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九下历史《全册知识点整理》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一、文艺复兴
1、性质:14-16世纪,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思想文化运动。
2、发端:意大利。
3、核心思想(主流思潮):人文主义
4、代表人物及作品:
(1)文学领域:
①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神曲》 ;
②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
③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谈》
(2)艺术领域:
①达•芬奇:代表作:《最后的晚餐》(“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蒙娜丽莎》(肖像画中的绝世珍品);
②米开朗琪罗:代表作:“大卫”;
③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作用: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冲破了几百年来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
二、新航路的开辟
原因:
①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和交换的不断扩大,使黄金成为商品贸易中最重要的支付手段,东方各国的黄金成了西欧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要道。
2、较早开始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3、杰出的航海家: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4、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海外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把旧大陆与新大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
三、宗教改革
1、序幕:马丁• 路德撰文斥责教皇出售赎罪券的恶行。
2、出现的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圣公会(又称英国国教或安立甘教)
3、实质:早期资产阶级进行的反封建的社会政治斗争。
4、作用:它冲破了中古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神学思想的牢笼,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展开斗争。
2、开始标志:1640年长期关闭的议会的重新召开
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4、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5、领导人:克伦威尔
6、经过:
(1)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2)议会宣布英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
(3)克伦威尔解散议会,就任护国主,实行护国政治
(4)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继位。
(5)“光荣革命”:议会各党派发动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迎立新教徒玛丽和威廉为国王。
7、结果:颁布《权利法案》,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8、革命意义: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专制势力的胜利,是议会对国王的胜利。
②议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这是英国革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最大的政治影响。
③同时它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加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五、美国独立战争
1、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开始的标志:莱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4月)
3、领导人:华盛顿
4、领导机构:大陆会议
5、经过:
(1)第二届大陆会议的召开:整编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2)1776年7月4日(美国的独立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纲领性文件)。
内容:谴责英王的暴政,宣布脱离与英国的关系,成为独立自由的合众国,宣布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原则。
影响:《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独立宣言》是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为实现独立的崇高目标而英勇战斗。
6、结果:美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的独立。
7、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
8、胜利意义:
①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②为拉美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推动了18世纪的欧洲革命。
③《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及其所确立的新型政治体制,是人类文明的可贵遗产。
9、性质:具有双重性,既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六、法国大革命
1、爆发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年)
3、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7月14日为法国的国庆日)
4、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 制宪议会通过 全称是《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它明确提出人权与公民权,阐明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原则,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
5、过程:
(1)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
(2)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3)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1793年),雅各宾专政,后被推翻。
6、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1)拿破仑在资产阶级和军队的支持下,1804年成立资产阶级君主制国家——法兰西第一帝国
(2)颁布《拿破仑法典》,成为帝国的一座丰碑,用法律形式肯定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3)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性和掠夺性双重性质。
7、评价法国大革命:
①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它是一次欧洲范围的革命,推动了欧洲各国的反封建斗争,并为欧洲的民主制度奠定基础。
③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产阶级统治确立、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一、美国南北战争
1、根本原因:黑人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独立后的美国存在两种对立的经济制度:北方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和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 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
2、领导北方获得胜利的总统:林肯
3、林肯政府颁布的文件:《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作用: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
4、决定性战役:葛底斯堡战役
5、作用: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为美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二、俄国1861年改革
1、原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奴制面临严重危机。
2、开始: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内容:农民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或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交纳一定的赎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和宅园地。
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影响: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留下大量的封建残余。
三、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背景:幕府统治的危机(内因);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外因);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
2、内容:
(1)经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扶植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废除封建领主土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军事:改革军警制度,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
(3)政治:废潘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4)社会生活: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现代教育,培养现代化人才。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影响:使日本迅速崛起,“脱亚入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从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后,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跻身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疑难处理
1、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点:
(1)相同点:
①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作用相同:使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③方式相同:都是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④局限性相同: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不同点:
改革的前提不同:俄国1861年改革是封建统治阶级实行的改革;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在推翻幕府封建统治后实行的改革。
2、明治维新的哪些内容值得我国借鉴?
