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北师大版:八上历史《1—9课知识提纲》

初中历史 2023-02-13

第一单元 民族危机与晚清时期的救亡运动

第1课  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第一块浮雕)
1、原因:英国走私鸦片,威胁清财政,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2、时间:1839年    地点:广州虎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

3、影响: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4、评价林则徐。(答案: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二、中英鸦片战争

1:原因: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导火线)      

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工业原料

2、时间:1840——1842年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战败原因:表面上是武器落后;根本原因是统治腐败,综合国力衰弱)

4、《南京条约》内容:

①通商:开放通商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②关税: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③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④赔款: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5、性质:《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6、影响:

①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7、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弱国无外交。

三、魏源与《海国图志》

8、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的代表;

9、著作:《海国图志》,主要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10、魏源的这种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直接原因:英国要求“修约”被拒,“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时间:1856—1860年            

经过:1856年占领广州;1858年逼近天津;1860年火烧圆明园

罪行:1860年英法火烧圆明园    

结果: 签订《北京条约》(记忆技巧:天天赔酒)

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

(3)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4)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二、俄国趁火打劫: 侵占中国北方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1858年《瑷珲条约》: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万多平方公里

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在内40万多平方公里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政治上: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及领土(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2、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劳动力。3、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 课  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1851——1864      

领导者:洪秀全

金田起义政权初步建立:永安封王    

1853年定都天京

革命纲领:前期《天朝田亩制度》:具有(1)进步性(2)空想性(3)落后性

后期《资政新编》,具有先进性

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事变        

失败标志:天京陷落

失败原因:

(1)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2)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性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打死洋枪队头目:华尔)

意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4课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洋务运动是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掀起的一场旨在师夷长技,“自强”“求富”的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一场失败自救运动。

2、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1)内忧;(2)外患

3、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

4、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三大军事 福安江南求自强

5、筹建新式海军 (南洋、北洋、福建水师)   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创办一批民用工业 :四大民用 湖汉开船为求富

6、评价洋务运动:性质+影响

性质:它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影响: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7、影响:

消极:洋务运动是封建阶级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积极:  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背景:

(1)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对外扩张道路

侵华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既定国策。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

(2)导火线(直接原因或借口):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二、时间|:1894.7—1895.4

三、过程:黄海海战(丁汝昌、邓世昌民族英雄)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四、结果:清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1895年      地点:日本马关    签约人:李鸿章、伊藤博文

2、条约内容:

1)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增辟通商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五、 条约影响:

1、民族危机空前加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加重。(开始的标志: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3、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六、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2)主观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贫穷落后;

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弛等

(3)客观原因:日本为了称霸世界,早有预谋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   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    

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

核心内容: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 维新思潮的传播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

严复翻译《天演论》,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

三、 百日维新

时间: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  

目的:变法救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内容及影响:

结束:1898年9月,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

性质: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影响:

(1)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2)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袁世凯的出卖;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

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1901年)

一、战争的起因:镇压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

二、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因祸得福,美日依靠)

三、《辛丑条约》:(1901) 

内容:(钱禁兵馆)

(1)赔款4.5亿两白银  

(2)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1894年,孙中山  檀香山  兴中会, “振兴中华”

2、创立同盟会

①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②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④革命目标: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⑤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核心)、民生)

二、武昌起义       

①概况: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

②结果:首先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取得胜利

③武昌起义胜利之后,仅一个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

清政府而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三、中国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号,孙中山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

(2)中国民国成立的意义:

①推翻了满清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9课  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

一、 袁世凯专权

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改颁《中华民国约法》,部分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复辟帝制:1915年12月,袁世凯公开下令恢复帝制,改次年为洪宪元年。

3、出兵对抗护国军。撤销帝制:袁世凯在各种反袁势力和反帝制势力的讨伐下,仅仅做了83天皇帝,不得不宣布撤销帝制。

三、军阀混战 

1.分裂: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三大派系。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张作霖为首的奉系。(直皖战争、直奉战争)

2.政坛乱象:总统受制于人;贿选 

3.混战:规模大,次数多,损失严重。

4.危害:祸国殃民,严重阻碍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发展。 

5.性质:封建独裁政权。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

一、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宣传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三、两面大旗:民主和科学
四、代表人物: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2)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论》,提出文学改良“八不主义”,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3)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用犀利的文字猛烈抨击封建礼教。
五、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六、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新文化运动激发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声思想解放的风暴。

(2)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七、评价新文化运动:

(1)性质:是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

(2)意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使人们追求真理与进步,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有绝对否定或者绝对肯定的倾向。

往期精彩分享:

部编版:八上历史《全册复习提纲》

中考:八上基础知识提纲

人教版:八上《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全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