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历史第20—22课知识提纲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
2、影响: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平型关大捷
1、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2、时间、地点:1937年9月;山西平型关
3、部队、指挥者:八路军一一五师;林彪
4、意义: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5、建立:
全面抗战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 采取 地道战、地雷战、 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
6、发展:
中共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游击战争;
政策: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目的: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
影响: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础。
7、作用: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三、百团大战
8、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9、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10、时间、指挥者、地点:1940年;彭德怀;华北
11、主要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12、意义: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全民族坚持抗战
1、日本侵华方针改变
(1)原因: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于是改变策略。
(2)表现:
日军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3)影响:
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工矿叛国投敌,1940年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
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中共积极抗战:面对出现了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3、全民抗战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共同抗敌民族英雄:枣宜会战中,张自忠殉国;反扫荡中,左权将军牺牲。
二、中共七大
4、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5、内容:
(1)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3)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6、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共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7、反攻: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
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
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
8、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四、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9、原因:
(1)决定性因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2)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10、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共带领人民 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往期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