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②大力发展教育,坚持改革,与时俱进等。
四、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
1、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第一次工人阶级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
2、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欧洲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
3、巴黎公社
①1871年3月18日,革命取得胜利 。
②3月28日选举产生巴黎公社 。
③性质: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府
④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战士们英勇不屈,同敌人战斗到底的精神永载史册。
⑤欧仁·鲍狄埃创作《国际歌》
五、民族解放运动
三角贸易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西方殖民扩张:
①近代西方殖民扩张活动首先从入侵非洲开始;
②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进行殖民活动的国家;
③被称为“贩卖人类血肉”的贸易是黑奴贸易,其主要路线是从非洲到美洲,在欧洲、非洲、美洲三地巡回的方式,称“三角贸易”;
④影响: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经济社会倒退;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为美洲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黑奴们把古老的非洲文化带到了美洲,对后来美洲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拉美独立运动:
①原因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②领导人:玻利瓦尔(尊为“解放者”)
2、英国征服印度和印度人民的抗英斗争
(1)1757年,克莱武率领英军通过普拉西战役,占领印度孟加拉省,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开始。19世纪中期,控制整个印度。
(2)印度民族大起义:
①原因是英国在对印度进行军事制服的同时,加强了经济上的掠夺和政治上的控制;
②1857年爆发了印度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领导的反英斗争可歌可泣,成为民族女英雄;
③结果失败。
科技革命 思想文化
一、科技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时间: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
(2)首发国: 英国
(3)开始部门:棉纺织业
(4)实质: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过程。
(5)条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发展生产力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国内外商业贸易发展,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农业经营的商业化,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6)人物及发明:瓦特发明蒸汽机(最重大技术发明);科尔特发明搅炼和碾压法;交通方面: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富尔敦:汽船;珍妮机;骡机等。
(7)影响:
①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
②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一工业强国;
③许多发明的出现,带来了思想、生活方式、城市结构等的变化;
④它为资本主义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⑤工业革命也是深刻的社会变革,导致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形成;
⑥同时工业革命也有负面影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工人的剥削、对东方的掠夺等。
其它 :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形成近代大工厂制度,阿克莱特最早成功开办了机器纺纱厂,誉为“近代工厂之父”。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2)首发国:美国、英国
(3)核心: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4)新能源:电力、石油。
(5)人物和发明:爱迪生:电灯、放映机、留声机等;戴姆勒和本茨: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6)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支柱产业:电力工业、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福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钢铁工业。
(7)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面貌的巨大改观,人类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活力。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1)时间:20世纪40年代至今。
(2)首发国:美国。
(3)主要标志: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
(4)成就: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由美国制成,到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今天电子计算机朝着微型化和巨型化方向发展。我国的银河—II型属于巨型机。
1942年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人类进入原子能时代。原子能的利用包括核武器的发展和核能的和平利用(理论来源: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平利用主要指原子能发电站。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向宇宙进军的新纪元。
生物工程技术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核心是基因工程。苏格兰科学家利用克隆技术繁殖了母羊“多利”。克隆技术被称为“动物复印机”。
(5)影响: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进步,成为国际竞争的的关键因素。
二、思想文化
(一)科学
1、牛顿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明了三大运动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推动了科学飞速发展。今天,天文学、宇宙航行、工程建筑和机械设计仍广泛应用牛顿力学。
2、达尔文真正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他的《物种起源》,系统的阐明了进化论的基本原理。《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奠定了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的基础。
3、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为人类研制核武器和和平利用核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思想—启蒙运动
1、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2、作用: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3、中心:法国。
4、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5、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倡导自然权利学说,主张开明君主制。18世纪被称为伏尔泰的世纪。
6、孟德斯鸠:发展了洛克的思想,发展了三权分立的学说。 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了他的三权分立学说。他的学说为资产阶级政权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7、卢梭:思想激进。指出私有制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倡导“人民主权说”。(《人权宣言》体现卢梭的思想。《独立宣言》以卢梭的学说为理论基础。)提出“社会契约论”。他的思想一度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圣经”。
(三)文学
1、莎士比亚: 英国剧作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悲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的作品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2、托尔斯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揭露和鞭挞了俄国社会转型时期农奴制的罪恶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 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他的作品被称为俄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3、德莱塞: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著有《美国的悲剧》,对美国的生活方式进行批判。
(四)绘画
1、芬奇: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2、凡高:荷兰著名画家,后人称为“狂人”画家。代表作品《向日葵》。
3、毕加索:西班牙画家,代表作品《亚威农女郎》、《格尔尼卡》(反战作品)、《和平鸽》。
(五)音乐
1、贝多芬:“乐圣”,德国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代表作品《英雄》。
2、20世纪,爵士乐兴起。电影:好莱坞是美国的电影城,成为美国电影业的代名词。
一战、一战后政治经济、二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德、奥匈、意)和协约国(英、法、俄)
①成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②核心国:德国和英国。
③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④影响:进一步恶化欧洲局势,列强争霸斗争更激烈。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6)。
3、交战双方:同盟国和协约国。
4、开始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5、战线:西线(决定意义)、东线、南线。
6、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1916.典型的阵地战和消耗战,称为“绞肉机”、“屠宰场”、 “地狱”,战略主动权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7、加速一战结束大事:俄国十月革命,美国参战,交战双方士兵和百姓厌战、反战运动兴起。
8、结束: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11月,德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9、结果;同盟国失败。
10、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11、影响;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破坏,但从客观上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12、战后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1919.1—6.)
