具有产业支持环境、轨道交通、滨江文化景观、工业历史遗产资源;同时也存在人群活动隔离、产业联系断裂、垂江生境破碎的“失连”问题。基于以上,规划基于连接理论,提出连人、聚产、织绿三项空间连接的总体策略,并利用新科技链接虚拟要素,使固定供需空间匹配、可变空间智能组合、虚拟现实空间交互、流空间信息传输,形成虚实系统运行灵活高效的未来金融城。
06
“溯洄·溯游”——基于多维交叠理念的中新天津生态城航母公园城市荒岸复兴负责人:李炳楠队员:李汇森指导老师:杨佳璇, 张秀芹学校:天津城建大学本设计选址于中新天津生态城航母公园片区岸线,通过提出“多维交叠”理念,探索“城市荒岸复兴”难题。重点关注“在地奋斗者”与“外地游憩者”两类人群,凝练“溯洄·溯游”共生主题;从时间、空间、人群、事件等多个维度,拆解-重组、交叉-叠合,建构“溯洄·溯游”共生载体,即“多维交叠”理念。通过拆解空间物理边界,重构多维时空场所,以复兴城市荒岸,实现“溯洄·溯游”人群的共生共荣。
创新性提出“交叠空间”多维转换器,充分利用“交叠空间”以实现时间维、空间维、人群维、事件维的交叉叠合和有机转换。强调以“多维转换器”为锚点,以“交叉叠合系统”为骨架,合理组织荒岸空间。日落展厅、水波商服、海享办公、天空码头、蓝岸社区……,充分满足“人”的记忆投射、感知投射、情景投射需求,真正实现由“人之困”到“人之畅”的规划目标。在这里,“溯洄·溯游”共生共荣,书写复兴与活力的未来家园新篇章!
07
生息万物——鼓浪屿引种更新计画负责人:尹紫云队员:司可月指导老师:姚敏峰
学校:华侨大学
项目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是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的更新设计。项目本身拥有独一无二的爱国华侨引种历史,但由于华侨引种网络的建立和运行是冷战禁运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物,新时代下华侨引种网络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现如今,身处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的引种园在发展方面存在诸多矛盾。因此,方案以问题为导向,在整合园区资源、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生息万物”的设计概念,旨在完善空间功能、形成体系共生循环,并总结出“科研与科普共生”、“自然与建筑共栖”、“历史与未来共存”三个大的策略方向,以求改善园区现状,优化园区功能结构,科学引种与智慧科普相结合,自然植入建筑、建筑更新改造,同时对园区植物与水系统进行系统性设计,发扬引种历史、打造科技园区。同时结合MR技术,发展智慧园区,在平衡科研职能与科普职能的前提下,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完成对鼓浪屿场地氛围回归的呼吁,实现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的共生。
08
孤岛救援计划—— 基于恢复性城市主义的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街道云鹤街片区城市设计负责人:谢腾霄队员:邓子琪指导老师:刘立欣, 王劲, 陈婷婷学校:中山大学
方案针对广州市云鹤街片区展开设计,重点关注场地内破碎的生态、动物和人类三类“孤岛”,并基于社会恢复性城市主义理论,采用生境溶解、动物乡愁、人界破冰和混生庇所四大策略,通过城市设计手段对三者展开可持续的救援。
对生态、动物和人类修复破碎的个体,增强三者内部的联系,营造生态、动物、人类一体的共生庇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自然共同体”——以生境为底,让动物与人类彼此陪伴和疗愈,让孤岛不再孤单。致力于构建一个自然治愈的未来共生家园。
09
山海榫卯·三维生长
负责人:陈泓昊队员:李剑聪
指导老师:彭慧蕴, 李阳力
学校:西南科技大学
在当前全球港口城市的发展背景下,城市的扩张与港口的发展逐渐成为较为矛盾的两股动力。一方面港口依托城市完成了资本的积累和空间的扩张,另一方面不断侵蚀着城市自然岸线,其功能也与城市逐渐背离,形成两个独立的空间系统。而盐田旧墟便是港城共生问题尖锐的典型。本设计旨在探索港城空间和山水空间的共生关系,引入共生榫卯体系,集约发展用地,三维立体发展。赓续盐田旧墟文脉,激活港城核心节点。
-获取方式-
发送文字WU
推荐阅读
花园杯、花境、花园展
国内外花园展、花园节作品一览
第七届花园杯 | 二等奖 自然实验室
LA先锋奖
园冶杯、ASLA、WLA
2022ASLA | 学生奖和专业奖
紫金奖、艾景奖、中联杯、人居环境学年奖
CHSLA
本科组三等奖 | 鸟类科普园设计逻辑
研究生组佳作奖 | 生态修复如何促进产业升级?
2022年CHSLA本科组二等奖!湿地公园的生物栖息问题如何解决?chsla参赛全流程大公开,原来竞赛应该这样做!向上滑动查看所有精彩内容(点击文字可进入文章)
# 竞赛灵感IDEA竞赛交流群 #
分享前沿竞赛资讯、获奖作品、竞赛指南
优质设计、前沿课程
更有海量竞赛图纸、素材分享
# 群内氛围 #
# 进群方式 #
微信群(由于微信群人数过多,目前无法通过二维码加群)扫码添加 西西学姐 微信:jsidea001备注:学校-专业-昵称-入群(不备注无法进群)这里欢迎每一个对竞赛感兴趣,期待交流的小伙伴~
THE END
本文竞赛相关信息及文中涉及的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处理。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西西学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