1、地点:巴黎凡尔赛宫
2、目的:清算战败国、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按新的力量对比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3、内容:签订《凡尔赛和约》
①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美国未参加)
②第二部分为对德和约。
4、影响:帝国主义在西方关系得到调整。
(二)华盛顿会议(1921.11)
1、原因: 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尖锐。
2、参加国;美、英、日、中等。
3、中心议题:协调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及限制海军军备。
4、中国要求收回山东权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5、内容:
①签订《九国公约》规定各国必须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没有
采纳中国的正当要求。
②美、英、日、法意签订《五国公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五国站列舰总吨位为5:5:3:1.75: 1.75, 规定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三)影响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基本完成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构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胜国列强标榜该体系为“和平” 体系,实际它隐藏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又缺乏制止战争的手段,仅维持20年和平,人类又被卷入新的世界大战。
三、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危机和国际关系
(一)世界经济大危机(1929---1933)
1、首发于美国。
2、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
3、后果:引起各国内的政治与社会危机,加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对外侵略扩张)
(二)美国罗斯福新政
1、目的:摆脱经济危机
2、内容:
①从整顿银行开始
②实施失业救济和“以工代赈”,扩大消费需求。
③基础和核心:《国家产业复兴法》。
④颁布<农业调整法>
⑤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度。
3、评价:使美国度过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其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宝贵经验。
(三)建立法西斯政权
1、意大利: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
2、德国: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政权:任总理,暴行:发动国会纵火案,屠杀犹太人。
3、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广田弘毅确立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专政。
(四)德意日法西斯同盟:1936-1937年,“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性质: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2、影响:世界和平面临威胁。
(五)慕尼黑会议
1、时间:1938年
2、参加国:英、法、德、(张伯仑、达拉第、希特勒)
3、内容: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4、影响: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典型产物,助长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爆发标志:1939.9.1.,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奇怪战争”,“静坐战”)。
3、初期阶段:1940年,德侵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法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国消灭法国;英德“不列颠空战”。
4、进一步扩大:苏德战争爆发(1941.10,莫斯科保卫战,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5、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1941.12,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6、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标志:1942年华盛顿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原因: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扩大。作用: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为成立“联合国” 奠定基础)
7、转折战役: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和中途岛战役、1943年阿拉曼战役。作用:战略主动权开始掌握在同盟国家手中,法西斯侵略国家开始被动挨打。
8、雅尔塔会议(反法西斯联盟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战后形成雅尔塔体制):参加国:苏、美、英。内容;打败德国,战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的国,缔结《雅尔塔秘密协定》。(其他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开罗会议)
9、后期重大战役:
①诺曼底登陆(1944.6):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军陷入苏军和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
②易北河会师(1945.4,苏军和美军)
③苏军攻克柏林(1945.4.30)
10、欧洲战争结束标志:1945.5.8. 德国向同盟国投降。
11、二战结束标志:1945.9.2.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
12、结果:轴心国失败。
13、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14、影响: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灾难;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人民;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促进民族解放运动;促进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客观上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15、战后世界格局:雅尔塔体制
16、战争给我们的历史启迪
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
②人民是社会前进的推动者。
③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面临的挑战。
④所有国家应当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⑤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苏联的建设、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苏联的建设
(一)国名的历史沿革
(二)十月革命
1、背景:
(1)20世纪初,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矛盾非常尖锐。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3)列宁发表《 四月提纲 》,号召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2、时间:1917年11月7日
3、结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成功,国家政权归工兵代表苏维埃,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
4、意义: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打破资本主义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鼓舞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三)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四)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五年计划
①时间:1928年开始(1928—1933、1933—1937)
②作用:提前完成,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③体制:国家计划管理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弊端:排斥市场调节,统得过死,压制积极性,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率与效益低下,社会财富严重浪费。
3、肃反运动
(1)导火线:1934年基洛夫被刺案件
(2)特点:肃反扩大化,造成许多冤假错案。
(3)后果: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破坏社会主义民主。
4、评价:
(1)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工业生产和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防力量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苏联以崭新的强国形象出现于世界舞台。
(2)形成过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经济体制和以个人专断为特征的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挫伤人民积极性,阻碍社会健康发展。
(五)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4年
(2)赫鲁晓夫的上台揭开了苏联体制改革的序幕。
(3)内容:①经济方面;提高农产品价格、扩大经营自主权、加强对农业的投资,工业方面改革管理体制,发挥地方、企业的积极性。②政治方面: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③外交方面:缓和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
(4)特点:应急性、局部性、肤浅性
(5)后果: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的政治体制。
2、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6—1990年
(2)背景:苏联的政治经济处于危机前的境地 。
(3)内容:
①经济:苏共二十大根本改变经济体制。
②政治:由于经济改革受阻,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1990年三次人大修改宪法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4)特点:“民主化”、“公开化”
(5)后果:社会混乱、民族矛盾激化,导致苏联解体。
(6)苏联解体:
①“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党地位 。
②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停止存在。
3、其他
匈牙利改革:
(1)东欧国家改革的代表。
(2)卡达尔上台为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打下基础 。
(3)改革不成功,匈牙利共产党失去领导地位。
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一)美国
1、美国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吸收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干预经济的经验 。
2、经济发展过程: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1973年发生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出现“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80年代经济复兴计划,走出困境 。
3、产业结构:农业部门(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服务部门(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4、企业合并:第三次合并浪潮——混合合并。
5、小企业稳步发展,出现生产集中与分散两种趋势并存的局面。
6、与市场关系密切:跨国公司飞速发展 。
(二)欧洲联盟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大伤元气,国际地位显著下降 。
(2)西欧国家为了振兴经济,在美苏两极对抗中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走上联合的道路。
2、步骤:
(1)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组建“欧洲煤钢联营”迈出联合的第一步。
(2)1993年欧共体十二国正式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1999年使用货币欧元。
3、发展:组织规模逐步扩大,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
4、作用:促进西欧经济发展,加强西欧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日本
1、战后,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
2、美国在日本推行民主改革。
3、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为了对抗社会主义阵营日本扶植。
4、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80年代下半期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5、发展原因:
(1)外因:战后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美国推动下的民主改造,冷战下的扶植。
(2)内因:日本政府与人民的努力 提倡“教育立国”、“科技立国”、“贸易立国”。
三、亚非拉的独立与振兴
(一)印度:
1、在“圣雄”甘地的旗帜下获得新生
2、1947年根据“蒙巴顿方案” 印巴分治。
(二)韩国 新加坡:60年代抓住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调整经济战略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三)非洲:
1、1960年 17个国家获得独立 被称为“非洲年”
2、1990年纳米比亚获得独立,标志殖民体系在非洲的崩溃。
(四)拉丁美洲
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
巴拿马: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主权。
四、中东战争
1、巴勒斯坦问题:
(1)是世界各国人民关注和忧虑的国际冲突热点。
(2)1917年英国宣布支持犹太在巴勒斯坦建国,一战后英国实行委任统治,犹太人开始涌入,纳粹德国时达到高潮,1947年联合国决议,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建国。
2、中东战争:
(1)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 中东战争爆发,先后多次战争。
(2)结果:双方认识到战争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相互承认,70年代埃及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
3、巴以冲突与和谈:
(1)1956年“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成立。
(2)巴以冲突与和谈成为中东问题的焦点。
五、美苏冷战: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障碍。
1、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
2、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政治方面)
3、内容:
经济方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1947年)
军事:北约组织的建立(1949年)
4、危机:两次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5、发展:缓和(70年代)、紧张(80年代里根“星球大战计划”)、再缓和(80年代中期)
6、终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其他:
1、欧洲是美国全球扩张的重点
2、苏联成立“情报局”、“经互会”、“华约”和美国对抗
3、西方国家把西柏林作为颠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桥头堡西柏林成为对
抗焦点。
六、全球化与多极化的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
1、1947年在日内瓦签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宗旨:实现贸易自由化,逐步降低关税,清除其他贸易壁垒
作用: 经历了“富人俱乐部”到“经济联合国”的变化
2、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
宗旨: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二)世界多极化
1、世界政治格局趋势走向:两极 —— 一超多强 ——多极化
2、科索沃战争(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呈现一超多强的态势。
3、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地球生态环境危机,核战争的威胁,人口爆炸性膨胀,资源日益匮乏,国际恐怖主义,贫富差距拉大(依靠世界各国共同合作、协调行动)
往期精彩分享: